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自主创业故事3篇
80后自主创业故事 莱州80后大学生自主创业 年销售收入过百万
就业形势的严峻,让许多大学生尚未走出校门就辗转于各个招聘“战场”,失望和无奈过后,创业成为了他们新的奋斗目标。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莱州大学生姜晓明,毕业后创建了年销售量过百万元的芦花鸡生态养殖公司,在创业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莱州市柞村镇北寺口村风景秀丽的大山中,漫山遍野的芦花鸡在悠闲的饮水、觅食,这便是莱州市北寺口芦花鸡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生态养殖基地,这个基地的当家人就是2007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姜晓明。姜晓明说:“毕业以后,我也找过几份工作,坐在办公室里边,我感觉挺无聊的。怎么说,人吧,总要有点*,像我现在年轻吧,应该再闯一闯,自己干一番自己的事业,我认为,自己的青春应该自己做主,所以我就选择了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2008年,姜晓明辞去了在北京的会计工作,回到家乡,来到大山深处养起了芦花鸡,创建了北寺口芦花鸡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路。创业之初,姜晓明也曾面临养殖规模小,人员管理松散,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姜晓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细致的工作流程;又多方筹资扩大了公司规模,才有了公司现在的模样。管理跟上了,姜晓明又在销售上下起了功夫,他把散卖的鸡蛋装进了包装盒、并配上宣传页、展板,增加了鸡蛋的附加值,他还到处跑市场联系销路,一次为了到徐州送货他连着二天二夜没合眼,就是靠着这股子不怕吃苦的劲儿,姜晓明逐渐打开了市场。
他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做起了网上买卖,让小山村连上了大市场。姜晓明说: “经过一年的发展,这里基本上已经稳定下来了,我想,下一步再多建几个养殖棚,多发展几匹鸡,存栏量保持在两万只左右吧,这样要鸡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有。” 现在姜晓明的生态养殖公司养殖的芦花鸡和鸡蛋已远销到江苏、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创业成功之余,姜晓明还不忘弱势群体,为18 户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残疾人扶持基地。姜晓明说:“我们这儿的环境还是不错的,下一步想发展旅游这一块,在这个生态园区里面,建一些旅游设施,吸引一些游客,过来自己体验一下捡鸡蛋呀,自己抓一下鸡呀,体验一下这方面的乐趣。”
为了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创业,莱州市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志愿者自主创业的政策,在当地公共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时,可申请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资金扶持;从事个体经营,可不受出资*,出资1元即可申报登记;毕业两年以内的毕业生,凡从事个体经营,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倾斜。
80后自主创业故事 榆中80后大学生杨晓龙的回乡创业故事
时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破解就业难,除了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外,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毕业生自己。在榆中县和平镇高营村大湾社,就有这样一位1989年出生的大学生杨晓龙,放弃了自己在中国石化公司奋斗2年的高薪就业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和自己的叔叔干起了造福自己村子和子孙后代的事业。
不忘乡亲
叔侄合力解决村民吃水难题
“以前吃水困难的很,要走10多里的山路才能盛上水,再用扁担挑回家时水就剩多一半了……”大湾社村民杨桂英这样告诉记者。
2012年,一次和叔叔回乡探亲的经历让杨晓龙印象深刻,十来年了,村里人的生活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尤其是吃水问题始终是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的难题,想到这里叔侄俩不免心痛,于是合计着自己的日子在外边是过好了,怎么样才能为村子里的人也做一点事情呢?
