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才工作会议讲话

2016-11-25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育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仅供参考。

教育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还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来,清华大学认真贯彻党的人才工作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有力推动了一流大学建设,已经建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立足培养,促使中青年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我校把培养中青年教师作为重要任务,实施了《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和《中青年领军人才支持计划》,给予入选者多方面支持。

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先后设立“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骨干人才支持基金”,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教学效果评估。深化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和学术创新团队。加强指导,注意压担子,促使青年教师锻炼成长。改革分配制度,对35岁以下第一聘期教师发放专项津贴。单独设正高级择优岗位,为特殊人才预留渠道,促使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近年来,我校成长出一大批中青年领军人才。2005年以来,薛其坤、张希、孟安明、王光谦、程京均40多岁就当选院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总设计师张作义,获国际互联网最高奖“乔纳森·波斯塔尔奖”的吴建平,两获国家科技一等奖的康克军,获国家教学名师奖的袁驷、吴庆余、李艳梅、孙宏斌等,也都是我校中青年教师的优秀代表。

二、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利于优化队伍结构,促进不同学术文化的交流,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我校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条件不断改善的机遇,积极参与实施“千人计划”,加大引进力度,先后出台《加强“十一五”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办法》,吸引了一批国际学术大师和国外名校的教授、副教授全职来校任教。

我校通过“以人才引进人才”等观念创新和制度改革,力争资源提前配置、平台对接,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在启动经费、薪酬、研究生名额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支持,对特殊人才实施协议工资。开展高水平团队青年人才引进及聘用试点,设立特别研究员、特别副研究员等岗位,打造学术特区。

学校注意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促进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推动高等研究院迅速发展。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主持创办了理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美国工程院院士萨文迪教授受聘工业工程系首任系主任,十年来带动清华进入了该领域国际前沿。

三、坚持党管人才,不断推动人才工作改革创新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我校形成了切合实际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学校还成立人才资源开发办公室,各院系也成立人才工作小组,加强全方位服务,促进人才全面成长。在党组织的感召和培养下,长江学者王向斌、“百人计划”人才顾春伟等一批优秀人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按照“一流、竞争、流动”理念,我校不断深化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建立健全评价、选拔、考核、激励机制。按学科特点分类管理,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周期。在岗位聘任和人才引进时,注意发挥教授的学术评价作用。以教学科研系列教师队伍为重点,探索分系列管理。对各类人才都加以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积极性。

在促进引进人才学术发展的同时,学校大力支持他们推动院系、学科的人才工作与管理改革。施一公教授回国三年来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结构生物学中心,在《科学》、《自然》和《细胞》等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在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后锐意改革,以“国际化、竞争性、高效率”为原则,以具有流动性的聘任制度为特征,积极建立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人事制度。

在百年办学的历史新起点上,清华大学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和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精神,按照全国教育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人才、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开创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机制完善制度 推进中职师资队伍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 高枫

广西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广西意义重大。20xx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攻坚。20xx年3月,教育部与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广西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抓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

一是出台编制标准。20xx年,自治区编制委员会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结构、编制使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将工作人员分为专任教师、教辅人员等四类,对各类人员构成比例做出明确规定;实行实名制、非实名制以及分段累计的办法确定编制标准,满足了职业学校灵活办学、吸纳企业行业专家到校任教的需求。

二是规范职称评审。出台有关政策规范统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对属于同一层次类别教育的师资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职教教师职称评审有了统一、专门的评定标准,此项政策惠及在职教师2.05万人。

三是改革岗位设置。在中职学校设置辅导员岗位(专技岗),重点解决招就人员岗位需求。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原为工人身份的实训人员,取得技术职称可转为技术岗位,20xx年以来,已解决了1141个实训教师岗位。

四是完善培训机制。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新任教师培训暂行规定》等一整套教师培训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中职教师培训机制。

第二、抓体系建设,夯实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基地建设。通过项目招标引入竞争机制,培育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目前,我区依托条件较好的高校建立了4个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并依托高校、职业学校和企业组建了19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二是创新培养培训模式。职教攻坚以来,我们探索实施具有我区特色的培养模式,创新四年制师资班、“3+2”、“3+1”和“4+1”等模式,并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免费中职师范生,每年共培养“双师型”教师600多名。同时,组织实施了中职师资素质提升计划,按照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对中职专任教师进行了一轮全员培训。

三是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组织开展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立项研究,并对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组织开发了两套教材,包括5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和3本中职师资教育类教材,目前教材已应用于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当中。

