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心理学的论文
总的说来,老年心理学集中注意于认知过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后是个性、社会适应和态度的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老年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老年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浅谈老年心理学》
摘要:老年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成年以后增龄老化过程的心理活动变化、特点、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发展心理学分支,也是新兴的老年学的组成部分。
关键字:老年心理 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老年心理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研究范围包括老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智力、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因年老而引起的变化。学习研究老年心理学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老年工作的必须,也是稳定老年队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
一、老年心理的变化特征
1、健忘,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减退。对当前的事情记不住,过去的事情忘不掉。
2、焦虑,表现为心里空虚,没着没落,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往往有杞人忧天之感,抑郁苦闷,遇到问题时缺少进取态度。
3、疑虑,老人多半患有疑虑,特别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稍有不适,就疑似什么大难临头。看到电视、报纸上介绍的病情,容易对号入座。稍有不顺心的事,就疑似子女不孝,单位不管。
4、猜忌,常常表现为对周围人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强,常计较别人的言谈举止,严重者认为别人居心叵测,常为之而猜疑重重。
5、固执,常常以我为中心,听不得他人建议和意见,我行我素。不能全面的分析问题,俗话说:爱钻牛角尖。
6、唠叨,往往是一句话反反复复,唠叨个没完。对现在的事情看不惯,怀念自己的工作成绩。强调以前是如何如何。
二、老人心理变化的因素
老人心理变化的因素很多,也较为复杂。与老人个体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与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性格习惯、生活工作环境等等有关。文化修养较高的老人、性格温顺的老人以及退休前有一定职位的老人,往往心理变化不是太明显,主要是这些人,有较强的控制力、对环境的适应力和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能力。反之则表现强烈。在者就是长时间过着悠闲的生活,与外界接触减少,相对封闭,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对一些社会现象看不惯等。与周围的环境、社会、家庭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归结起来大约有一下几个方面:
1、对退休生活不适应,退休后,从紧张的工作中一下闲下来,感到无所事事,特别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以前是前呼后拥,受人尊重,退休后失落感加剧。又不愿意走出家门和他人交流,表现为每天和电视、报刊拼命,少言寡语,性情变得孤僻。
2、对社会的发展不适应,退休后,和社会的交往少了,了解社会发展的渠道窄了,对社会的高速发展不适应,落伍、跟不上形势的危机感加剧。
3、由于子女工作较忙,很少回家,形成空巢,缺乏必要的交流等。特别是单身老人,往往会被寂寞所击倒。
4、子孙的工作、学习压力传递,由于子女的工作紧张、孙子的学习压力增加,传递给了老人,每天也无形中也加快了生活节奏,产生了生活压力。
5、社会保障的压力,江苏油田的老人相对较轻,两项待遇落实到位。但有家属的家庭这方面压力较大。
6、身体上的压力,对生病的老人,一方面对就医等经济方面产生压力;一方面生病期间子女工作原因,对老人照顾不周,造成老人生活不便形成的压力。再者,老人对自己的病情产生恐惧心理,因而产生的压力。等等。
7、家庭的变故,如老年丧偶、离异、重病等。
三、心理疾病带来的后果
由于种种原因,老人易产生诸多心理疾病,极大影响老人的晚年生活,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
1、脾气暴躁,经常和家人、邻里产生纠纷,闹的家庭、邻里不和谐。
2、自闭,不爱和他人沟通,整天闷闷不乐,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恨自己无能,没有为子女、家庭打好良好的基础。久而久之患上忧郁症。
3、幻想,有的老人产生幻想症,幻想有人要谋害自己、家人和朋友,幻想自己生了重病等等,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精神高度紧张。
4、疑虑,经常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疑虑,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并阅读一些保健方面的书籍,根据自身的表象,对号入座,搞得家庭成员也紧张兮兮,坐卧难安。
四、老人心理变化的阶段划分
1、60岁到65岁为浮躁期,这段时间为不稳定期,因为老人刚退休,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前是社会工作的参与者变成了旁观者,一下子不适应,常常对年轻的工作评头论足,往往和自己以前的工作作比较,心里不平衡。这个阶段,大都还没有第三代,整天无事可干,无所事事,也就容易无事生非。
2、65到70岁为稳定期,这个阶段,往往都有了第三代,每天忙于带孩子,天伦之乐冲淡了一切,加上有几年的退休生活,也已基本适应了清闲的生活方式,老人情绪比较稳定。
3、70到75岁为成熟期,这段时间是最稳定阶段,第三代已经上学,家庭琐事减少,而多年的退休生活,已经磨练了他们的性格,大都会自找乐趣,自得其乐。
4、75岁以后为焦虑期,这个阶段,老人往往出现身体不适,身体机能下降,疾病也逐渐多了起来,就医的不便、经济上的原因、子女照顾等方面,又产生新的矛盾,心理变化较大,不稳定因素增加。
五、老年心理保健的对策
我国卫生部2009年6月颁布老年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地了解自己;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10、个人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了解了老人心理变化的特点以及老人心理健康标准,结合现有的养老方式,我们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1、加强老年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一方面使得老人了解自身的心理变化,做到了解自己,有意识去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实现健康养老,快乐养老。另一方面,让子女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常回家看看,多和老人沟通,耐心倾听老人的徐“唠叨”,减轻老人压力。再者、离退休工作人员要学习研究老年心理学,熟练掌握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技巧,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各种心理治疗,做一名合格的兼职心理卫生服务工作者,做到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当好心理保健医生,切实关爱美一位老人,让他们心情舒畅,欢度晚年。
