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

2017-03-02

西方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力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范文一: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与当代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的创作初衷是对艺术的感悟,基本点在于美,这一点与传统艺术(包括绘画)的出发点是一样的。无论什么形态的美,它必定是包括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形态的多样性使工艺品更具广泛的市场与发展空间,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用艺术的眼光来创造工艺品,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的表现,也是人们喜爱艺术的愿望,艺术对于社会、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西方美术中,注重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多样性及绘画材料与写实观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描绘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严谨的比例,光线的变化,空间以及色彩的表现。通过绘画的过程找寻事物的特征并逐步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绘画语言,创造真实的“理想之美”。“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真实”(黑格尔《美学》)。

中国美术早期则深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强调抒发主观意志,以主观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从美好的一方面来净化内心世界。

塑造理想的人格,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通过所要描绘的具体对象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以咏物来寓志,借景抒情,形成中国美术特有的“意境”。讲求“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但求“传神”,(明·徐渭)“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东晋·王羲之),把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相融合,通过画面上的“物”与“意”即“书”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诗、书、画”一体的特有表现形式。

从中国美术的欣赏角度以及受众来看,中国的传统绘画及艺术品主要是以皇室贵族为首的士大夫阶层所有,美术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高级别的具有专业水平的画师、匠人都归中央集权领导,创作出来的作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下层质朴的劳动人民是很难拥有的。例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贵妇春游的情形。

创作者的文化基础与艺术气息是与普通百姓生活相脱离的,欣赏者也基本为统治阶级。创作的内容也多以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为主,人物较少,在同一平面内用“诗”作为纽带将各个小画面巧妙的结合起来,利用“诗、书”形成“流动之美”。例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每一个小画面代表一个场景象,电影一样讲述故事。

西方的美术发展一直和宗教密不可分,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宗教的内容,强调“人”可以主宰一切。它的欣赏者来自于广大群众,创作内容以人物为主,直接用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把人物放置于一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表现故事发生的瞬间。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晓餐》着重表现耶稣说叛徒就在在坐的人当中这句话时,众门徒各自复杂的内心。利用科学的透视法,人体解剖学,多种材料与色彩的应用展现人们视觉的“永恒之美”。

另外,中西方美术在材料有很大区别。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着重于通过毛笔对墨与水的协调,仅墨就有“墨分五色”的说法,线条讲求的是一波三折和“十八描”。利用水墨的浓淡,笔下线条的疏密达到用“线”写“形”,以“形”寓“意”的目的。“线”的多样性决定对象的形态、大小、质地和虚实关系,通过“线”把握“气韵生动”。

西方美术材料则讲求材料的多样性和利用色彩与各种材料混合的应用表现形式。通过色彩反复研究人体结构,空间透视,光影质感以及绘画对象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与矛盾,形成完整的绘画作品。

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创作意识形态和材料应用上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距离不断的拉近,中西方美术思潮也在不断碰撞。西方的艺术家们开始思考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再现是否是表现艺术的唯一目的。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塑造,体验并逐步完善,这一对艺术哲学探索的过程中,艺术的创作已不在是一般的“对美好事物的描绘”,而更象是一个“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体。

更多的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单一的艺术形态,中西方美术的差异也逐渐由不同转化为互补或融合,中国的艺术家们一面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艺术理论,掌握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一面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最终目的就是淋漓尽致地表达艺术。许多的作品中也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的美术作品中“绘”已不是主要的表现手段,更多的是加入了制作的成分。从传统美术的角度下划分,现今的美术作品又多了工艺的意味,艺术品已开始了平民化,为大众所接受。

站在当今社会中的艺术层面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面需求也提到日程上来。无论是传统的艺术品还是现代多种工艺相结合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且称后者为工艺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是看重工艺本身,看重在机械生产下出来的工艺品有多么精细,渐渐忘却了它本身的艺术性,这其实是对工艺品的一种考验。

