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打算今后如何读书
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今天,小编为你带来了现代人今后读书的方法。
现代人今后读书的方法
1)专注:读书一定要投入,深入钻研自己研究领域的各个问题点,把前人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一网打尽。读书要认真,如果说把大藏经翻过三遍,不如把一部经好好的读一遍。读书要有深度,这是最先决的条件。
2)兴趣: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要有兴趣,如果对一样东西没兴趣,很难专注下去。像季老九十多岁,谈到像一个梵语用词这么细微的问题时,还是津津乐道的跟大家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股推动力没有别的,就是个人本来对知识的追求,那就是说,学习本来就是他的兴趣。一个博士生读了那么多年书,如果发现他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可能他根本不适合学习,强迫自己最后的结果还是痛苦。
3)跨学科: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让自己专注下来,读书的基本条件便已经达到了。要持续的学习,必须把眼光放宽,除了自己专业的领域外,最少还要掌握另一门领域的知识。把一个学术领域的见解融入到另一个领域里,往往得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为学术新灵感的诞生提供一个极佳的条件。饶公九十华诞,各方学者前来道贺,可见饶公交游广阔,更难得是让大家体会到饶公涉猎之广,从甲古文、敦煌学、印度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十多个领域,都被堪称专家,实属难得。
4)交流:掌握两个或以上的领域,不单给人提供一种跨学科的交叉视野,更让自己跟别人增加沟通的机会。长时间沉醉于一个专业里,视野容易变得狭窄,尤其是挑了一些冷门的研究课题,根本连同行专家也不懂,没有交流就没人给你提供意见,没有新的想法就没有进步。交流就是要多闻多问,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多接触新事物,交一万个朋友,广结善缘,从不同背景的人身上学习。不要让自己做一些人家看不懂,最后连自己也看不懂的东西。
5)整理书目:做学术研究,尤其是文科,知识的累积十分关键。学过什么,在学什么,还要去学什么,心底理要很清楚,并不断根据个人情况,如兴趣和能力不断地去调整。怎么做?就是要从书目做起。读了一百本书,还后就忘了;雄心万丈的打算读把一套什么书读完,还没把读书计划定下来又忘了,那又什么意义呢?尤其是老师推荐给学生书都是过滤过的,也考虑到那些书的学术价值和对学生的帮助,让学生少走冤枉路,所以要特别注意。有些书要精度,有些书简单翻一翻便可,有些书要做笔记,做卡片。每个人都要探索出他做学问的方法,但温故知新这个道理永远是对的。
6)身体:强健的体魄永远是最重要,很明显的道理却也往往最容易受忽略,所以还是要一提(老师看一下大家的眼神,批评大家没有做运动的习惯)。身体不好,往往精神状态也不好,影响学习,也影响心情。心情不好,做什么事情也提不起劲,没兴趣,于是书也读不下去了,心里只好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7)爱好:杨震宁提出一个成就伟大学者的四大因素的说法:天才、勤奋、机遇和品位。其中他指出品位的重要性。一个好学的人有广泛的爱好,本来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爱好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所谓品位就是这种丰富的精神世界,一种让人感到轻松而满足的境界。好的学问都是需要轻松的心情才能做出来,不是硬邦邦的,更不应该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若然学习已经变成生命的一部分,生命本身需要获得平衡,那么个人爱好可以产生很好的平衡作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很功利主义的去追求一个什么东西,像季老喜欢写散文,没有想到现在给大家评为当代八大散文家之一,饶公喜欢弹琴,也没有想到后人会那么重视他的琴艺和琴学研究。而且,拥有一门爱好可以扩阔自己的社交圈子,跟志同道合的人多交流是乐事,不要让自己边缘化,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苦闷的学匠。不要让自己“郁闷”(大学生之间一个很流行的词)。
8)读闲书:读闲书也算是一种嗜好。当然要挑一些好的、高品质的闲书,不管是时尚杂志,还是体育报刊,只要有眼光,好东西俯拾即是。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东西,包括流行文化或企业界的东西抱着鄙视或排斥的态度,自以为身为一个学人,觉得非学术的东西便是低俗或者是垃圾,没价值。大众文化的东西既然受到一部分人,甚至大众的喜爱,必定有它的道理。不让自己边缘化,其实很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跟不熟悉的事物保持接触,让自己的触觉保持敏锐。
读书要虚心的技巧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宫,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猜您感興趣:
1.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
2.当代中国人怎样读书
3.个人发展计划和设想怎么写
4.中国现代读书名人名言
5.现代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
6.激励人读书的话
7.大学生我的读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