2、离退休管理部门要适当组织开展有亦老年人的相关活动,吸引老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中来,打消寂寞、孤独,增加老人的社会参与的机会,放松心情,愉快度过每一天。
3、要教育老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生活有规律,做到“三不四要,即不吸烟,不吃零食,不酗酒;要充足睡眠,要吃早餐,要适量运动,要心情舒畅”。
4、适时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咨询,注重心理疏导,离退休工作人员要主动提供耐心细致地心理咨询服务,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社会交往,多交知心朋友,保持年轻的心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调整好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新兴趣、新爱好,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延年益寿。
5、 端正对疾病的态度重视心因治疗在老年病的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老年人患病后,要特别注意控制悲观、抑郁、焦虑、紧张、烦燥、惊恐等不良情绪,以免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而使病情加重。因此及时实施心理治疗,消除不良情绪,克服心理障碍,矫正异常行为,对于临床治疗及巩固疗效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离退休工作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加强心理治疗,劝导患者善于控制不良情绪,克服恐惧心理,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用科学的态度积极治疗;老年人也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用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做斗争,从而战胜疾病,以保持延年益寿的最佳心态。
6、鼓励老年人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采取积极的保健措施延缓衰老只有端正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采取综合性保健措施,才能预防心理衰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体现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价值;进行适宜强度的有氧运动以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书法、绘画、旅游、下棋、养鸟、种花等活动,使心态平和、身体健康状况得到良好改善,防止智力衰老,保持身心健康。
总之,做好老年人心理保健是离退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年工作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老年心理卫生,善于总结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经验,积极采取有益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保健措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健康老龄化做出贡献。
关于老年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浅析老年照顾者的心理问题》
摘要:老年照顾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其心理状态和变化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我国在老年照顾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中都存在着不足。笔者从老年照顾者负荷的内涵、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照顾者心理变化及其对老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对照顾者进行心理疏导四个角度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最后对老年照顾者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本文的分析能够对我国老年照顾者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老年照顾者 负荷 影响因素 心理疏导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而对于老年人的照顾更是不容忽视。据调查统计,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还是由家庭照顾者进行照顾,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发现虽然以家庭照顾者形式的照顾使得在护理费以及医药费等方面的成本有所降低,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承受的有关社交、学习等方面的负荷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或是负荷给照顾者从身体到心理都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而照顾者心理方面的变化又会直接老人的身心健康直接或间接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与变化值得我们探讨,笔者就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1、老年照顾者的负荷及心理状态
1.1 老年照顾者负荷的内涵
