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感悟的文章

2016-11-19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从中你得到了哪些感悟呢?现在请欣赏小编带来的关于人文感悟的文章。

人文感悟的文章:###静观花开,笑看花落

人生,总有一些路,要独立去走;总有一些事情,要独立去做。每一种经历,都是一次自我修炼,只有接受洗礼,才能真正学会坚强 。 ——题记

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当你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劝解别人时,总是思路清晰,利弊分明,头头是道;然,当有一天,自己扮演了当局者迷的角色,你会发现,一切心知肚明的道理,都已模糊不清。剩下的,只是钻牛角尖般的执着……

其实,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只为成长,开心也好,苦楚也罢,都要感谢经历!再好的人,也有人不惜,再坏的人,也有人深爱。更何况,又何来绝对的好坏,只是懂与不懂而已……

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态,你若觉得快乐,幸福便无处不在;你若为自己悲鸣,世界必将灰暗。是非常有,不听当无;祸福相依,顺其自然。多行善,福必近;多为恶,祸难远。不奢求,心易安;不冒进,则身全。心小不容蝼蚁,胸阔能纳百川。顺境淡然,逆境泰然。不自重者取辱,不自足者博学,不自满者受益。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只有经历,才能懂得。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有时候静心想想,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只要是能够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亲情、友情、爱情,只要是能够心生温暖,便是值得永远珍惜。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一路走来,告别一段往事,便走入下一段风景。路途延伸,风景变幻,却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永恒!

伤心落寞的时候,告诉自己,变了的,已然变了,再也回不去。也许现实本就注定了要比想象中的残酷无情。不管曾经多么温暖,不管此刻多么寒凉,除了面对与接受,已是别无选择!也许,这才是烟火人间的本色所在,怪自己一直想象的太好!寄望越深,失望越痛,就当只是接受了一场人心的洗礼吧,告诉自己,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就算是那些擦肩而过,渐行渐远的,也要感谢曾经相伴,目送安好!

现实也好,网络也罢,记得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愁恨,多一些温婉。人性本善,相信在你温暖了别人的同时,便也自暖!也许,每个人都有他的不易,多一份善解,多一份体谅,包容了别人,也是宽恕了自己!

人生,有一种境界,叫超然;有一种达观,叫了然;有一种天真,叫自然;有一种成就,叫斐然;有一种繁盛,叫蔚然;有一种愉悦,叫欣然;有一种释怀,叫惠然;而我要的一种幸福,是淡然!

世俗喧嚣,红尘纷扰,缘起缘灭,就像花开花谢。总是有人在生命中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有生之年,多少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红尘路上,多少擦肩而过,来不及言别!我们只需要珍惜值得珍惜的情,在意值得在意的人!若是你来,我笑脸相迎,若是要走,我欣然相送!

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己成长,尝试独自坚强!在这大千世界中,纵然可以相识满天下,试问又有谁,可以是永恒不变的依靠?多少不离不弃,转眼随风散尽?多少莫失莫忘,败给岁月蹉跎?在乎的时候,是真的;不在乎的时候,也是真的。或许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但没有谁,是欠了你,要与你一直相伴,不离不弃护你安好!到最后,漫漫长路,依旧是要靠自己走下去!我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所谓成长,就是逼着你一个人,踉踉跄跄的受伤,跌跌撞撞的坚强。该信任的时候要信任,该伪装的时候要伪装,也许本心不愿如此,也要学会如此,因为或许只有这样,才不那么容易受伤!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亦不可无,学会保护自己,是一种能力!学会明辨善恶,是一种智慧!

不要再任性,不要再孩子气,不要辜负了每一个对自己寄予了希望的人!

当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一个新的开始也随即拉开帷幕,给自己一份力量,让自己努力前行。也因为还有明天,所以每一个今天都是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而每一个昨天,都是回不去的过往,那些开心的,忧伤的,也都已经成为过去!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之处。有些人,是你不舍的眷恋,或许,你只为这一人徘徊痴守;然,也有些人,却是你不值得的缘遇,虚伪心计是你再也不想看到的肮脏;人心叵测是你再不想感知的寒凉!

累了的时候,退出纷扰,依旧独善其身。插上耳机,听一曲自己喜欢的歌,于林间小道间信步游走,看草长莺飞,望山海云天,清风徐来,嬉戏着我的长发,发丝温柔又调皮的飘娆于眉眼处,我伸手想要抓住它的瞬间,自己也禁不住浅笑低吟……

阡陌红尘,踽踽独行,我始终都只是一个若水女子,没有太多城府,亦没有太多心计,我只想独倚一处清宁,独守一份相知,着一身素衣,携一缕墨香,于青山绿水间,捧书品茗,执笔挥毫。瘦笔如花,写尽流年沧桑;抚琴如诉,安暖世事炎凉。时光清浅,岁月静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关于人文关怀的文章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浪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社会如果失去人文关怀,也就失去意义。

人文关怀,温暖人间。

她没有生养过孩子,但她却是82个孤儿的妈妈,张桂梅竭尽所有让贫穷的流浪孤儿走上求知的道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爱如斯,也用行动践行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

是炽热的人文情怀,使张桂梅为那些流浪的孤儿搭建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让他们走上了洒满书香的求知道路,从此,疲惫的心有了依靠,她用爱温暖了他们的心灵,温暖了整个社会。人文关怀,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将温暖传向人间,温暖人间。

人文关怀,让希望布满山区。

“他们的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宇宙,19年清贫,坚守和操劳,李桂林坚定扎根二坪搞教育,让希望发芽。”

