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孟子简介
孟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高中语文课本中有采入他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孟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高中语文孟子知识点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人和发扬者。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政治、伦理及教育三大焦点。这些观点在《孟子》中皆有集中体现,孟子和孔子一样,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宇宙观不想多究,而致力于国情、国民世界观的剖析。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并以仁德作为孟子王道的核心。孟子仁德又以民本思想为中l心,民本的宗旨为“民责君轻”。足见孟子的王道思想相当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孔于思想体系的核l心同样是仁,并且是以仁礼并列为轴l心,孟子则以仁义并列为主体。
孟子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孔子政治思想的特征,即道德政治,其实质即为强调王道为仁政德治,即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
在阅读时要重点注意以下两点:
一、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孟子长于雄辩,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常用一个个简单的比喻,表现出自己明确而深刻的思想主张。
二、气势浩然的文风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气势磅礴,读来给人一种波澜壮阔之感。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有《孟子》一书。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内容精要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七篇。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思想:孟子仁政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何谓仁政?他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为“仁政。”(《孟子·公孙丑》)即强调君善政才能仁。他反对春秋五霸,他强调“义战”,并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并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仁政王道“仁者无敌”。这些观点无疑都是有益的。
孟子的王道仁政还包括“民贵君轻”思想,即重人民,强调民主,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还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国人百姓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并且还有“禅让”的进步主张(即举贤为君)。孟子的仁政从孔子的“亲亲”发展为“祥让”,甚至大胆提出君主也可举贤,大胆地向以血统关系世袭的君主世袭制提出了挑战。
“性善”道德观: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的核l心,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包括仁义礼智四性,性善是孟子仁论的基础。
孟子认为性善是与生俱来的,如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即比喻人性是一种本能,这有它的合理内核。但认为人的性情是“本善论”又未免失之于绝对化。荀子的性恶论恰与孟子相反,认为人性本恶,如曰:“人之性善,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孟子也看到了人性是比较复杂的,如他说:“有性善有性不善”,但他坚信,人性是可以恢复其本来面目——“善”的。他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善人。
“仁义”伦理观: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仁义并重,并把仁与义礼智相联系,建成一个以仁为纲,义、礼、智为目的“仁义学”思想体系,提出“居仁、立礼、由义”,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术,哀哉!”又日:“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天下也”。即言,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道,以及“仁”包括孝敬在内。孟子还提出为了义,甚至可以舍生取义。如《孟子·告子》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即是。孟子的仁对孔子的仁是有突破的,孟子仁义并重,并且认为任何人都应该行仁道,大胆地提出:“暴君可诛”,告诫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成为反映中华民族气质的千古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