秋季养生知识大全

2016-11-07

秋季首要任务是保养体内的阴气,生活起居、饮食、运动等都要注意。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秋季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秋季养生知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虽然立秋,但炎热的天气必须过了处暑到白露时,才会转凉。换言之,从立秋开始,还会热一阵子,这段期间大约是三十天。民间形容一种热得令人十分难受,甚至有刺痛之感的气候为“秋老虎”,那正是立秋之后的天气。在立秋之后,午后的雨水逐渐减少,因此被太阳一晒,往往比大暑时觉得还要难过。

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农谚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说。但江南的“秋老虎”却也有它的威力。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五谷丰收。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秋季养生饮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为早晚凉爽,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这是因为“立秋”时三伏天还没到尽头,暑气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立秋之初,天气仍很闷热,老年人易倦怠、乏力,饮食虽然仍以防暑降温为主,但相对炎夏要有所变化。

滋阴润肺以防燥

立秋以后除多喝些开水、淡茶、菜汤、果汁及豆浆牛奶等之外,还可以进食些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作用的食物,如藕、百合、板栗、红枣、银耳、山药、荸荠等。

体重食欲需平衡

经过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胃口大开,进食较多,而秋季又是收获的季节,好吃的食物也特别多,人们往往容易放纵食欲,大吃大喝。这样不但会造成肥胖,还会引起各种疾病,如痛风、痔疮、脂肪肝等,要注意浅尝辄止。

细嚼慢咽利肠道

饮食中食物的多样、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良,应多吃耐咀嚼富于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玉米等。进食时,细嚼慢咽,即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又能通过纤维食物保持肠道水分和防治肠燥便秘。多咀嚼可生津润燥,达到防治秋季咽喉干燥的目的。

清热解暑要继续

清热解毒类食品既能消暑、斂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寒凉饮食适当少

西瓜、香瓜、黄瓜不能像盛夏一样毫无顾忌地大吃特吃了。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寒凉类的食物,如西瓜、香瓜、黄瓜等,都要适可而止。

“少辛曾酸”益肝肺

爱吃辛辣刺激食物的人们要克制一下了。夏季吃些辛辣食物可以增加食欲,但是立秋后要适当减少。因为秋天要收肺气,而辛辣太盛则伤肺。“曾酸”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肝脏的功能,所以要多吃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番茄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