是李桂林滚烫的人文关怀,让这落后的、贫苦的山区重新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让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都能得到知识的洗礼,走上求知的道路。让希望发芽。

人文关怀,让我们怀抱一颗燃烧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使人文传递,这世界因人文而美丽,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而它却有不老的风情,幸福开花,开在人文关怀的枝头,灼灼其华。

人文关怀,延伸生命价值。

他筹建了烟台高校大学联盟,一直为他人、为公交事业消耗着自己的青春,“我只希望自已能做一根蜡烛,带给别人光亮与温暖,这个世界因此而变得含情脉脉”,他是公交狂人刘思宇。

人文关怀,促使他揭尽自己的所有的光和热一心投向于公交事业,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将人们的热情暖流,流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心灵,照亮了他们前进的道路,同时也延伸他的生命价值。

因为人文关怀,胡忠点这了山区的教育火把,因为人文关怀,白芳礼老人的车轮扎过整个中国,因为人文关怀,阿里木飘香社会,因为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行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社会因人文关怀而更有意义。

教师人文关怀的文章

一、 传统的教育理念

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承载着许多像升学、就业、致富等它本不应该承载的压力。[1]同时,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不过是单一、教条、笼统、墨守成规的知识传输工具。

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更多地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这是一种灌输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单一地将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所以,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之下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很少参加课余活动,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学生甚至上讲台发表一个极为简单的演讲,都会两腿发抖,不知所言。

所以,林格认为,在传统教育理念之下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他通过《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本专著,试图探寻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纯真,使教育成为“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

二、 关于林格的《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

林格是我国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他深入全国各地1000多个县,1200多所学校调研、实验,被称为“用脚做学问的人”。《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是林格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的一本专著,他在书中认为,我们不再应该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这种“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把教育当做道,而不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师生有效沟通的一项综合的有积极意义的活动。

林格的《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自成书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本书得到了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的联名推荐。笔者仔细阅读了林格这本专著,并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在结合林格的观点之上认为:全新的教育理念,理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纯真。那么,这一种教育便是一种充满着人性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在人文关怀之下的和谐教育。

三、 人文关怀下的教育之道

(一) 激发主动性是核心

传统理念之下的教育,往往是扼杀孩子主动性为荣的。在该教育理念之下,好动的孩子或者喜欢钻牛角尖的孩子变成为了过错。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禁锢在教师的思维模式之中,受到教师的引导,如果孩子有另外的想法,则会被认为是顽皮的,缺乏教养的。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应该去抹杀孩子的主动性,而是要尊重并且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为先导。所以说,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便是尊重孩子这一天性的体现,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去排斥学生们这一天性,而是应该在人文关怀之下引导或者是激发这一天赋,让学生们在主动性之下享受教育。笔者认为,激发孩子的主动性,需要做的,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们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他是不会去关心和了解的,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之中总是表现出被动的状态,最终陷入“填鸭式教育”的困境。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法宝。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这一书中指出,当孩子的学习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实践经验当中,多设问“为什么”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其实3乘以5等于15,而是大胆地设问,3乘以5会等于14吗?为什么?在提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之后,我们再一起论证,3乘以5是等于15的。其次是形象教学。如果一件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更直观、更形象、更亲切,那么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所以在读书之后还要行万里路,就是要让知识获得一个形象体会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在现实中的形象教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感官上体会知识的趣味性,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它可以加深知识对学生所产生的印象。现代高科技的发达,使得形象教育无须行万里路便可以实现,所以,在讲授《黄山奇石》、《日月潭》这些课文之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图像资料,让学生亲身体会课文中文字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的核心,便是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发挥自主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和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论语·述而》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认真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的地位应该是最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新理念之下的教育,老师应该尝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比如在讲授《鸟的天堂》之时,尝试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章的背景,鸟的天堂到底在哪里?作者又是怎么样的人?他写着一篇文章的意义又是什么?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查阅资料,主动解决问题。

(二) 互相沟通为本质

林格在《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书中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他觉得,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5]所以,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它包括语言行动上的沟通与内心深处的沟通。

一是言语上互相交流和互相倾听。日本教育学家欢喜隆司曾经指出,“沟通和合作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基础、手段和媒介。”在老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之前的前提是,老师应该对学生尊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的个体。只有对学生的充分尊重,老师尝试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尝试和平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那么学生才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会像老师一样主动聆听、讨论或者接受对方的观点。一个有名的案例便是,在司马光砸缸故事中,很可能会有学生质疑司马光这么小,能把缸砸破吗?或许学生们还会提出很多救人的方法。在这个时候,我们所应该做的并不是认为司马光的方法是最好的,别的学生的观点一概打到。我们应该做的是,认真聆听和分析学生们的观点,然后一起讨论,最终得出最佳方法。这种互动的方式是充满人情味的,是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是心灵上的互相感应。在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尤应体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感应。林格认为,要使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那么,老师要让自己变得柔软起来。教师所需要展示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温和体贴的,这样才能缩小其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只有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互相感应,互相沟通,才会知道学生到底需要学什么,需要怎么学。这种心灵上的沟通,学生会感受到其实学习是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温馨的。

二是老师角色的转换。传统教育理念之下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老师的角色不过是知识的传输者,老师在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来到讲台,单向地传授着知识,一下课,便匆忙地离开了。这样一来,老师对于学生会显得较为陌生,师生之间也将缺乏沟通的机会。所以,老师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把自己当成同学中的一员,和同学们平等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比如老师在布置一个作文题目的时候,不是把要点说完就回去等着学生们把作业交上来,老师其实可以和学生一样,尝试分析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写作的方法,在互动中不断启发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