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

2017-05-27

教育理论的实践性与生成研究,不仅是对教育学科的合法性问题的一个思考,也是寻求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话的一个过程。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理论论文篇1

简述中国当代大学教育

教育历来都被置于国家甚至人类发展的重要位置,随着人才和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用越来越突出,高等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大学校园不断扩招的今天,更多的青年学子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当今大学教育的质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定义及价值,教育者,问题,建议,发展方向

一. 教育的定义

(一)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二)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世俗化。

二)教育的国家化。

三)教育的法制化。

四)初等教育义务化。

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六)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化,多形式化和多导向化。

四.大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中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五.教育者的作用

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者愿意施教有若干因素,其一出于人的利己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获益也将有限。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获益既可扩大。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过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于人的竞争性,竞争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己方的竞争力加强,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动,削弱对方的竞争力。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地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可以通过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甚至通过他人进行。而这个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是以改变他人的观念、素质、能力为目的而传递信息的。凡是接收到其信息,并且是其传递意向的人是其教育对象。

六.中国的教育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 ,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废除,代之以西方教育方式。

中国自1977年回复高考以来,大学成为了很多人心之向往,梦寐以求的地方。90年代又有很大的变化,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大学扩招自1999年开始,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直至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内地适龄青年高校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近些年扩招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突现出来扩招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七.外国的教育理念

(一)今天英美大学人文教育思想仍然在许多方面遵循John Newman 的模型。

首先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的社会公民。这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但是大学并不是为了培养伟大人物的地方,比如不朽作家,金融巨头,著名领袖。大学的责任也不在于保证为社会提供象亚里士多德,牛顿,拿破仑,林肯,沙士比亚之类的人物,尽管许多名人毕业于大学和名校。但这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的目的是: 培养特定的思维方法;建立独特的自我认同;提高一个社会理智和心智的水准;培养高尚的公共意识和文化品味;向公众提供社会的准则;给予人们冷静的理念和思考;促进进步的政治实践;理解,分析,设计,创造,传播本社会的文化模型。

(二)Humboldt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教育改革。

他的教育思想在某些方面与Newman相似,强调高等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对职业的专门训练,而它的目的也绝不是为了谋求职业。高等教育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 “做什么”(即某种技能)而是“成为什么”(成为某一类人)。因为前者对于一个人是暂时的,而后者却是一生的。他还认为,大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是独立的,其它部门,比如政府不应该干涉。基于这种思想,Humboldt在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这所大学基于三项原则: 教学,自由学术,独立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三)John Newman 的思想中人文教育思想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有深远的意义。

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做事,更应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一个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一个有崇高事业心的人,一个精神奋发向上的人,一个全面发展有益社会的人。而Humboldt认为高等教育应教会学生“成为什么”而不是“做什么”的思想就像是中国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无限的但方法是可以全面掌握的,掌握了真正有用有益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洛克所说:知识教育不是给予学生种种知识与知识的宝藏,而是种种思想与思维的自由,是增进心的活动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

九.从名言学教育

(一)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从中我们可以看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所以教育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革新变化。也如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张载说“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这句话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作为经历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必须尽快使自己进入到高效率的自主学习状态。

(三)爱因斯坦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素质的教师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有几分夸张,但也说明了教育者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老师可以使教育七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大学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在急剧的扩大。

大学数量急剧增加,职业性学校发展混乱,以致现在很多学生的大学教育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提高个人素质,发展个人能力,只是简单而有限的技能的机械性传授。

(二)学校管理理念过分僵化,教学评估制度缺失。

高等学府多受到政府的管制和约束,以致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不能自由发展。教学评估制度缺失使教学效果不佳。

(三)学术风气不够浓厚,学风不够自由。

套用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的一段话“大学教育是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当代大学应该尽力为大学生创建良好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发展兴趣,提高能力,营造自由的学风。

(四)大学校园缺少大师。

有人说大学之所以能成之为大学不在于校园有多大,不在于学生规模多大,而是应为大学里有大师。但今天在数量庞大的大学里大师的数量少之又少。而且教师素质不够高不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且由于大学里缺少教师教学的评估标准,很多教育者责任感不强,更不能带动活跃的课堂学习。

(五)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进入名校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是可以由此得到未来职业上的最佳保证,二是社会地位的终生标记。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关键,不仅可以在职业上有极大的成功机率,而且可以仕途经济,甚至飞黄腾达。所以现代的中学教育,目的单一:升学率和名校率是唯一的业绩标志,就如同商业界一样讲究“底线。”因此,今天的教育与古典的教育已经有许多本质的不同。也正是由于现在的学校仅以增强学生竞争力为最终目的,许多与竞争无直接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没有必要。学生与学校都没有正确的掌控并实践对思想的开拓和对素质的提升。