Grad和Sainsbury首次提出了“照顾者负荷”这一名词,将其定义为照顾者在照顾患者或老人时所付出的成本以及照顾的过程给照顾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Georg在1986年的研究认为“照顾者负荷”是指照顾老人或病人这一过程对照顾者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而Rymer的研究表明,“照顾者负荷”来自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结合,主观因素是指照顾者的主观认知,客观因素是指其所承受的外部环境压力,其调节因素是老年照顾者的能力以及社会对于这一行为的看法。Silva认为“照顾者负荷”是其感知外界舆论所产生的压力,即照顾者应对其能力之外的状况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近些年来,大多数学者将客观造成的老年照顾者负荷看作是社会的照顾需求,即其任务及所需时间,而将主观造成的老年照顾者负荷看作是照顾这一过程给照顾者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及其社会责任认知的变化。可见,对于“老年照顾者负荷”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看待这一概念.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特征:首先,老年照顾者对老年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二者之间应该有某种关系进行维系,这种关系可以是雇佣也可以是亲属;其次,老年照顾者的心理变化来源于客观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且其所付出的心理和身体的成本与其应享有的回报不相匹配,换句话说,二者之间的差别在其承受范围之外;最后,老年照顾者的负荷包括心理、身体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
1.2 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
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受其所承受的压力或负荷影响,国内外学者对老年照顾者的负荷与其心理状态关系的研究较多,且普遍认为相比于身体负荷,心理负荷或压力对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更为显著。从短期来看,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从长期来看,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具有典型性,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绝望。焦虑是最为普遍的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尤其对于痴呆老人,照顾者的这一心理状态更为明显,2004年Sansoni的调查表明76%的痴呆老人照顾者患有焦虑的情绪。对于抑郁,2003年Pinquart研究显示老年照顾者中40%到70%都有抑郁的趋势,其中25%到50%应该接受治疗,这一数字远远比非照顾者要高。老年照顾者最为严重的心理状态是绝望,Pinquart和Sorensen的研究表明照顾者的负荷或压力过大使之有较强的负罪感及挫败感,20%左右的照顾者绝望程度过高感到无助,甚至自杀。
2 影响老年照顾者心理的因素分析
2.1 体力上的强度
对于照顾年迈的老人来说,照顾者直接产生的消耗就是大量的体力活动,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是一项需要随时跟随陪伴的活动,这一观点在杨向东等人2002年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发表的文章有所体现。对于照顾者的年龄段来说,如果照顾者是与被照顾者是年纪相当的老人,这样的体力消耗尤其明显,这点在黄何明雄等人2003年[9]在社会学研究的文章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照顾者自身的体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的照顾中去,这样的情况尤其发生在老伴之间,他们由于长期多年一起生活的原因,更多地容易将个人的情感投入到为对方服务的活动中去,心理上具有责无旁贷的意识,并不会过多地考虑到自身的能力状况;如果照顾者是比老人年龄小一阶段的中年人,在生理上比老年照顾者具备了更多的体力储备,但是由于其自身也有家庭生活,必须同时估计到自己的家人活动,因此相对老年照顾者而言心理上不具备全身心照顾的意愿;如果照顾者是更加年轻的青年,除非是直接的照顾者,一般年轻人都有固定的工作,再照顾老人无疑对其体力有相当大的消耗,体力过多的消耗使人产生疲惫与挫败,进而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2.2 精神上的压力
照顾者在精神上的负荷主要包括与人关系的负荷和自身心理上的负荷[28]。在与人关系上,感情的亲疏远近会直接影响到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之间的相处,如果照顾者是老人的直系儿女,在亲人间的关系上由于长期多年的相处,不会产生过多的矛盾,老人对子女也会相互照顾一点,子女对老人也存在感恩的心理,因此子女照顾父母是比较好的模式,而如果照顾者是儿媳、孙媳等非直系亲人,由于照顾者面临着新的身份转变,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与老人自身对对方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其相处的质量。班娟在2005年[10]的研究显示,在精神上老年人一般由于身体的某方面疾病导致自身行动不便需要被照顾,长期的疾病在身会对老人自身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对照顾者产生体力、感情、物质上的不断需要,而照顾者随着时间的增长,其热情会逐渐减少,加上老人对其在体力和精神上不断地消耗不免产生一些小情绪,这时候双方如果不注意沟通,很容易产生摩擦,严重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Yee JL等人、Lee SL等人和吴文源等人分别在1995年、2000年和2003年的研究均显示,照顾者在此基础上会表现出懈怠,忧郁,易怒甚至绝望的心理,对自身的精神也是一种不良的影响。
2.3 经济上的负担
对于照顾者来说,对老年人的照顾不仅仅是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消耗,在财力上更是不可避免的花费,由于现今的老年人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老年人在身体上的疾病常常是长期慢性的,Haruko T等人在2005年时也认为,常年的疾病护理保养检查等项目都需要大量的经济支出,照顾者常常为此不仅付出了体力和精力,更要不遗余力的为老人的健康付出。更严重的是照顾老年人占用了照顾者大量的时间,导致无法集中精力照顾自身的生活,事业上也会无法进步,更有严重者状态不断下降,心理上的挫败感越来越强烈,甚至对老年人产生埋怨的心理。
2.4 社会认同的缺失
对于老年人的照顾者来说,这样的群体往往也需要承受来自社会的负荷,工作性质的不理解,Carretero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认为,工作类型的不认同都有可能导致其成为孤立的社会群体。如今多数的照顾者角色均由女性来承担,因为女性在照顾老人上更具耐心和细心,心理缜密,但是即使女性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由于实际生活中难免出现肢体接触或者回避之处,老人与照顾者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尴尬与羞耻的心理。即使同性之间的照顾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其他照顾的内容中,由于个人习惯或喜好的差异,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相互之间的尴尬心理。这样的工作内容会导致其家人和亲友的不理解,且社会上的许多人也不能完全接受工作性质带来的个人认同。
3、照顾者心理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
