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经验论文范文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教育经验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语文教育经验论文范文篇1
谈初中语文教育经验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传统方法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由于改革者致力于语文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往往得不到重视,这样,语文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就得不到很好的统一。大家都知道,缺少内容的形式,它的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就目前语文教与学的现状来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如今的课堂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一味惩罚不可取,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以上所列举的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尽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这是一些教师忽略教学语言的艺术所致。如何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呢?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1.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
本人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本地区是偏远的山区,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书籍,有选择地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延长他们的借书时间,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5.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本校的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多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平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一些朗读比赛,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6.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人在平时常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运用想象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仿写、编故事、续写、扩写等作文训练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我在讲《智取生辰纲》时,由于初中学生看过《水浒传》原著的很少,就是电视剧看全的也不多,对水浒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是似懂非懂,为此,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智取生辰纲》这一集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回到课文进行理解,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理解以后,我安排学生续写杨志丢了生辰纲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当时,每位学生写出的结局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这样,通过恰当使用多媒体及创意的写作,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
7.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趋于稳定阶段。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和需要大不相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对其仔细观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热情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语文。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时候,要把握时机多给他们获得成功表现的机会,并多给予表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而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他们充分自我表现机会,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对他们要提出更高要求,对他们的缺点可以公开批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和利用个性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如学习语文的兴趣、自信心,使用语言时不怕犯错误等,它们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穷的力量。
那么怎样改变呢?更新观念,尽快树立中学教育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的服务观点,提倡"百花齐放",力争"推陈出新",光大"合格加特长"、"优质加特色"的因人施教法。语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动活泼而又最丰富多彩的一门学科。我们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拘泥于课文本身的讲解而放不开手脚。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别开生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实效,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从课本出发,深挖内涵,发散思维,让学生学到书上有、书上还没有的有用知识。如此不断求活求实,以变应变,自然就不再会是进退维谷胡同窄,而是左右逢源天地宽了。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教育经验论文范文篇2
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经验刍议
课程改革首先是思维理念上的改革,实施新课标,就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式学习就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主要运用预习、交流、练习巩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原因
1.理解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2.运用探究式学习
运用探究式学习,既是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也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因而,新课改势在必行,学习方式必须转变。探究式学习正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立、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特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质性探索。下面,笔者以执教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一课为例,来加以说明。
1.确切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探究教学的关键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有确切的特定认知目标和情意指向。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通过探究的双边活动,最后达到预期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体会至爱亲情;引起回忆共鸣;品味语言深情;掌握对方心灵。
2.情景交融的课堂氛围是优化探究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
叶澜有句名言,“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闻道在先”。在知识能力和经验方面较学生胜出一筹,但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完全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创设宽松、愉快、和谐、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在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迸射出心灵的火花,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背影》一课,自始至终暗含一个情字,慈爱、恩爱、关爱、孝悌,渗透在浓浓的亲情之中,字里行间融注了深深的父爱之情。
第一阶段:渲染氛围,创设一个情字。
开课前,我刻意把现实生活中的至爱之情事例引入课堂,未讲《背影》先有情,使学生的思绪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在指导学生读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两件事:其一,注释生字词。其二,用一句话说出本文文意:父子惜别。
第二阶段:诱发体验,表述一个情字。
学生再次读课,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泪如涌泉”动情的句子,并说出动情的原因。学生在自立诵读理解的深沉思绪下,通过分组讨论,典型发言,不同程度地概括了四次动情流泪的情缘。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及时作了总结;难过的泪(徐州见父),感激的泪(望父买橘),怅惘的泪(父子分手),辛酸的泪(北京思父)。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人间最美好、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情感和纯真的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深深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心。
第三阶段:开启想象,深含一个情字。
学生第三次读课加深理解,要求学生回答,作者为什么用“背影”两字作题目?学生默默地翻开书,用泪眼默默地读着,“背影”所内含的深情在撞击着心灵。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明写背影,暗含深情。背影所暗含的情愫,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使文章贯串一气,浑然一体。抽验回答,虽层面不尽相同,但都蕴含着儿子念父的情怀及父亲爱子的深情。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探究式学习在《背影》一课中运用,主要是靠学生自己读课、理解、回答问题来完成的。在学生读课前,要掌握好两个定位,一是读课品位的定位;二是读课方法的定位。这既是对“亲情”文本的拓展,更是对二个“定位”的深化,也是师生在互勉对话基础上的共享。在教学相长过程中,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精神世界有了发展,才能畅游知识海洋。
三、优化练习设计、撰写小论文、深化实践探究能力
《背影》一课的练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强化实践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练习及训练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过去教师讲题目,讲题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
“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掘真理”。为深化学生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我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如《我敬爱的XX》,《我最尊敬的人》等。
教师通过有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突出语文课中的精华所在,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这样,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得到巩固,同时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全面推行新课改的基本保证,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只有能力才能培养能力”。为人师者,要不断更新理念,敬业爱生,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实践中,积极主动,锲而不舍地探索和总结,才能增强自身的探究意识,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
[1]钟启泉,安桂清.探究式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夏苏青.探究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4(18).
[3]郝志军.论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