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霍山黄大茶
霍山黄大茶,属黄茶,亦称为皖西黄大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以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的为佳。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霍山黄大茶的制作工艺,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霍山黄大茶的制作工艺
霍山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上游,距省城合肥120公里,105国道和商景高速南北穿境,318、209省道东西贯通,大革命时期为鄂豫皖红色区域中心。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人口37万,辖16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5个村、17个社区,是一个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以霍山县佛子岭水库上游大化坪、漫水河及诸佛庵等地所产的黄大茶品质最佳,这里的海拔高度在400m以上,山高云雾多,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植被覆盖率达到76%以上,土壤疏松,土质肥沃,PH值4.5-6左右,生态条件良好,适合茶树生长。
霍山黄大茶是一部完整的霍山茶叶史。在2千年的历史里,稳固地占领中国北方各省市场,直销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内蒙、陕西、甘肃、甚至新疆、西藏、青海、宁夏、东北各省及外蒙、朝鲜。明清至民国时期,每年茶季,都有大批外省客商到源产地收集茶叶,并延续至今,且有外商加盟。解入后,列入国家重要管理区县,由国家茶叶公司统购统销。五十年代是黄大茶一统天下,年均产量800吨以上。
其中1951年达到1115吨,1966年受到黄改红,红改绿的冲击,产量有所下降,1967年跌至451吨,1976年又回升到864吨。
1983年上升到979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实行自由贸易,但黄大茶的市场地位未能动摇,经考核保持完整。
从九十年代起,年场量800——1000吨。全县现有黄大茶专营户500多家,其中形成较大规模的企业30多家,场农工商兼营,产购销并举,都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开设销售网点。
霍山黄大茶的制作方法
萎凋
可用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不论采用哪种萎凋方法,鲜叶应均匀摊放在萎凋竹帘上,厚度为15—20厘米,嫩叶要适当薄摊,老叶可适当厚摊。为使萎凋均匀,萎凋过程中要翻叶1--2次,动作要轻,避免机械损伤而引起红变。室内萎凋,在室温28℃的情况下,萎凋时间4—8小时。大叶青萎凋程度较轻,萎凋叶含水率春茶要求控制在65—68%,夏秋茶控制在68—70%。可见萎凋程度与青茶相当,其理化变化程度也大致相似。如果鲜叶进厂时,已呈萎凋状态,则不必进行正式萎凋,稍经摊放,即可杀育。
杀青
是制好大叶青的重要工序,对提高大叶青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杀青方法可用手工或机械。现以84型双锅杀青机为例,当锅温上升到220--240℃。即投入萎凋叶8公斤左右,先透杀1--2分钟,再闷杀1分钟左右,透闷结合,杀青时间8—12分钟,当叶色转暗绿,有粘性,手捏能成团,嫩茎折而不断,青草气消失,略有熟香时即起锚。
揉捻
一般用中、小型揉捻机。要求条索紧实,又保持锋苗、显毫。揉捻程度不宜太重。以65型揉捻 机为例,投叶量约40公斤,全程揉捻时间45分钟,第一次揉30分钟,先不加压揉15分钟,再轻压10分,松脆5分钟,下机解块;第二次揉15分钟,先中 压10分钟,后松压5分钟,解块筛分出一号茶、二号茶、三号茶,进行闷堆。
闷堆
是形成大叶青品质特点的主要工序。将揉捻叶盛于竹筐中,厚度30--40厘米左右,放在避风而较潮湿的地方,必要时上面盖上湿布,以保持叶子湿润,叶温控制在35℃左右。在室温25℃以下时,闷堆时间约4—5小时,室温28℃以上时,3小时左右即可。闷堆适度时,叶色黄绿而显光泽,青气消失,发出浓郁的香气。
干燥
分毛火和足火。毛火温度在110—120℃,时间12--15分钟,烘至七八成干,摊凉1小时左右。 足火温度90℃左右,烘到足干,即下烘稍摊凉,及时装袋。毛茶含水率要求不超过6%。对于粗老的茶叶,毛火可用太阳晒到七成干,再行足火。制成的毛茶如果大小、粗细、老嫩不匀,可适当拣剔和筛分,但加工时,力求原身长条和芽叶完整。 筛分后按标准样级别拼配。
霍山黄大茶的地理标志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安徽省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申请对“三清山白茶”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0年12月24日准予登记。
保护范围
霍山县所辖的衡山镇、大化坪镇、太阳乡、太平畈乡、上土市镇、漫水河镇、落儿岭镇、诸佛庵镇、黑石渡镇、佛子岭镇、磨子潭镇、东西溪乡、单龙寺乡、下符桥镇、但家庙镇、与儿街镇等16个乡镇130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2′00″~116°32′00″,北纬31°03′00″~31°33′00″。
质量控制技术
国家标准:AGI2010-09-00441。
霍山黄大茶的历史见证
历史依据:霍山黄大茶和霍山黄芽同根同脉,主产历史悠久,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霍山县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方);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区筒乘热便贮,虽有缘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篇著作记载了黄大茶的原产地,销售市场,生产器具,贮存包装,药用功能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尤其是这被记载的工艺与现时黄大茶的制法,大致吻合。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本质特征。中国茶叶泰斗陈椽在《安徽茶经》记述:黄茶产地较主阔,浙江的平阳、东阳,霍山、岳西、金寨、六安及湖北英山出产黄大茶,台湾也有黄茶生产,其中以霍山县黄大茶为最著名,产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