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名人学演讲:演讲窍门

2016-11-12

前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痛恨那些“蛊惑人心”的公众演讲艺术,因为“很多血迹斑斑的历史都归咎于这些言论的惊人力量”。然而现实中,即使100%保证是真话,如果像播放《世界年鉴》里面的摘录片段那样讲出来的话,估计也没有人愿意听。

历史上诸多政要们言语生动、情感充沛的演说,无一不是伟大的艺术。重大的场合和动荡的时局,为优秀的演说家提供了最好的舞台。要使演讲具有权威性,使“说真话”、说肺腑之言上升为一门深深感染他人的艺术,出色的演讲者会广泛地使用修辞等演说方法。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

打开谷歌的搜索引擎,输入“奥巴马”三个字,默认展开的联想词汇之首是“简历”,紧随其后就是“就职演说”,而“演讲”一词位列第五位,可见人们对奥巴马演说口才的认可度之高。

美国总统奥巴马出众的演讲才能不仅助他在政界崭露头角,语言生动、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公众演说更为他赢得众多“粉丝”。日本图书音像市场涌现多种以奥巴马演讲为蓝本的衍生产品,甚至作为学习材料进入英语课堂。朝日出版社去年11月推出《奥巴马演讲集》,短短两个月内便售出40多万册。

窍门:悦耳声线就像一首好曲子,不懂英语的人也能在心中产生激荡

据新华社报道,在日本,不少消费者表示,他们虽然对英语知之甚少,有时基本听不懂奥巴马在讲什么,但依然为之所动,士气大增。“不少消费者寄来明信片表示,虽然他们不怎么懂英语,有时听完整篇演讲,他们只能听懂‘是的,我们能’一句,但他们仍然被深深打动,甚至热泪盈眶。”朝日出版社编辑山本友三说。山本分析说,奥巴马的声线悦耳和谐,仿佛音乐般行云流水,演讲真挚感人,“就像一首好曲子,能在人心中产生激荡”。另外,演讲现场的观众也功不可没,观众的欢呼更将气氛推至高点,增加了演讲的渲染力。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邱吉尔

身为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邱吉尔通过广播发表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演讲。他会花费几周的时间把内容加以修饰,这些修饰的准确度在今天可以说已经绝迹。他最乐此不疲反复使用的手法,就是联系历史。他会把演讲中最重要的观点和思想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过去和未来,从而使得这些信息持续地令人兴奋、让人鼓舞。

窍门:给目标架设一个宽广的舞台

很少专业讲座会像邱吉尔一样架设一个如此宽广的舞台。尽管如此,一个宽广的舞台能时刻提醒你演讲的时候是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的。你们公司第四季度的成果并不会决定我们社会的命运,但如果这会影响到人们的求职与谋生,那么在你的演讲中便可对此加以利用。

美国牧师马丁·路德·金

“……我们就决不会满意。不,不,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不管是在教堂的讲坛上还是在讲台上,马丁·路德·金都在循循善教,使听者入迷。他甚至会为最平凡的字眼注入灵魂。然而他也会显而易见地把自己新锐的观点间接联系到过往久负盛名的事件中,以获取绚丽的效果。他让这些观点变得无可置疑地具有声望及权威性。

窍门:根据惯例编排好词句

像传教士一样大讲道理,或处处提及旧约圣经,也许在PowerPoint演讲中并不讨好。但恰当地联系到过去成功的例子或可遇见的目标,也许能在你的听众之间树立你的信度以及你的计划的可行性。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

(在“挑战者”号爆炸之后)“我们绝不会忘记他们,也绝不会忘记在今天早上,在我们最后一次看见他们的时候,他们正为旅途做准备,向我们挥手道别,‘逃离地球的禁锢’去‘与上帝进行接触’。”

里根凭着诚恳至切的语调获得了“伟大的沟通者”的头衔。他用简单、优雅的演讲方式俘虏了听众的心,让人感觉像是普通的谈话,像父亲说话一样,随意却有分量,并时刻强调着主旨。

窍门:语气平和,带有毅力。

大致来说,这里面有一种持久的魅力,即用缓和的语调突出接下来强硬的内容。 (责任编辑:杜佳)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

“……让我们前进,领导我们热爱的祖国,寻求上帝的祝福和帮助,但是我们都知道,必须真正以上帝在地球上的工作作为我们自己的工作。”

1960年,肯尼迪在电视广播的第一轮总统辩论中打赢了理查德·尼克松。据说,如果你是在收音机旁听这场辩论的话,你会认为赢的人是理查德·尼克松;而如果你是在电视上看的话,你会认为赢的人是肯尼迪,部分原因是因为尼克松看起来苍白无力,肯尼迪看起来却很醒目。

窍门:不要忽略了你的打扮

你的听众不该去想,“你会不会在演讲中途病倒?”甚至是“你为什么要穿得这么夸张?”,你的打扮应该能悄然地给他们留下印象——但千万不要喧宾夺主,让打扮盖住了你或是你论点的风头。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罗斯福最著名的就是发表于日本袭击珍珠港次日的“耻辱日”讲话。运用动词的主动态和被动态,他把日本塑造成一个无事生非的侵略者——袭击了被动的、无辜的、爱好和平的美国人民。

窍门:为词句策划好结构

文学上有过百种修辞手法任君选择,而用好动词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种,检查一下你演讲中所用的“是”和“有”,然后试着重新斟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