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花山谜窟导游词

2017-03-20

花山谜窟风景区原称"古徽州石窟群",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篁墩至歙县雄村之间新安江两岸,是以新安江为纽带,连接花山、雄村两大景区,下面是带来的黄山花山谜窟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黄山花山谜窟导游词

黄山古徽州石窟群景区位于黄山市屯溪东郊,为古徽州的石窟遗址。点多面广,形态殊异,“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壮观、分布之密集、特色之鲜明、国内罕见,堪称中华一绝”。 石窟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研究及观赏价值,清凉宫宏伟雄浑,环溪石窟曲回通幽,二十四柱奇幻神秘,姐妹胭脂洞色彩明丽……石窟内重多的巨石和石雕,似禽似兽,如亭如榭,栩栩如生,浑如天然,被誉为一座古徽州石文化历史博物院。

通向景区横跨新安江的索拉人行吊桥,全长130米,宽1.8米,平日高出水面8.3米,为江南第一索拉吊桥,其徽派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美丽的新安江又添一景,江畔的20余万平方米的沙滩、草坪景致优美,是一处揽胜探幽、休闲游乐的旅游胜地。

花山谜窟地理位置处在北纬29º39’34"和29º47’7"之间,是北纬三十度神秘线上唯一一处石窟群奇观。同在这条神秘线上的还有: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海域、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亚特兰蒂斯大陆、诺亚方舟、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珠穆朗玛峰、钱塘江潮、神农架野人之谜、黄山奇观等。

更令人称奇的是,花山东侧歙县烟村也已探明有石窟群的存在,数量也多达三十六座,且形态类似于花山石窟群。两座石窟群的七十二窟与黄山的七十二峰遥相对应,不知是出自天然的巧合还是古人刻意的安排。

从总体上看,石窟群呈线性分布在新安江畔连绵的花山山麓中,全长约五公里。现已探明的石窟有三十六座。说到石窟的发现,很具传奇色彩。2000年的某天,当地老农上山打柴时,无意中踏松脚下的沙土,土块纷纷滑落,露出石壁上深不可测的洞穴。当地政府听说此事后,马上组织人力勘查,结果使这组庞大的石窟群得以重见天日。

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发掘工作,石窟群已初显规模。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座座格局怪异,内部空间巨大的洞窟。其中有的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林立,有的空谷幽潭,而且石壁上没有任何壁画和佛像,也没有文字,特别是有两个洞口开在新安江水中,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感。2001年5月20日下午,江泽民主席视察时感叹道:“真是太绝了!是个谜,真是个千古之谜!这真是个宝啊!要是宣传到国外去真了不得!”并将此地命名为“花山谜窟”。

目前石窟群中可供参观的只有二号窟和三十五号窟。二号窟内的温度宜人,较之外面十度左右的气温,明显感觉到和暖。二号窟也被称作地下长廊,是一座狭长的洞窟。二号窟中有两个看点,即在石壁上天然形成的秋色图和窟顶的大斜面。秋色图中整个画面布满黄棕色的秋叶,山林、高峰、民居为黑色。其中民居还可明显看出徽派建筑的风格,前面有一条白色的小溪穿过,毫无疑问,这便是山脚下的新安江了。

大斜面是在清淤完毕后被发现的。最先工人们挖到此处时认为已到了石窟的尽头,但随着淤泥的清除,却发现石壁呈斜面状向前延伸,又可看到另一个洞口。斜面的坡度约为45度,宽15米,长30米,与外面的山坡坡度一致。斜面的石壁上可看到一行行细密的直线型凿痕,线条笔直且连贯,给人的整体感觉很是压抑。这个大斜面的出现提出了一个新的谜团: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匠人们是如何准确判断出斜面的坡度并使之与山体走势吻合呢?

三十五号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有地下宫殿、清凉宫之称。石窟深170米,最高处18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内部有26根石柱呈品字形排列,起到支撑作用,可见古代的工匠们已深谙三点固定一平面的几何原理。窟内有许多石房、石床、石桥、石楼、石槽、石塘点缀其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洞口处的通海桥,桥下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水声哗哗作响,很可能在此存在活的水源。朔流而下,就到了洞内最低的地方,其顶上的石壁清晰可见精雕细刻的花纹。虽然这里已经位于新安江水面以下2米,上下落差有25米,但是洞内的通风状况良好,所以人在洞底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另外,洞窟的怪异构造使得声波被石壁吸收,因而无论多么大声地喧哗,在洞内都听不到一丝回音。

(35号石窟)

石窟的魅力正是应在了一连串的 “谜”上。它们是如何建成的?为什么要建造这些石窟?挖出的数以百万方石料去了何处?当年是如何开采和运输的?石窟内有少量开采好的石块,为什么没有被运出去?洞内有多处厚10厘米的石壁为什么不凿开而听任其挡在石厅中间?洞内石柱上的方型和圆型盲孔是做什么用途的?如此庞大规模的石窟群,为什么至今没有见到史籍上的记载?专家们为此做出种种推测和分析,但仍是未能找到统一的确定答案。

据考证,石窟群距今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关于它的来历和作用,目前共有十五种说法,分别为:石窟屯兵说;徽商屯盐说;史前文明说;山丘说;采石场说;皇陵说;道家褔地说;功能转化说;花石纲说;方腊洞说;临安造殿说;徽州府、渔梁坝说;杀人坞说;巨型石文化建筑说。