第三、抓经费投入,大力开展教师培训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国家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20xx-20xx年共派出756名中职骨干教师到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其中派往国外培训25人。同时,利用中央资金面向社会聘请173名“能工巧匠”到中职学校兼职任教。

二是加大自治区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省级项目的主渠道作用。我区实施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国外教育硕士培养计划、职教“名师培养”工程、桂台联合培训职教师资项目、远程培训项目等,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职教攻坚期间,共培训中职各学科骨干教师达1.15万人次,其中仅20xx年就培训4405人。

三是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国际合作。20xx-20xx年,我区与新加坡合作开展中职师资培训项目,在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的资助下,共计派出333名中职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培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派人出国学习最多的项目。

尽管我们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家的要求相比,与兄弟省区市相比,我们还存在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改革。改革教师资格考试办法,逐步建成专门的中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使教师资格考试、认定更加符合职教特点。

二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加快推进核定教师编制工作;继续推行订单式培养专业教师,深入开展免费中职师资培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提高培养培训质量。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推进基地与职业学校深入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开展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搭建起多方合作、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立交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推动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 鞠维强

福建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20xx年,省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等方面集中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措施。20xx年,召开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全省中小学教师工作会议,全面规划新时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蓝图。

一、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持续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践行高尚师德。出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办法》,明确规定师德考核“一票否决”的20种情形,使抽象师德有了具体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广大教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蔚然成风,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黄金莲、“全国道德模范”阮文发等一大批模范教师。

二、创新补充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将农村、县镇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水平,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并核增6500个编制用于补充农村紧缺师资,确保农村学校有编可补。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省财政每年投入1500万元,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实施经济困难县补充农村学校教师资助计划(即特岗计划),省财政5年内拟投入1.35亿元,按每人每年1.5万元标准,连续三年资助其工资性支出。实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全省统一公开招聘,近三年新补充中小学教师1.7万名,其中农村紧缺学科教师9000多名,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三、推进教师交流,均衡配置优质资源

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校际交流制度,创新教师管理模式,实行教师工资待遇制度、编制标准、岗位结构比例、招考聘用、考核办法、退休管理和服务等“六统一”,缩小学校间教师配置条件的差距,组织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全面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支)教服务期制度,要求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及参加特级教师评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经历。全面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对口支援,双方开展联合教研、观摩交流、互派师资挂职锻炼。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5年全省投入3亿元,对全省15万农村教师(校长)免费轮训一遍。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一批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名校长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强化教师岗位培训,配合做好“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培训”项目,深入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班主任、高中新课程和农村紧缺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会同省总工会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单位和教师分别授予“省五一先锋岗”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营造切磋技艺、比学赶超氛围。

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省委、省政府建立“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表彰制度,先后两次重奖66名杰出人民教师。设立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农村教师奖励基金,表彰奖励师德标兵以及长期在农村任教的优秀教师。20xx年,先行提高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教师的津补贴,省级财政从当年超收的21.65亿元中拿出12.55亿元,支持地方财政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20xx年,全面实施中小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农村教师补贴制度,进一步健全教师分配激励机制。今年初,我省又明确提出,将长期在农村任教且有实际困难的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六、理顺职责分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县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行“县管校用”管理方式,同时针对教师队伍多头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师工作,编制、人事部门负责教师人事工作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的教师管理体制,确定了教育、编制和人事部门在教师定编、定岗、人事调配、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各自职责和工作分工,进一步理顺教师管理体制。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极大调动,有力促进了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覆盖全省人口83.1%的地区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全国教育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改革创新,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创建一流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管理,其中最关键的是一流的师资。我校把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营造以学术追求为灵魂的大学文化,打造以一批国际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为标志的一流师资队伍的“人才金字塔”。青年教师作为“人才金字塔”的基础,高端人才队伍的后备,其整体素质关系到学校的未来,教育的未来。目前,我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为此,我们制订了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系统的培养和支持。下面主要汇报一下我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开辟“绿色通道”,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教师

为实现“2020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校于20xx年启动了“绿色通道”人才引进制度,设立了“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别研究员”等岗位,其中特别研究员主要针对40岁以下、在世界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已取得科研成就、展现出较大潜力的青年人才。学校为他们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以保证其科研工作在高起点上快速启动,同时学校提供购房补贴和具有竞争力的收入,以保证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在考核制度上,对特别研究员实行严格的聘期考核,目的在于推动他们快速成长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

