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时滞

2017-06-15

政政策时滞的内容及存在的必然性政策时滞,也称政策时差,是指从政策制订到最终对经济运行及其他社会活动发生影响、实现调节目的的时间。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时滞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时滞

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产生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

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这段翅迟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

2.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这是指财政部门在制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

3.决策时滞。这是指财政部门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关审议通过所需要的时间。

4.执行时滞。这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关批准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需要的时间。

5.效果时滞。这是指政策正式实施到已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

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

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譬如说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客观上需要实行紧缩银根的政策,但中央银行要认识到有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需要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判断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货币政策时滞

时滞对宏观调控格局的扰乱

尽管人们还难以准确把握时滞,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左右着货币政策产生效力的时间及程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否有利。如果为遏制某一经济现象发展而采取的货币政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生效,那么,该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货币政策需要较长时间方能生效,而在这段期间内国民经济的运行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与制定该货币政策时完全不同的形势,那么,该货币政策便可能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如图2所示:图中假定货币当局在经济繁荣时期制定并推行了一项政策(A点所示),旨在抑制经济的过热势头,如果该政策在1年半后方能发挥其主要的效力(B点所示),那么,这项政策便会使正常的经济周期(实线所示)的波动幅度(虚线所示)增大。这显然是货币当局不愿看到的结果。

货币政策时滞

正是看到了有产生上述结果的可能,货币主义者坚决反对凯恩斯主义者所倡导的反周期货币政策。M.弗里德曼认为,依据现在掌握的技术知识手段,人们很难准确估算出货币政策的时滞,因而也很难理智地选择货币政策的施行时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据反经济周期的规则行事,便极有可能事与愿违。货币当局的明智之举是根据经济长期增长的需要,确定一个稳定的货币增长率,并不受任何干扰地实施(见单一规则、反周期货币政策)。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