(六)教育与训练混为一谈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中,教育逐步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校的意识和行为更多地转向另一种与教育有本质不同的方式:训练。许多院校,出现了教育与训练两种概念的混淆。现在的大专院校更强调训练而忽视教育,甚至仅有训练而根本没有教育。因为在许多教育界人士的意识里所有的专业训练就是教育。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言 “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

(七)大学教育过于市场化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说,本土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这些话怎么看都不像是谈论大学培养人才以及这些人才的出路问题,而更像是说职业学校所遇到的难题。《报告》把大学毕业生单纯地看做了劳动力,也就是能用的“器”,或曰工具,这是忘记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没有抵达大学育人本身。

冯友兰先生论大学教育时曾说,大学既是教育机关,又是研究机关。但是它所教育出来的人是什么样呢?简单地说来,它所训练出来的人有特殊机能。但是只有特殊机能还不够:所谓“特殊机能”就是“器”。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大学教育不是造“器”的,而是培养人,合乎理想的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欣赏。 十一.几点建议

(一)国家在目前经济水平下,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二)转变教育观念,摆脱意识形态的制约和牵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回归到教育是摆脱愚昧的根本上来,使教育真正达到开启心智开拓思维的作用。尽快着手解决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学体系,以使这一理念切实落到实处。

(三)要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进教育方法,更加关心青少年的心理、思想发育状况,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

十二.教育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与四所交大领导座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简单地说,一是适应问题,二是提高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有远见的、成熟的、合格的领导,必然是重视教育的领导。各级党和政府都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四个应该”虽然是为一流大学提出的要求,但我认为,它对我国各类型各层次高等学校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不是说每所高等学校都要向一流大学看齐,而是强调每所高等学校都要按“四个应该”的要求积极发展,使自己成为所在地区、所在行业中的一流,使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一流。

总结

简单的说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才,而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所以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事。大学教育是事关人才创造力与创新性的重中之重,尤其需要教育界有识之士在理念上的突破和管理上的创新。教育的发展是民族希望所在,在教育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大学·文化·人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9

[2] 人民网,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2010.6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4.3

[4] 朝延明,改革视野中的大学教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5

教育理论论文篇2

浅谈教育中的“容器理论”

摘 要:本文以个人对教育的体验和认识为基础,讨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分析学校与家庭对学生教育的目标,以及分析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分析过程中也试分析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各自的责任和分工。

关键词:容器理论;自控力;积木理论

论证之前,请先思考一个问题“不允许用任何容器如何能接一杯水?”答案就是没有容器就不能接水。同时,容器的质量和容量也直接决定了接水量以及保留水的时间。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写到,海伦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在见到海伦之前准备了众多的聋盲儿童的教学方法,但是到达凯勒上尉家以后,沙利文发现不改变海伦的乖张任性的性格,一切的教学都白费。如果说在学校的教师给学生输入的知识、技能等等是水的话,那么学生本身的性格、品德、耐心等等都是容器。老师给的“水”质量再好、数量再多,如果没有容器,也无法留住一丝一毫的“水”。

一、“容器”的内容

德国严格限制学前教育,中国新闻周刊网刊登的《学前教育:德国为何立法禁止?》一文中有若下描述: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与严格限制学前教育不相称的却是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占获奖者将近一半的人数。可见知识的灌入与我们所期望的能力并不对等。许多家长将学生教育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了学校和教师,但是在学校教育前提下,教师对这个“容器”的塑造作用较为微小。“容器”塑造过程是呈金字塔形状,开始会很费力,而往后随着“水”的逐渐增多,“容器”本身也在完善自己的容量和质量。

“学习”如果是个学科,怎样才能让这个学科成绩优异呢?个人认为四项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记忆能力,拥有良好的记忆力,考试中的史地生,语政英都不会太过头疼;逻辑思维能力,在记忆的基础上,可以整合知识存储,那么数理化,以及文科中的分析问题想必不会为难。此外,还有两种能力往往被大家当做态度看待。而这两种能力也是获得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自控力和细心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就是学习这个能力的基础,也是“容器”的主要内容。可见这个“容器”绝对不是知识本身。当然“容器”本身还有众多其他能力,如时间管理能力、道德、行为习惯等等均在“容器”内容本身,本文暂不做讨论。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新高考制度不再分文理等制度,在笔者看来都是弱化了“灌水”环节,而转向塑造“容器”的考核。

二、“容器”核心内容

许多学生看起来十分用功,就是成绩不理想。于是将这种问题归结为学习方法或学生智商等因素。其实不然,如果智商是碗,知识是水。正常智商中最小的“碗”也足够盛下高考之前知识的“水”。但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很用功的孩子,却连及格的水平都难以达到呢?更多的差距在于学习核心的能力――自控力。

