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上飞扬

2017-03-1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句名言使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剔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诫我们的:“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这里讲的“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学法指导。这种学法就是合作探究,它可以让学生的灵思在数学的高效课堂上不断飞扬。那么我们又怎么使合作探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巧妙导学,发现问题——找准合作探究的引爆点。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可以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利用幽默风趣的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可以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例如教师应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二、构建小组,合理分工,分析问题,指导讨论——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数学教师就应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满足他们心理需求,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首先,我们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合作探究的氛围,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让每位成员都成为合作探究的主人,使他们都有探究的欲望。其次,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探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步骤。

例如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其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在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例:已知函数y=(m-1)x2+(m-2)x-1(m是实数),如果函数的图像和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分析:这里从函数分类的角度讨论,分m-1=0和m-1≠0 两种情况来研究解决问题。解:当m=l 时函数就是一次函数y=-x-1,它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1,0)。当m≠1时,函数就是二次函数y=(m-1)x2+(m-2)x-1。当△=(m-2)2+4(m-1)=0,得m=0。抛物线y=-x2-2x-1的顶点(-1,0)在x轴上。通过指导组内的讨论,使学生学会了讨论的方法和技巧,为下一步的课堂展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整合问题,全班讨论,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点燃学生思维飞扬的兴趣点。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展示的过程。正如斯宾塞所说的:“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予以大力表彰,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的例题:“已知: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提出了许多结论,如:(1)∠1=∠B,∠2=∠A,(2)△ACD∽△CBD,△CBD∽△ABC,△ACD∽△ABC(例题要求的结论);(3)CD2=AD·BD,AC2=AD·AB,BC2=BD·AB(射影定理)。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1)已知∠1=∠B,∠2=∠A,求证:CA⊥BC,CD⊥AB(成立);(2)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3)已知BC2=BD·AB,AC2=AD·AB,求证:CD⊥AB,CA⊥BC(成立);(4)已知∠1=∠B,AC2=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5)已知∠2=∠A,AC2=AD·AB, 求证:CA⊥BC,CD⊥AB(成立)。通过这样的演变和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做一题而通一类的目的。

四、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评价功过,测评反思——加速合作探究的推进器。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境(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放开学生思路,欣赏学生的智慧火花。激励学生应细化在课堂行为中,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例如:教师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 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因为评价的实施不在于满足学生一时的虚荣、引发他们短暂的愉悦,而在于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思维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勇《初中生学习法与能力培养》。

2.蔡上鹤《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