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总结:《归去来兮辞》
102、曷不委心任去留 (通“何”,为什么)
10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衡通“横”,与“纵”相对)
10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景通“影”,日光)
高二语文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腾王阁序》
105、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106、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
107、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高二语文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总结:《逍遥游》
108、北冥有鱼 “冥”通“溟”
109、而征一国 “而”通“能”
110、小不知及大知 “知”通“智”
111、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112、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
113、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高二语文必修5文言文通假字总结:《陈情表》
114、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115、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116、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
117、四十有四 (通“又”)
知识拓展:
1、定义分类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2、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