如果我们将“工艺品”中的“工”字理解为创造的技术水平,那么从整体来看技术是中介,是创造的手段。是表达艺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完成作品的基础和手段。但是技术代替不了艺术而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工具,服从于艺术。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创作的乐趣,对艺术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技术将美好的事物传达给人们,并在创作的过程中认知自身对艺术的理解。

工艺品的设计不再是为了生产而设计,而是为艺术而设计,表面上看艺术创作好象又回归到了传统,其实是艺术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工艺的发展趋向是越来越脱离实用功能而向纯艺术化方向发展。工艺美术发展的最高形式应当是完全艺术化的造物形态,这种艺术化的造物形态是融实用与审美功能于一体的,在本质上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一样,是人理想化的产物,区别仅在于‘造物’与用物。

当然这一理想形态的形成终将有赖于社会的人的劳动和生活的艺术化。”(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从传统中寻求我们想要表达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付与它现代人的审美,这就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加大,现代工艺品在社会经济技术、生产的影响下不断推陈出新。工艺品与艺术品之间关系也发生变化,人们的审美,对待事物的看法都直接影响着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时代性,从材料、观念、审美及制作技术上都是一个综合性的作品。从性能上来讲,既有传统上的审美又有陈设欣赏的味道;对于旧的传统工艺品来讲,是继承也是超越。

从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差异与融合到艺术设计的标新立异,在观念上发生极大转变,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摸索,在工业化生产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有句话说:“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无论是何种艺术形态,只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开拓创新,就必是人们所共识的艺术品。这也是未来工艺品设计的发展方向。

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范文二:从结构主义到形式主义理解现代西方美术史

【摘要】绝对的真实在形式是寻求不到的。形式的存在总是受到时间的制约,它是相对的。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形式,只不过是在存在的瞬间得以呈现和回应的必要手段。形式是由里而外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内在的外部表现。

【关键词】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内容与形式

一、结构主义

谈及形式主义有必要简要评述结构主义的美术史理论,从本质上说,结构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发展。在其初始阶段,结构主义就是作为形式主义的一种延伸而出现的。将结构主义作为工具用以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的做法首先在20年代的德语国家中发展起来。

其中特别重要的人物是吉多·冯·卡施尼茨·魏因贝格(1890~1958)。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结构分析的方法。虽然在强调单纯描述及其整体论观点方面,他的结构主义美术史研究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但是颇有意思的是,这几乎与法国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非历史性方法的、功能主义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同时出现。

卡施尼茨·魏因贝格最早是对古代意大利的早期雕像进行研究,他强调史前艺术是所有的意大利晚期艺术的关键,并将自己关于结构的概念与意大利艺术的区域连续性结合起来。卡施尼茨·魏因贝格所谓的“结构”概念主要指的是位于再现的表面形式之的全部设计原则,特别是在雕塑中更是如此。他试图分析出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形式本质,而不是作品的表面细节。他将形式从内容、意图、或者功能中挑选出来。这样他仅从形式的角度对古埃及艺术与古希腊艺术作了比较。对在不同文化中创造出来的作品之设计本质的传递过程作出描述时。

二、形式主义

在西方美术史学研究中包含着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就造型艺术作品本身的一些因素,主要是形式因素进行检查;一是将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等因素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西方的一些学者一般将这两种方向简要地概括为“内在的”和“外在的”美术史研究。“内在的”美术史非军事化主要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而“外在的”美术史研究则倾向于对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与生理、心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因素的关系进行考察。

通过西方美术史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大致经历了由“内在”到“外在”,而后内在与外在相融合这样几个阶段。形式主义在西方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中是一股强大和持久的潮流,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渊源。形式主义是一种观点,它将线条、团块、形状、光、影这些因素,而且仅仅是这些因素视为内在于一件作品的,而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限制在这些因素,而且仅仅是这些因素之中。