说干就干,当下叔侄俩一起拍板,由叔叔出资金,杨小龙出技术和力气将离村子不是太远的山泉水打机井加压引到村子里来。
于是在叔叔和杨晓龙的带领下,全村人也都参与到这项惊动整个村子的事情中来。截至2012年5月26日,全村人忙活了2个多月时间的引泉水入村的工程终于完工。杨小龙和叔叔还将泉水加压输送到各家各户,从此大湾社村民解决了吃水难题,就连周边村社和工程队也时常来这里的取水点取水,一口水井和一项引水工程着实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过美好生活的希望。
村民张俊才也不无感慨地说道:“这真是帮了全社人的大忙,现在我们人吃的水有了,想养羊养牛什么的也能养好了……”
回乡创业
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2014年4月,一行神秘的客人惊动了村里人,他们径直来到村里的取水口,用一些看不懂的仪器采样化验。原来这是杨晓龙叔侄俩邀请来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人士来检测水质。
经检测,这里的水中锶含量为0.66mg/L,镁含量为62.56mg/L,钙含量为60.82mg/L,钾含量为1.37mg/L,钠含量为19.22mg/L,PH值为7.5,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天然弱碱性矿泉水,而且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据专家介绍,这种水质还特别地适宜酿酒、生产矿泉水等。
这个发现不由得让村民和杨晓龙欣喜起来,原来我们一直守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库,却不懂得开发利用。当下,杨晓龙便辞去了他在中国石化公司奋斗两年的高薪职业,投入到回乡创业的思潮中。
2014年6月,在叔叔的帮助下,杨晓龙扩修了取水点的道路,并成立了兰州陇山山泉水有限公司,致力于将家乡的优质水源让更多人分享,也能让村社里的更多人能够增收致富。
2015年4月,经过杨晓龙和村民共同努力的日产2000桶(70立方米)的陇山山泉水终于送到了千家万户和更多的单位,而村社的近10人也在家门口打工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益。
“我们的希望是能让更多的村里人,在家门口打工,获得长远的收益,也能让更多的人从公司的逐渐发展中获益……”杨晓龙如是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杨家人。”这是村口的取水点村委会和村民自发地为杨氏叔侄立的石碑上的内容。如今,看着村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变得好起来,杨晓龙更是对大家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80后自主创业故事 四川仁寿80后女孩5000元起家创业故事
她叫周梅,来自四川成都南部的一个县级城市——仁寿县,在她的QQ个性签名里写着“风中寂寂一寒枝,最俏诚为凝雪时。不欲紫豪多渲染,冰心自有雾岚滋。”正是这首吟咏梅花的诗,激励着她在自主创业道路上越走越坚实。
5000元起家,走上自主创业路
作为四川第一人口大县,仁寿县常年有4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赴全国各地务工。14年前,周梅也是这茫茫务工大军中的一员。1999年,职高毕业后的她,南下广州,在一家纺织公司打工。一个月除去生活开支,所剩无几。2003年,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和儿子的出生,周梅决定回家乡发展。
从广州带回来的5000元成为了她做生意的全部本钱。通过市场调查,她取得了某乳胶漆的经营权,做起了仁寿的专卖店,配送家具漆。因为缺乏经验,一年下来,不仅没赚到一分,还把本钱全部亏掉了。2000块钱的门市租金也无力支付。
“我不能被生活打倒!吸取经验重新来过!”第二年,周梅向亲戚借了1万元,东山再起,继续卖漆。不同的是,她增加了宣传,请了老年宣传队做广告;业务范围扩大到利润空间较大的装修漆;为了节约支出,自己既当业务员,又做营业员,亲自上门送货和售后服务。25公斤一桶的漆,身材瘦小的她竟然可以一手一桶提着上六楼!哪怕只是10块钱,只要自己能干下来,她决不多花。记得有一次,给一个客人送货,如果请三轮车需要10块钱,为了节省,她咬着牙借了亲戚的车自己送,那一次,她学会了骑货三轮!精打细算、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周梅赚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甘现状,捕捉商机多元发展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直到初中才穿了第一件新衣服。所以,我不怕吃苦,愿意挑战,什么困难只要坚持总会克服。”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和毅力,2006年,周梅捕捉到商机木材加工行情看好。于是她投入50万元,在大化镇建起了华林木业,聘用当地民工80—100人,从事建筑模板的生产。高额的利润回报证明了周梅当初投资的眼光和决策。几年下来,她底气更足了。
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周梅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2009年恰遇一个好机会,党和政府加大了农业的重视和扶持,于是,周梅在仁寿清水顺利注册了绿缘种业有限公司,承包了200亩土地种起了大棚蔬菜,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资金,使她一度陷入困境。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为她协调小额贴息贷款、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还聘请农大教授为其技术指导。2010年,仁寿团县委推荐周梅到上海,参加了“中国青年蔬菜产业创业就业培训”第21期的学习,专题学习种植技术,大大拓展了视野。通过这些努力,大棚蔬菜走上了路,经济效益日渐明显。当地农户看到实惠于是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迅速带动200余户农民,近600余人就业。这一年,周梅被仁寿县委县政府评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2012年,周梅在清水镇石鼓村成立了“大金元”种植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瞄准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她和合伙人培育了10万颗“8518”品种的核桃苗。目前正在联系出售,行情颇好。
“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仁寿进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全域天府新区紧锣密鼓建设,政策好了,回乡创业有干头。”发散性多元化发展,让周梅创业的步子越走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