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000字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高校要及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介入和有效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000字篇一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围绕大学生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分析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引发原因和调适方法,以期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塑造健全人格,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和能力的生活道路。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受教育情况等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在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专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未来职业的选择等问题不知所措时,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两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表现出敏感、错觉、幻觉、遗忘、妄想等紊乱的心理特点;行为方面,如个人常常表现出焦虑、冷漠、固执、偏激、心灰意冷等情绪,难以与他人共处,最终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最近连续发生的校园安全案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腐尸案、南航刺杀案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新华社评论此事时,引用了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高校本是一个相对纯洁的地方,有些大学生却因利欲熏心、琐事纠纷,不顾昔日之情变身刽子手,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无故离开我们,一个个悔恨的身影受到法律与良心的制裁,着实令人痛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学生理应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像学科教育和规范教育那样已成为相对稳定的教育形式,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受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关于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研究表明,现阶段大学生在生理发展上已接近和达到成熟,这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生理发展接近和达到成熟必然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发展变化:一是成熟感和独立性突出增强。随着身高体重的增长,大学生不仅从体态上感到自己长大了,而且从内心体验上加强了这种成熟感,因而他们强烈要求独立自主。二是大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他们向往未来、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他们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更加关心政治等,力求处处表现自己。三是大学生的智力发达,但心理的成熟落后于生理的成熟。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正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两面性,反映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着显著的自我矛盾。对此,人们应有正确的认识。
二、要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概念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研究和论述,在此引用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从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进行的界定,即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为了正确地判别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我们需要研究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可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下述几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6.人际关系良好;7.适应能力强;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阶段。
三、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为此,高校应当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各高校要及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介入和有效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各种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积郁,开发身心潜能,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近年,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已先后开始本科生寝室“书院制”的改革实践,这是非常可喜的,希望这样的改革能更快从形式模仿转向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契合,真正让寝室生活成为学子们获得抗压锻炼、社会支持的24小时课堂,真正让“教做人”成为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四、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为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一些保持健康心理的要诀。
一要自立自强。大学生凡事都不要依赖别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提升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二要宽厚善友。大学生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攀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
四要培养兴趣。大学生在学校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
五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照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其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制订计划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过于苛刻,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既有利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又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之中会遭遇多种环境及变化。当代大学生渴望成才、追求卓越,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又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去适应环境,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德育创新的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必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江宁.大学生心理学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5]林键宏.科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