3年多来,共有71位来自世界一流大学并已完成一期或两期博士后研究的优秀青年博士通过绿色通道的评审成为我校的特别研究员,为交大多个学科方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数位特别研究员在1个聘期内已经晋升为正教授,独立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任务。另一部分则按照我校发展“大科研团队”的方向,成为我校讲席教授研究团队中的骨干力量。例如来自马里兰大学的刘江来博士和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倪凯旋博士等已成为“千人计划”专家季向东教授团队中研究暗物质、暗能量方向的骨干;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文再文博士和来自密西根大学的应文俊博士等加盟“千人计划”专家蔡申瓯教授的研究团队后,充实了团队的研究力量,也为交大数学系带来国际前沿的学术课题。据最新消息,我校2011年2月之前到校的特别研究员几乎全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其中有的已通过今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这在一方面肯定了我校引进的青年人才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已经融入了国内的科研环境,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

二、设立优秀青年学者奖励基金,鼓励更年轻的本校教师脱颖而出

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基础所在。在引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青年才俊的同时,学校还特别注意营造有利于本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在生活待遇、科研启动经费和住房津贴等方面大力度投入,专门为35岁左右的本校青年教师设立了“SMC-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和“烛光奖励计划”等多个奖励资助项目,旨在充分调动我校青年人才献身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SMC-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主要包括A、B、C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与支持体系。A类层次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着眼于遴选和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B类与C类层次针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意在培养和支持优秀青年骨干,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这个计划惠及幅面广,资助力度大,有层次、有重点地给予不同青年教师以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支持。自20xx年以来,分三批共支持资助了777位青年学者。

“烛光奖励计划”旨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从事本科生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年奖励和表彰30名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

资金是实施人才奖励资助的重要保证。从20xx年开始学校加大了募集人才基金的力度,先后设立了SMC-晨星学者奖励基金、讲席教授冠名基金等,为各类人才提供了薪酬、住房津贴和科研启动经费的支持,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制度,并有效减弱了对现有薪酬体系的冲击。

三、加大保障投入,为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衣食住行”是个人成长的基本保障,为解决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学校还“将工作做到细处,把关心落到实处”,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环境。

为了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向上的环境和氛围,自2004年起,学校设立了机关奖励帮困基金,年度金额60万元,专款专用,对家庭困难的青年教师提供关怀和支持。除了设立教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三节奖”,还以各党支部为主,做好结婚、生育、生病、受灾等慰访工作,通过发放慰问金、座谈、家访等方式,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

为了减轻新进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学校改革了现有教师公寓管理制度,向新进青年教师倾斜,同时学校积极争取外部捐赠,正在新建14000平方米、约400套青年教师公寓,目前已有170多套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另外,学校不吝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生活质量,在充分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改建、装修了三个教工餐厅。目前新的教工餐厅和1万平米的游泳健身中心也正在建设之中。

教育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二):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规划纲要和近期教育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把握,强抓落实,推进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全面实施 去年,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谋划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最新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对于进一步总结教育发展经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和省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制定了德州市20xx-2020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立足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发展转型,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学习型社会,实现由教育大市和人力资源大市向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跨越”的总体目标,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扎扎实实地实施好“十大工程”,即素质教育推进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学前教育强基工程、职教强市创建工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学校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工程、教育装备及信息化建设工程、教育体制改革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和学习型社会创建工程。十大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教育的全面发展、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等突出问题,助推全市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把“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和核心任务,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措施,

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纲要》的颁布实施,增添了群众对教育改革的信心,提高了社会对改革的期望。目标已经绘就,重在落实。千招万招,贵在实效。要在关键环节上狠下功夫,努力见到实际效果。

一要强化教育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发展,关键靠创新。当前,中央和省、市已经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策优势,教育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机遇来之不易,发展迫在眉睫。干好干不好,关键看敢不敢创新、善不善创新、能不能创新。要深入落实好全市科学发展表彰暨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动员会议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突破,让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以更大的气魂和决心,破除“旧思维”、突破“老框框”,围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重点,大胆尝试。要创新教育理念,瞄准学生长远发展,打牢人生发展的基础;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内动力,营造不断超越、永不满足的工作氛围;要创新教育机制,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要加大教育投入。投入是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一头连着国运,一头系着民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大发展,投入是关键。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来保障,形成强有力的投入保障机制。在投入这件事情上,中央讲的“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一定要落到实处。投入的账不是靠说出来的,必须有真金白银做支撑。我们提出,到2012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2%以上,并随教育事业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各级再有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坚定不移地落实这一要求。要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借鉴采纳“零预算”的思路,加大新增财力的倾斜力度。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投入,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健全行政考核、检查报告和年度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地方性土地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分成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要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及时拨付,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要把化解债务作为政府和学校的共同责任,通过安排专项资金、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定额等方式,争取2年内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普通高中债务。

