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政治热点分析
相关话题
高考政治经常考察一些热点话题,因此对热点话题要多加留意,2016高考政治热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高考政治热点分析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高考政治热点分析1:扩大内需
(1)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中低收入户家庭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②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合理扩大信贷规模。③稳定物价水平,挖掘消费潜力。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稳定供应。加强市场监测和监管,对哄抬物价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激发预期消费,提高消费信心。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⑤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消费环境。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商品和服务质量监督。⑦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主要增加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等的投入。
⑧帮助居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简要预测我国2009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①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影响不断加深,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不断增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09年的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比较严峻;
②由于改革开放30年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加上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3)应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财政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①财政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财政收支数量和方向的调整来实现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扩大财政支出,可以拉动投资和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②发挥财政的作用要通过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实现。当前重点可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保障民生,从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6高考政治热点分析2:就业问题
(1)为什么要扩大就业? ★★★★★★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根本原因:第一,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第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基本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现实意义:①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③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⑤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搞好就业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搞好再就业工作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
(2)怎样扩大就业?★★★★★★
①根本措施是立足于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
②多渠道开辟就业门路。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要途径);第二,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就业途径;第三,调整企业结构,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继续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第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五,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第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第七,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内鼓励跨地区劳务协作,对外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③充分发挥市场对就业的调节作用(市场引导劳动者就业)。
④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
⑤落实劳动合同制度,从法律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⑥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平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⑦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经济发展,市场调节,政府促进,正确择业。”)
2016高考政治热点分析3:三农问题
(1)了解国家的举措
①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②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③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④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⑤“家电下乡”等工程在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上已迈出一步,有利于扩大内需。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经济意义。
①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性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②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③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3)“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②有利于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③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④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⑤有利于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4)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应如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②加强宏观调控,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农村物价,保障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③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5)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中,国家财政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通过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6)我国应如何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农产业。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⑤逐步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6高考政治热点分析4: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从产业角度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三个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① 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② 大力发展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③ 调整工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发展水平。④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⑤ 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