通常来说,照顾者对老年人的照顾过程,也是一种双方的相处过程,要想保持良好的相处关系,除了照顾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老年人在享受照顾服务的同时,也要对其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提供一定程度的肯定。根据Rombough等人在2006年的研究显示,但是实际相处过程中,任何一方的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到相处的关系,照顾者通常会与老年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导致照顾者内心具有挫败、灰心、自卑、埋怨等种种消极的情绪,Mockus PS等人在2000年的调查显示,这时候被照顾的老年人自身也会受到影响,比如照顾者的消极心理会造成照顾措施的错误,消极的照顾态度,甚至是对老人的产生虐待的行为。此外,Huckle PL等人在1994年通过研究发现,照顾者的消极心理非常不利于老人身体疾病的恢复与健康的保持,非但不会促进老年人自立能力的恢复,甚至会逐步恶化,彻底丧失恢复的机会,这样的行为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4、 对老年照顾者进行心理疏导的探讨
老龄化的问题十分严峻,我们需要妥善解决好老年人的照顾问题,那么,要使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照顾需要身心健康的照顾者。以上我们分析了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对老年照顾者的心理疏导进行探讨。
4.1 开展“暂时放松”服务
上文中提到有关研究表明短期的老年照顾者并无明显的心理变化,因此,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我们可以开展“暂时放松”服务,即使老年照顾者暂时离开老人一段时间进行心理的调节和放松,从而使得过大的压力和轻微的心理变化能够有缓冲的时间,进而得到恢复之后再投入到老年照顾中去,这样的做法在国外被称为“喘息”服务。
4.2 加强对老年照顾者的培训与锻炼
我国大多数的老年照顾者并未接受过任何的培训与锻炼,也没有任何类似的心理疏导教育,这方面十分薄弱,不利于老年照顾工作的开展。而在美国,这方面的做法比较成熟,如成立了家庭老年照顾者联盟、照顾者国家联盟与协会等等,这样的机构可以为老年照顾者提供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其心理疏导有着良好的作用。Lyons,Zarit和Gaugler等在1999年的调查研究结论均表明,这些联盟或协会的开展对于照顾者的情绪缓解及身心健康的提高十分有益。
4.3 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我国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立法及政策支持尚未健全,而国外关于这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做法,比如美国的寿命喘息法案,还有相关的免税法案,且2009年把这一议题列入到政策议程中。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做法还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该从战略上给与老年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以更多的关注,使得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5、结论及展望
针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我们不仅要解决如何照顾好老年人的问题,老年照顾者身心健康的问题同样亟待解决,本文从老年照顾者负荷的内涵、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照顾者心理变化对老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对照顾者进行心理疏导四个角度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我国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存在着不足,在此笔者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一是加强对于老年照顾者心理状态变化及其心理疏导的研究;二是更多探讨关注老年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政策;三是对于老年照顾者的相关培训及教育亟待加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深入研究这方面活动的开展和相关机构的创建,更好地为老年照顾者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曾莉,周兰姝.老年家庭照顾者负荷相关研究进展[J].山西:护理研究,2010,24(17):1505-1507.
[2] George LK,Gwyther LP.Caregiver wellbeing: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demented adults[J].Gerontol-ogist,1986,26(3):253-59.
[3] 锦玉,吕探云,王君俏.脑卒中居家照顾者负荷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23):65-68.
[4] 黄何明雄,周厚萍,龚淑媚.老年父母家庭照顾中的性别研究概观—以香港的个案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3,1:60-69.
[5] 班娟.城市家庭内照顾老人者群体的社区支持服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56-58.
[6] 吴文源,张明园,何燕玲,等.老年性痴呆病人照料者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49-52.
[7] 陈茜,梁燕,张晓艳,袁丽.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及其压力的研究进展[J].四川: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882-1885.
[8] 李香风,赵红.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及其照顾能力研究现状[J].北京: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51-1053.
[9] 刘腊梅,路丽娜,周兰姝.老年人照顾者健康状况与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贵州: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35-437.
[10] 刘腊梅.上海老年家庭照顾者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要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11] 刘腊梅,周兰姝,吕伟波.老年家庭照顾者的研究现状,山西:护理研究,2007,21(28):2558-2560.
[12] 杨莉莉,脑卒中病人主要照顾者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0,8(20):1856-1858.
[13] 周建英,郝原英,胡亚静,邢海华.老年人的健康与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3):32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