三要营造发展氛围。《纲要》的落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尽心尽力为教育办实事,努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主动加强衔接协调,争取广泛支持;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提供经费保障;税务、物价、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收费和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住建、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要在规划、用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政法、文化执法、工商部门,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学校权益、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新闻媒体、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宣传,加大对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尚品德、先进事迹的宣传报到力度,努力营造崇文尚教、尊师重教的社会新风尚。

二、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在新起点上实现教育工作新跨越 近年来,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教育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财政投入年均增速达17.7%,高中教育质量三年实现三大突破,跃居全省上游,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3年取得优异成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去年,我们大力度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楼房化工程和教师补充工程,累计投资3.3亿元,改造校舍56万多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31.7万平方米,投资量、工程量均居全省前列;新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946人,是常年的3倍,在全省17个市中数量最多。在教育管理上,首创了“推门听课”、“教师对抗赛”、“当堂达标教学”、“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管理模式,带动了教育质量的大幅提高,这些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有的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可。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大干、实干、冲刺、跨越,建设幸福德州,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对全市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市各级务必将教育作为重要的奠基工程、民生工程,牢固树立民生政绩观,以民生幸福谋划工作思路、以民生品质评估发展成果、以民生改善推进跨越赶超。集中力量,在五个领域重点突破。 一是校舍楼房化工程力求突破。校舍是学校最基本的办学硬件,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农村,所有校舍中农村校改和“普九”建造的校舍占半壁江山,基本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现存危房还有63万平方米,中小学楼房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在城市,学校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孩子上学难、上好学校难已成为社会问题;大班额现象特别严重,有的小学班额甚至已经超过80人,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由此引发了群众对教育的不满、对政府的不满。下一步,各县市区要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大班额及功能室不足的问题,满足寄宿生住宿和就餐的基本要求。到2012年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必须实现楼房化。今年要完成63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新建楼房校舍不能少于36万平方米。这项工作哪个县市区拖了后腿,就追究哪个地方主要领导的责任。校舍出问题,不是群死就是群伤,任何人都承担不起这个责任。这是硬任务,只能多不能少,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到2015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适应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学校布局结构。各县市要根据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规划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并严格落实校舍建设有关规费减免政策。乡镇学校布局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重点布局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在交通不便且留守儿童较多的地方,布局寄宿制学校。

二是教师补充工作力求突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近几年,我市基础教育质量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关键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辛勤工作。但是,我市的教师队伍底子薄、基础弱,年龄老化、梯队断层问题十分突出,教育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农村小学平均年龄达到45岁,30岁以下的仅占12%,民师转正和招工进入的占71.3%。有的农村学校平均年龄达到了53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对口率仅为50%,没有专业音体美教师的农村小学占75%。近五年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自然减员5100多人,期间共补充2800多人,仅占自然减员一半多。照此下去,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教育差距将越来越大,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将成为空谈,农村孩子将因为我们工作的不到位,输在起跑线上。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态度,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高度负责地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工作。每年各县市区都要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补充教师,建立起长效机制。今年的教师补充计划,有的县上报数量不足。补充计划上报不足的要重新上报,去年没完成招聘任务的今年也要补上。市政府办公室要做好督查工作,对达不到要求的采取现场办公、个别调度等方式,抓好落实。

要加大教师人文关怀力度。着力解决好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问题,确保3月底前完成,使农村教师待遇高于城镇。新招聘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在编教师工资不得由学校自行负担,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要关心农村教师,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留住人才。要高度关注农村教师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工作,各项政策大力度向农村倾斜、向一线倾斜、向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在教师职称评聘问题上,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要做好调研,真正让政策起到推动工作的作用。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广泛开展学生、家庭评价学校、教师活动,严厉制止有偿家教等败坏师德师风的行为。要做好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不断激发内动力,营造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拼搏的教师队伍。

