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探讨论文
职业教育是由多元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其价值取向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现代职业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探讨论文篇一
《现代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教育是由多元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其价值取向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西部开发是人力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观念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关键字:价值取向; 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 西部大开发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现代化
一、职业教育与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是由多元化价值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其价值取向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一些。为了使分析讨论简要些,在此我就以社会、个人两个方面的需求来探讨职业教育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1.社会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处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也就是在文化体系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交界处。因此它对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引起的环境变化等较之普通教育更为敏感。它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诸如“读书不如种田,种田不需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另一方面也有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使其内核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综观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经济上的需求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原动力。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给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也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内部结构,并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运行机制。
然而在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摩擦也使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趋于突出和明显。诸如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景气,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这些问题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的校企联合办学出现波折,农村职校农业类专业滑坡等都是体制转轨中出现的新问题。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得到社会改革系统工程的支持和推动,另一方面也受到它的制约。职业教育在改革大浪潮中的社会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化。虽然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正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在具体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方针时,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在选择正确合理的社会价值取向时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与对待。
2.个人(学员)的价值取向
个人(学员)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求职谋生;二是个体发展。“谋生”常随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譬如,经济落后地区的农家子弟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走上致富之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工、干部子弟则希望能获得一个报酬丰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繁多,为发展个人天赋才华提供了广泛的天地,因而能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挥个性特长等需求,但求职谋生与个体发展有时是矛盾的。在目前人们的物质需求未得到较大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舍弃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谋求高报酬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家长所起的作用很大,而家长的价值取向又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目前社会上,人们通常把科学家、企业家、高干、工程师、教授、医生称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农民、营业员称作“劳动力”;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文凭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个人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生变化。尤其是高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需要大批智能与体能相结合的新型职业人才,“学历社会”将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资格。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能实现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统一,届时职业指导将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中广泛开展起来。
二、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
职业教育是个大篇章,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刚刚开始。职业学校的管理较为粗放,其管理制度改革落后于学校改革。政府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管理的要求,尚未形成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合理分工与默契配合的局面。
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外部效益和内部结构质量,检验我们的观念和体制保障;另一方面,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改革和发展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的重要事业,将职业教育的潜在需要转化为现实需求,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以满足社会需求。
供需错位,潜在需求未能转化,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市场需求间存在着供需错位现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当地产业、行业人才结构不协调;农村劳动力没有固定的就业途径;毕业生就业分散;人才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适应当地社会职业分工的实际。学校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学制单一,全日制化、非培训化,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人需要,不仅城市发达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受到限制,而且农村需要的短学制、职业培训、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相当缺乏。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瓶颈,而且职业教育法并未规定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任务。
综述以上情况,促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办学,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政府落实职业教育法,统筹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三、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西部大开发举世瞩目,它对职业教育意味着什么,职业教育又将如何呢?
西部大开发首先是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里,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是西部开发的主人,也是主力军,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为此,加快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和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正如前总理朱�基指出的,“没有教育素质的提高,西部大开发就是一句空话。”
西部大开发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为西部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西部大开发对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数量是巨大的,领域是广阔的,时间是长远的,因而也就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西部地区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源。西部地区高中以上的教育入学率远低于东部地区,绝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在劳动预备制度及其就业准入控制的规范下,必然选择职业教育,这是未来用人单位聘用人员的现实。根据国务院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国家工商等六部门《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全国城乡普遍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并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控制,对所有新生劳动力进行一到三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未经必要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一律不得就业。所以,西部普通教育的培养能力和国家的劳动就业制度,为西部大开发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生源,创造了追求规模、效益的条件。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各层次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促进西部大开发,一要把握特性,积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要吸取中等职业教育长时间不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导致教育吸引力不强的教训;跳出普通高校“通才”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教育的局限,把高等职业教育定向性、面向地方性、办学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技术性等特点,用全新的观念设置专业、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办出高职特色,为西部大开发培养文化基础高、技术含量高、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四、现代化:职业教育迈向21世纪的必然走向
国家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因,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的过程。”这种变革,可以改变社会的目标、体制、组织、准则,以及改革人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观念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现代化社会的科技进步,带来了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智力化”、“知识化”的趋势。于是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大军、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我们知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其次,人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归宿。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根据这一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现代意识、敬业精神,以及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实用人才。
第三,管理现代化是职业教现代化的关键。职业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上。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现代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放弃传统的单一政府办职业学校的体制,而应以企业为主,形成企业、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实施办学多元体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总之,科学合理地投入、配置、使用职教资源,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调节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新能力,把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更好地落实这种新的职业教育方式,是我们搞职业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