个人认为自控力分为两类,行为自控力和精神自控力。二者是递进关系,只有拥有行为自控力,才有可能上升到精神自控力的阶段。例如有个经常抽烟的人控制自己不抽烟。这就是行为自控力,控制自己外在行为;精神自控力就是不仅仅行为上不抽烟,连思想、精神都能控制。不“想”烟。

学习和锻炼肌肉没有区别,不同的是,锻炼肌肉可以单凭行为自控力达到目标。而学习必须依靠行为自控力和精神自控力两者同时进行。而那些有行为自控力,表现的很努力学习的学生之所以一直成绩不理想,我相信90%因为精神自控力不够,用俗话说就是,脑子飞了。

老师和家长不要轻易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自控缺失问题,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查一下自己的自控力如何。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看不进书的时候。这个“看不进去”其实就是精神自控力缺失。“学习”这种能力需要高度的行为自控和精神自控,这也是众多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不成比例的原因所在。

三、“容器”核心内容自控力的误区

很多家长、老师都把自控力当做一种态度。态度是端正一下即可的,而能力则是需要慢慢培养。一年级的孩子,跳跃能力就是1米左右,家长会不会要求他跳跃2米呢?自控力是相同的道理。它和我们的肌肉力量、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样,是一种锻炼即可增强,不锻炼很难轻易获得的一种能力。虽然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增加,但是,那种增长就有限的多了。获得这种这自控的方式很多,诚然学习本身就是其中之一。

心理学有种观点,人的动力有内驱力和外驱力。其实自控力也自控和外控之分。心理学中指出外驱力只有不影响内驱力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这就是为什么不主张家长用钱奖励学习,因为这就是外驱力会抵消内驱力的方式,没有奖励为外力,孩子就没有内力学习。自控力也一样,《新闻1+1》报道的2012年3月9日湖南湘潭湘机中学学生撕书事件与高考后许多学生撕书发泄的现象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高中之前都是外驱力、外控力,高考之后进入大学阶段的外控力逐渐减少,甚至再无外驱,外控力,所以多少大学生都处于失控状态。而对学生一生来说,这种失控很可能贯穿人生始终。

四、“容器”输出――“积木”理论

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也就是我们所形成的“容器”必须是有进口,有出口。学习为输入过程,而应用就是输出过程。人和电脑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脑输入了什么,只能输出什么。不会将输入的资料整理,形成新的东西。其实,人也就是一个能整合资料的存储运算生物而已。感觉、记忆等为输入,情感,人际、生活等为输出。将输入东西整合,然后在环境应用中输出。

何为“积木理论”? 积木搭建出的大厦质量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首先是单个积木的质量和数量。要想盖高楼大厦,积木的数量和质量是一定的。这是第一位的,没有基础的积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拥有相同数量质量的积木,为什么有的只是散沙,有的却能盖成高楼大厦呢。那就是积木与积木之间的链接了。世界在笔者眼里全部都是积木而已。

搭建出“高楼大厦”是我们的目标。以数学为例,每一个公式等都是积木中的一块,公式都记不住,就说明积木的数量不够。公式记住了,但是实际的解题当中还是不知道如何入手。公式之间的连接没找到。所以已有公式盖不起来解题的高楼。万事万物依次类推。

连接的关键依赖于单个“积木”全方位认知。一般积木大部分是有六面体,但是实际生活学习中,每一块“积木”就那么简单了。比如跆拳道前踢。同样都是前踢,首先就可以分为左右腿两大类。然后,每条腿按进攻目标不同可分为下段、中段、上段进攻。按进攻方式还可以再分为后腿起腿和前腿进步起腿。这样一个前踢就可以分化为至少12个面(这还不算腿伸直或弯曲,踢的角度或大或小等等,将演变出无数的积木)。所以对积木的全方位了解是讲求积木有效连接的重要条件。

这个“容器”的塑造过程才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这个塑造包括容器的输入,输出等过程。至于往往容器中“灌水”应该是其次的任务。如果舍本逐步,我们看到就是拥有着诸多的“水”的状元,在没有外力约束下,原有的“水”崩溃殆尽。而“容器”却未形成,这会成为教育的悲哀。(作者单位:保定市教学仪器站)

参考文献:

[1] 海伦・凯勒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华文出版社

[2] 杨佩昌著,《学前教育:德国为何立法禁止?》.中国新闻周刊网

[3] 《为何德国人拿走一半诺贝尔奖》.《北京晚报》

[4] 《国务院印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国政府网

[5] 《湘潭多家学校假日补课 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凤凰网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