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布衣总统孙中山》期末练习试题

2017-06-18

做好每一份语文试题的练习,是对语文知识的一个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今天,你的语文知识巩固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布衣总统孙中山》期末练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布衣总统孙中山》期末练习试题

选择题

下列画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菜肴(cài yáo) 泊车(bó) 粳米(ɡěnɡ) 心肌梗塞(ɡěnɡ)

B.招徕(lái) 青睐(lài) 切磋(qiē) 雕栏玉砌(qì)

C.拙劣(zhuō) 罢黜(chù) 伉俪(kànɡ) 引吭高歌(kànɡ)

D.宿敌(sù) 星宿(xiù) 恰当(dānɡ) 螳臂当车(dànɡ)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饮食也很 ,常常是四菜一汤。

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 ……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

③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 华丽宫殿。

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 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A.简单简单无需竟然 B.简朴简朴无须竟至

C.简朴简单无需竟至 D.简单简朴无须竟然

下列画线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B.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C.剪下辫子的人们人声鼎沸着,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肉面来。

D.孙中山被围在水泄不通的圈圈里,行动不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位人大代表说,乱收费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之一就是有关领导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B.目前,无论是国内建筑界,还是一般的知识阶层的社会大众,人们对建筑批评似乎还是保持着一种漠然,建筑艺术远未如其他艺术那样,形成活跃而健康的批评氛围。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D.布什政府一向致力于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当然可以大张旗鼓地炫耀一番。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②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③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孙中山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④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⑤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

【小题1】解释词语:

一介儒生:

血气方刚:

【小题2】读下列对联,说说对联有哪些基本特点?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答:

【小题3】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答:

【小题4】孙中山当了总统之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作者为什么先从其“住”的方面写起?

答:

【小题5】标出选文第⑤段有概括作用的语句,并品味其表达作用。

答:

【小题6】简析该选段所表现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的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人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进行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辉煌的战绩。他所获得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只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之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辛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不能为他增添或者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花。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将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小题1】对下面词语所加引号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东方文明”——“钻网”——“私敌”——“金不换”

A.表示反语——表强调——表反语——表特殊含义

B.表特殊含义——表反语——表特殊含义——表强调

C.表示反语——表特殊含义——表反语——表特殊含义

D.表特殊含义——表强调——表特殊含义——表反语

【小题2】指出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

“铺垫与厚饰”:

【小题3】解释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简要回答。

(1)

(2)

(3)

【小题4】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相照应的句子。

“宗教式的膜拜”:

“最有分量的东西”:

【小题5】综观全文,“人间鲁迅”这一标题如何理解?

答:

【小题6】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开头第一句话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为它而生,也使人为它而死的时代,是一个有志之士大有作为的,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他的作品表现无遗,而后人为鲁迅造的石雕、铜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战斗精神去感召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将鲁迅与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对比,从而表现他的伟大思想和伟大人格。

语言表达

为下则短文拟写一个不超过7字的标题,以概括该文内容。

“澳”字的本意,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在古代,又指对外通商的地方。“澳门”这一称呼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个被用做“澳”的港口有两座山对峙,好像一座门,所以就叫做“澳门”了。也有人认为,珠江口外许多水道的出口都叫“门”,如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澳门的得名不过是习惯罢了。

“推翻满清,奔奔奔,妖氛全扫净”一句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请用同样的修辞格仿写句子。

默写

根据下列语句,完成下面题目。

孙中山知道不能从正门进城,便决定走旁门,护卫在前开路,围观的群众让出一条道来,他们才绕道回到总统府。南门城楼上的。守城官员,只见大总统出了城去,却没见他归来,急忙分头寻问。当问到总统府号房(传达室)时,才知道总统早已回府了。

文中两个“才”字用得巧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填空:

⑴从《史记》到《 》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 》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⑵人们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 , ”的诗句来赞颂那些献身事业的人。

⑶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论语》)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