三、形式与风格

形式分析是风格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形式研究特别倾向于讨论一件作品、以及艺术群体、艺术流派、或者艺术时期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说,什么是风格,或者更精确地说,如何定义风格就成为艺术研究的中心问题。迈耶·夏皮罗说:“首先风格是包括着一个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的一个形式系统,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可见的艺术家的个性和群体的广泛看法来实现的。风格还是在一个群体之内的表达工具,通过形式的暗示交流和确定着一定宗教的、社会的和道德生活的价值。”这一定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形式主义范围,因而它是综合的,它为我们理解风格概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基础。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形式与风格是形式主义艺术史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

四、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形式,在绘画承担着宗教和文学的义务时,形式的结构关系由具体的人物形象和环境道具显现出来,形式结构体现出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内在要求,而内容则是体现内在要求的媒介。在描述性绘画中,形式结构的因素隐藏在具体形象的内部,这是因为在那个历史条件下不可能采用别的手法。

但对形式感受极强的画家,他的个性就一定会通过结构从隐藏的背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因此弗莱所推崇的那些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在表现手法上都是结构谨严,边线明确,在构图上别具一格,个性特征十分明显。到了印象派之后,描述性绘画在欧洲艺术的舞台上不再占据重要位置的时候,形式结构才成为直接表达画家感受和个性的语言。

弗莱认为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大师是塞尚。弗莱作为后印象主义理论家的声誉也是直接建立在塞尚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而且弗莱关于后印象主义的论战也导致了新的艺术观念在英国的形成。如果说弗莱的形式主义观念源出于对意大利艺术的研究,那么对塞尚绘画的辩护和分析最后完善了他的理论。塞尚的名言:“用圆柱体、球体、锥体处理自然,要使一切都处于适当的透视之中,从而使一个物体或平面的每一个边都引向一个中心点。”也直接为弗莱的理论作了注释。

五、形式主义理解

在美术批评中,不论哪一种形式主义理论,其基点都是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于形式的欣赏,或者是通过形式的直观来领悟作品内在的含义。模仿的艺术只具有形式的潜在因素,因为它表现的只是事物的原型,不构成形式的直观。艺术品所引起的审美感情就是对形式的欣赏,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造。

形式结构不是画家的随意选择,而是画家的心理结构在感情上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画家对视觉材料的吸收和改造都是由他的心理结构决定的,而心理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画家特有的个性、感情强度和视觉敏感性,最重要的是社会、历史意识和审美心理上的层积。正因为画家对形(下转第94页)(上接第113页)式的表现是一种直觉判断,因此观众在画面上看到的不仅是使形式显现出来的物象,同时也感受到了画家在形式上显现的个性和感情。这样,形式才成为画家向观众传递感情信息的载体。艺术品所引起的审美感情就是对形式的欣赏,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造。

形式作为个体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对形式的直觉把握,同样,观众对形式的接受也主要依赖于直觉的通感。形式的审美价值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的意味界定为感情,即艺术家通过形态、线条和色彩来传达感情,而观众又从艺术品的形式中感受到感情。感情来自艺术家对自然界美的事物的凝思,这种感情是无法言传的,只有用形式来表达,而形式感又是艺术家的直觉本能。形式的意味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背景、个性的审美心理服从于一个更大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

要确立形式主义理论,首先必须划清形式创造和描述性绘画的界限。描述性绘画包括一切宗教画、历史画和风俗画,这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方式,与文学性、情节性内容和戏剧性的处理手法密不可分,审美的题材不是自然中美的现象,而是感情的表现,艺术家的目的不仅是以令人悦目的造型和漂亮的颜色来装饰画面,而是要表现感觉的结果,视觉中最有力量的感受。艺术品所引起的审美感情就是对形式的欣赏,把审美感情界定为不依赖于理性的直觉判断,也就意味着把形式创造的过程也建立在直觉判断的基础上,尽管在这种直觉判断中沉积着理性的历史因素,但是,不论这些因素对人的心理有某种直接反应,孤立的线条或色块并不构成复杂的感情层次和心理结构,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英]M ·苏立文,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美术史文丛[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美术鉴赏教育的论文

2.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3.初中美术欣赏浅谈学术论文范文

4.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5.有关高中美术研究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