三是学前教育发展力求突破。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市学前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薄弱环节,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公办幼儿园占比低,“入园难”、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普遍存在。据调查,我市2600多所幼儿园中,登记注册的仅686所,其中公办和公办性质的394所,仅占15%。尤其在农村,绝大部分幼儿园没有办园资质,取缔了适龄幼儿没地方去,不取缔又存在诸多隐患,使我们处于两难境地。《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公办和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均占到总数的80%,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毛入园率达到85%,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按照这一目标,未来10年内,我市要新建和扩建公办或公办性质的幼儿园2000多所,投资15亿元左右,需增配幼儿教师5000人左右,任务十分艰巨。任务再艰巨,投资再大,我们也要办,这是对社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城镇改造和城市小区建设,要落实国家幼儿园用地规划相关规定,制定并落实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每5000人口住宅区规划建设1所规模为6个至8个班的幼儿园,不得建成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其他资源,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并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各县市区已制定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三年内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底线,只能超额,不能缩水。今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一所省定基本办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

四是教育体制改革力求突破。改革出活力。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坚决破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健全和完善分级管理体制,建立县级为主,县、乡两级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要全面落实“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镇、社会在参与和支持基础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以市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管理方式,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要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推行校长职级制,探索校级副职、中层干部聘任制改革。

五是办学特色力求突破。办学特色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高等教育同质化趋势比较严重,基础教育学校千校一面,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趋同、单一,不能与市场完全接轨。下一步,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办学特色上狠下功夫。高等教育要加大对我市经济发展所需学科的开发力度。普通高中要建设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鼓励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机会。义务教育学校要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兴趣,加强学生基础能力知识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全方位的知识。从近几年高考看,我市学生基础能力薄弱。基本能力得分在全省基本处于末位,英语、语文等学科也在下游,说明一个问题,学生发展不全面,学校教学有弱项。必须更新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职业学校要围绕提高基础能力建设这一重点环节,加快示范性、规范化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主管部门要统一把握,打造特色,对接企业,服务就业,加快职教强市建设步伐。 以上五项工作要实现突破,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副职是直接责任人,要靠上抓,定期研究、检查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各有关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负直接领导和综合监管责任,要树立全局意识,各司其职,分口把关,密切协作。五项工作中,中小学校舍楼房化工程和教师补充工作,市委、市政府将列为对县市区科学发展年度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两项工作任何一项完不成任务,教育事业发展得分均为零分,整个社会事业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对中小学楼房化工程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年一考核,对完不成年度任务的,全市通报批评,扣减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五项突破性工作的宣传,不仅要宣传报道典型经验,而且要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及时曝光,树立典型,鞭策后进。

同志们,做好教育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重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全面落实全市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扎实做好各项教育重点工作,全面促进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三):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刚才,士官同志传达了省、枣庄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能凤凰能源公司和高端人才代表苗付标同志、大学生村官代表王腾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典型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工作,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4.3万人,人才总量居全省县级前列,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门类较齐全的人才队伍。二是人才队伍优势逐步显现。先后实施了人才培养计划、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一批重点人才工程,建立博士后工作站3处、省级院士工作站1处,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职我市科技顾问,人才队伍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三是人才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文件,全社会人才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四是人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各类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不足。20xx年,全市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为13.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二是人才层次不高。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仅有8人,博士仅有4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仅有1人,省级首席技师仅有2人,省级乡村之星仅有2人。三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社科类、基础学科类人才多,理工类、应用学科类人才少,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能创业的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集中,经济建设一线人才不足,民营企业人才稀缺,人才的潜性闲置与显性短缺并存。四是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重物质投入轻智力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现象等等。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我市在人才工作上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人才工作。

古人讲:“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要兴旺发达,关键在人才。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进力度越来越大,中央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专门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第一资源、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举措。省委、省政府和枣庄市委、市政府也相继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对加强人才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充分表明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才发展进入了优先发展的新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用全局和战略的眼光看待人才工作,深刻认识人才和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人才是发展之要,做好人才工作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重要保证。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去年底今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人代会,明确提出了我市今年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就是努力把徐海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尽快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转型示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特色旅游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幸福城市。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根本靠人才。当前,我们急需眼界开阔、思维超前的党政人才,急需敢闯市场、善闯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急需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技术熟练、素质过硬的实用人才。只有牢牢抓住人才工作不放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从待遇上、政策上、情感上营造一种良好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外面的人才吸引进来,使潜在的人才涌现出来,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第二,人才是竞争之本,做好人才工作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谁拥有了人才竞争优势,谁就赢得了区域竞争的主动权,谁就抢占了科学发展的制高点。人才总是稀缺的,如果不去争,就会错失良才、错失机遇、贻误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出实招、重实效,早一步、快半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抢得主动权、制胜权,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决战决胜、抢占先机。

