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与时俱进的解读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之路。正确理解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把握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坚持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与时俱进的解读,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与时俱进的解读一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曲折而光辉的历程,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确立,形成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本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政党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人高尚道德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条件、动力、根本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的思想路线。坚持这条马克思主义党的思想路线,无论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对我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集中概括。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努力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来直到自己的行动,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求真务实,就是着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内在联系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共同统一于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中。
其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首先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于与时俱进。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应当成为党和国家不断努力的方向。理论创新是创新的思想基础基础,制度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着眼点在实现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说,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胡锦涛说,要牢固树立并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因此,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确立、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条思想路线坚持、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实践论、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党的思想路线,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与时俱进的解读二
任何一个政党的行动,都要受一定的思想、观点或理论的指导和支配。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党的指导思想又称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也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列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我党在十五大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每一位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自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
鸦片战争以降,中华民族遇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放眼看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形成了学西方救中国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西方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有坚船利炮,有强大的民族工业,他们试图通过造船、造枪、造炮,发展军事工业和民族工业来救中国,时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技”,其基本的理论是“中体西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使强大的北洋舰队与洋务救国梦同沉海底,表明此路不通。
第二阶段: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型资产阶级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在于有坚船利炮,而在于有一整套先进的政治制度,于是他们领导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运动,但维持了103天,伴随着谭嗣同等六君子上断头台,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第三阶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人,仍然在政治制度层面谋求中国的出路,所不同的是,他们走了一条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只是挂了共和的招牌,骨子里与大清帝国没有什么两样,紧接着就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人们发现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都还不足以救中国。
第四阶段: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领导了一场五四新文化运动,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反传统,学西学,提倡白话文,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当时,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想学术流派纷纷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传入中国的,用毛泽东的话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知识分子一开始崇拜欧美文化,十月革命爆发后,苏联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巴黎和会期间,西方国家互相勾结,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看清西方国家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即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走社会主义道路,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呢?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必然通过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统治思想,来保护其经济基础,巩固其统治地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之形成为一种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用工人阶级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取决于它的阶级性,
而且取决于它的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向和总规律,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等根本问题。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认识的最高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地走向胜利,从而形成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科学理论,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依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理论,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并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的、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里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独立自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我们立国、建国的一个根本方针。
毛泽东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他在革命战争年代不仅解决了什么是中国革命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而且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的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毛泽东同志对此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5页)
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三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四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五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认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六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 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要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以及先富、后富、共富的思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
八是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九是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然,邓小平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丰富它的内容,提升它的境界。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给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必须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否则,将有脱离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危险。
二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美国长期以来寻求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挑战,多极化与单极化的对立日益明显,但世界多极化的呼声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是多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融合、冲突相互交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地位受到挑战。
四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遇到挫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出现严重的政治风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遇到很大的困难。
过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现在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过去是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现在已经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一个什么样的党带入21世纪,怎样领导人民在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同志始终关注并思考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重大的问题:一、89年中国的政治风波;二、苏东剧变;三、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纷纷丢掉了政权;四、法轮功的猖獗。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有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的。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过程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党要解决好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经受住新的考验和锻炼,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就“三个代表”的理论性质和落实要求进一步作了阐述。他指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更为全面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把它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第一,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创造物质的丰富和繁荣,就会给从事先进文化的生产者提供物质基础,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会引起先进文化的兴起。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无疑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是一致的,人民的物质需要和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经济政治的发展程度。最终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
第二,发展先进文化,将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身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一起抓,就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规律制定的党的工作方针。实践还说明,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合格的公民,就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些,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第三,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产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七一”讲话再次强调,我们党始终都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除此之外,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党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个代表”作为统一的整体,概括了我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要求,它将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将统一于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五、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我们青年学生要学好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行之有效的方法,怎样做到这一点,一是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读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邓小平文选,掌握其基本原理,掌握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能力。当前,特别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通过学习,坚定社会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二是要注重实践,青年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不能指望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解决实际问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运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实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努力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以青年人革故鼎新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推动各项创新,特别要注重理论创新,在推动建立创新型国家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