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
一、为什么要引入思维导图?
结合当前教育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把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其核心应该在于“技术性”和“非技术性”。
“技术性”向“非技术性”转变就是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应用性,思维算法,探究学习。这些目标包括教学的,学生能力的,学生素养的。
如何理解?简单的说就是打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微软一统天下",改变信息技术惟“工具”论,突破信息技术课程本位观,树立大课程观。信息技术只是学习、生活、工作的一种途径,技术是基础,关键在于学会为什么要使用?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使用中如何发学生的潜能?如何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把学生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就是最大的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是在思维中选择、确定自己最佳的学习和工作途径的方法。东尼.博赞教授对思维导图的描述有这样的一句话:“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活动探究式”、“合作学习式”等,而我们在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整理。学习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混乱信息在一定环境和形态下有意识的构建。如果没有主动的接受、分析、处理信息,以及有序、有策略的处理信息,那么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进入自身能动的学习状态,探究过程无法顺利进行,更谈不上能力和情感的提高和升华。在学习活动的初期阶段,我们需要学生将自己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条件假设进行整理,变得有序可行,这就是活动计划的制定。有了可行的计划,有了与人体自然思维相吻合的思维相结合途径,对于学生参与意识、参与能动性,及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自己的研究计划和行动指南,这一想法和构思恰恰解决了自己教学中思而未解的问题。
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详细请看教学设计《让大脑思维与行动研究结合起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2期),以及《用思维的延续性开展探究》。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运用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定位在应用性,思维算法,探究学习。
应用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倡商品经济中的“实惠”论,在现实生活体验和感受中应用和学习,一辈子也业用不到的东西(或者现阶段用不着的东西),就留在以后再学,或者在专门的学校和学科中去学。
思维算法。信息素养和能力不是空话,不是教师传授的,关键在于自己,这是对应用的深层次挖掘。思维过程也就是信息的获取、甑别、辨析、选择、组合、利用的过程。
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是行动——脑思维——指导新行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