第三,人才是活力之源,做好人才工作是推动徐海新一轮创业创新的动力源泉。人才是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发展每向前一步,都凝聚着人的劳动和创造,而人才的创业创新,更是我们事业向前推进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创业创新热潮。今后一个时期,徐海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发展的主体在人,动力源泉在于创新。只有广大人才创造性的劳动,人才工作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才能让智慧涌流,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和激情,形成人人竞相成才、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第四,人才是执政之基,做好人才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随着党的历史方位、执政环境、队伍状况深刻变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考验。为此,中央进一步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明确了党在新时期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工作着力点。就徐海而言,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党政人才和其他各方面人才。只有把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由先进分子组成、集聚大量优秀人才的队伍,使全市各级党组织成为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广泛团结和吸纳人才的组织,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担当起推动徐海科学发展的重任。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长远、抓后劲”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服务发展、支撑发展、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开创我市人才工作新局面

根据国家、省、枣庄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徐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建设人才强市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9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5%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养培训,提升“育才”水平。人才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抓人才首先要抓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要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善国英才”选拔培养工程,努力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团队。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加大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等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力度,紧贴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配套等产业发展,重点培养适应徐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实用性人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每一个重点领域和特色优势产业,都能够拥有一个创新人才团队、一支专门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构筑起年龄、知识、专业、能力等梯次配备的产业发展人才体系。要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充分借用知名高校的教育资源,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发展壮大人才培训市场。要继续广泛开展“创学习型城市,建书香徐海”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办好徐海大讲堂,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滕进行专题辅导报告,让党员干部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促进各级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坚持人尽其才,提高“用才”效能。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只有用好人才,把人才用到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效能,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改革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把优秀人才放到关键岗位使用、放到一线经受锻炼,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建功立业,做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才尽其用。要改革人才分配制度,推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真正让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报酬。要注重遵循人才成长和工作规律,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三)勇于开拓创新,拓宽“引才”渠道。招才引智是改善我市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下一步,随着京沪高速铁路的投入运营,我市与北京、上海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接受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各级各部门要抢抓机遇,解放思想,主动出击,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力度引才聚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制定招才引智计划,到先进发达地区举办政策推介和引才活动,努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包容的心态、宽阔的视野,拓宽引人渠道,创新柔性引才引智方式,设立政府特聘专家特殊岗位,建立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公开招标制度,推进校企共建产学研联合体,采取“周末工程师”、博士后流动站和专家公寓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四)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聚才”环境。对人才而言,发展环境的优劣非常关键,可以说,环境就是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项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创造良好平台,真正以更加优越的综合环境优势推动人才发展、集聚各方英才。一要建立健全人才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创业资助、科研扶持、安家落户等政策,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来徐海创业发展的,要主动关心、加强扶持,对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妥善予以解决,真正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要推进人才专用房政策,有序推进人才专项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努力让在徐海工作和创业的各类人才安居乐业。要建立人才项目融资的政策,加快培育和引进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融资平台,加大民营资本与人才资本的融合,为人才创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要制定出台激励鼓励政策,组织开展“善国英才”的评选活动,每两年评选有突出贡献的“善国英才”5-10名,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评选有较大贡献的“善国英才”20名,一次性奖励5万元;评选成绩突出的“善国英才”30名,一次性奖励1万元,真正让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荣誉。二要切实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人才的投入是一种战略性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在这方面要善于投入,舍得投入。各级财政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市财政设立“善国英才”计划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全市“善国英才”的培养、引进、资助、奖励和人才开发培训等。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要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科研教学机构、科研项目、创新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展示人才的舞台。要加快推进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数控机床行业技术中心、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中俄高新技术科技示范产业园等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凝聚人才、发现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市经济开发区和木石高科技化工、西岗苯制品、徐海现代玻璃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作用,千方百计吸纳市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向重大项目、支柱产业流动,通过项目聚人才,依靠人才上项目,使各类园区成为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知名研究院所的合作,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更多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市研究开发、多出成果。

三、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要落实党管人才责任。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保证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抓第一资源的主要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好党管人才职责,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要研究制定人才规划纲要分工方案和详细实施计划,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做到领导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工作力度到位。要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组织部门要认真落实牵头抓总职责,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在加强公共服务、提供具体保障等方面多办实事、多干好事。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做好人才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制度,制定人才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健全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加强督查调度,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同志们,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站在徐海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拓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区、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繁荣昌盛、文明富裕、安定和谐的幸福徐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