(环球小姐游览蝙蝠厅)

其中占主流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这里曾做屯兵时的驻地和弹药库之用。《新安志》上记载:“东汉时期,孙权为削平黟、歙等地,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水域为“屯溪”。这既解释了“屯溪”地名的由来,也为石窟群提供了一种答案。这种说法可由窟内遗留的矛、斧、大量未使用过的石块,以及某些岩壁上留有烟熏的痕迹等为佐证。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石窟是徽商为储盐而建。古代的徽州地理位置封闭,通往外界的捷径只有新安江。因而这里成为物资集散地,徽州盐商们便在此开凿石窟建成盐库。这种说法可以很好地解释石窟群中的石窟规模不同、样式各异的原因,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盐商所有。

花山谜窟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遐思,它激起了人们猎奇的心理,使慕名而来的学者、游人络绎不绝。如果有朝一日这些谜团被一一阐释,那么谜窟还会象现在一样充满诱惑吗?

篇二:黄山花山谜窟游记

走在通往花山谜窟的锁链桥上,晃晃悠悠的我有点晕,但心情是激动的。链桥下面是新安江,这是安徽著名的江之一。到了对岸,岸上的风景如画。有碧绿的孝顺竹、杨梅等优美的景色。据导游介绍,花山谜窟一共有36个石窟,但目前开发的只有两个,接下来我们就穿过美丽的风景进入了2号和35号石窟。

一进去,有一个展览柜,里面存放着这个石窟里发现的仅有的一些文物,它们有一些像是打碎的茶杯盖子,上面有“大方”字样,还有一些像古代人点油灯用那些东西。据考证,这些古文物是三国那时候的,足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当时这儿是吴国的土地,但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我们再继续参观,我看见偏右的石窟顶上有一群大大的蝙蝠倒挂在那,样子很吓人,再往前走,有一块大石头上有一些恐龙的爪印,说明远古时代,这地方还有恐龙出没过。

接着,导游介绍:“大家看,前面有一个大石柱,像个大象的鼻子在吸水,所以叫吸水柱。”当我们进入大约是最深处的地方,看见一个又像沙发又像床的长约一米,宽约半米的一块大石头,像是古人用来休息的地方。我们又走了一会儿,这时导游才说彻底走到尽头了。“肯定有人在这儿做过饭或取过暖,因为上面有烟熏的痕迹,”导游十分肯定的说:“你们看,那两边有两条大缝,我们开发石窟的时候做过试验,证明烟可以从这里散发出去。”我们又往左边走在另一条路上,这时导游说:“这些山洞都是古人用手凿出来的,这个地方有一些特殊的凿纹,在一般的山洞里说话声音很大,可以传出去,而这儿却没有这种情况,这是其它山洞里没有的。

临近结束的时候,导游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要凿这些山洞呢?”我们都回答不出来,导游说:“第一,放军粮,不行,那么潮湿,会坏的。第二,驻兵,也不行,目前只发现一个洞口,敌人发现了,把洞口堵死了,没有出路,怎么办?”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未解开这个谜,这也就是为什么叫“花山谜窟”的原因了。

我想,古人真是聪明,我长大了一定要探索这个谜。

篇三:黄山花山谜窟游记

国庆期间的“黄金周”,我们一家人来到安徽老家,本想在附近玩玩,但到处人满为患,根本无落足之地。但是我们发现一处不是很多人,但值得去的地方。那就是位于黄山市歙县的花山谜窟。

刚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铁索桥,桥的对面,印着“花山谜窟”四个大字,桥下是碧绿的新安江水。

“花山谜窟”是古代的地下人工采石场。主要分为3大部分,分别是2号,24号,35号。

2号石窟位于入口不远处,是最早开发的石窟,来到洞口就感到寒意扑来,因为洞内温度只有15度。慢慢深入洞穴,可让我大开眼界,几千平方米的巨大洞穴,在那个时代是没有能力建造的,但古人是如何开发洞穴的呢?继续往前走,我发现洞内开始出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水坑。如果说,水是生命的源泉,那么这个洞穴以前是有人居住过的。走到转角处,快到出口时,我发现那里立着一块巨石,顶天立地,两边突出尖尖的角。咋眼一看,不就是一只靴子吗?相同的石头还有很多,都支撑着洞顶。于是,古人把他们叫做“指路靴”。

从2号石窟出来,我们将要去一个更大、更神奇、更让人震惊的石窟------35号石窟。来到洞口,只能看到一段很窄的路,一直向前延伸,我有些奇怪,难道这就是“更大的石窟”吗,走了大约20米,视线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一下子震惊了,这哪是石窟,分明就是一座“地下宫殿”,再往前走,我发现支撑“宫殿”的石柱上有许多圆孔,因为古时候没有灯,古人就把火把插在圆孔里来照亮洞穴的。沿着道路向前,走到了路的尽头,我们发现一间特殊的石屋,洞顶全是小孔,经过科学家研究,这应该是一间厨房,顶上的小孔是排烟的管道,可以排出少量的烟……走出石窟,我的心里只剩下无比的震惊……

关于花山谜窟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古人开采矿物留下的,有人说是附近齐云山的道家子弟修身之处,还有人说是古代打仗时的“防空洞”……不管怎样,花山谜窟至今还是个迷。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