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如何做好数感培养
导语:在低年级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接触数学的初期就逐步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感,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数感是人的一种数学素养,是人们学好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前提,是学生个体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对数的认知结构。
低年级学生如何做好数感培养
1 结合具体现实素材,感知百以内数
在教材中安排了学生丰富的活动,体现出数学课程改革中让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这一理念。教材主题图中为学生动手数出数量为100的不同物体,学生选取生活中的不同物品进行数数练习,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数面前事物有多少,展示出数数过程,让学生感知10个有多少,20有多少,而100要比10和20多得多。教师在学生已经感知10个、20个、100个有多少的基础上,随意取若干事物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多少?顿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纷纷说出自己猜的结果,这时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数数,验证结果。本节课这一环节的安排,脱离书本,通过鲜明的实例,对数的多少有一定认识。新的课程标准在“学数学、用数学”上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教材的编写,在很多的插图中都渗透了要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理念,教材中的插图给我提供了很多灵感,通过这些实际的、多层次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得到了锻炼。
2 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1 通过具体的情意从中比较数的大小,培养数感。教材通过例8“两只小鸡”的情境,鼓励学生对28和26的大小进行比较。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图编写有趣的故事,就骄傲的小黄鸡和小红鸡比比谁的鸡蛋多?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这个问题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28要比26多,教师摆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反问学生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这时早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说:小红鸡差2个就可以装满,而小黄鸡还差4个呢!有的说:小红鸡的鸡蛋有5行,每行5个,第6行还有3个,而小黄鸡的第6行却只有1个,肯定小红鸡多。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示观察得出28大于26,此时老师可以脱离主题图引导学生比较28和26的大小,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利用前面所学到的根据“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数的大小,对数的大小有所感悟。
2.2 通过“快乐的小鱼”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主题图,引导学生通过描述数量关系,逐步建立数感。教材中以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教材主题图中出现两个小朋友欣赏美丽的金鱼时而引发的数学问题。主题图中有三个鱼缸,鱼缸里有三种色彩的金鱼。有的密密麻麻的,鱼儿仿佛透不过气;有的则是鱼儿在舒服地游来游去。学生看一眼,就说出了哪种鱼多,哪种鱼少。而且也轻松地比较出了两种鱼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少一些。通过学生比较鱼的多少,教师导出数字,从而在学生描述事物多少的过程中引入描述两个数字的大小,感知数的多少。而在本节课设计练习题时,通过两个小女孩对话导入,芳芳:我妈妈30岁了。平平:我妈妈要比你妈妈大一些!同时出现28、32、38三个答案,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2.3 通过猜数游戏,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活动中安排了“摆一摆、估一估”这样一个生活味浓厚,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几个小朋友围成一堆,猜猜一共有多少小星星。在“猜数”这一活动中,课前我也准备了一把星星让学生估估有多少,学生兴趣高昂,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说出一大堆数,我只摆摆手表示错了,同时说也我可以帮助小朋友猜。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很快地猜出了星星有多少!而后,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玩,写数,让别人猜猜,可以给对方适当的提示。这样的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可以让学生感知数的大小关系,在游戏中感知数的大小。
2.4 综合操作,感知特征。课本中出现了百数图,通过让学生补充百数图、观察百数图引导学生感知数的特征。在教学本节课时,在学生完成百数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别找一找个位数字是3和十位数字是3的数,同时观察百数图中上下、左右数字的关系。同时出现十字形等多种形体,提示里面只有一个数,让学生写出其他的数。
3 数学学习的点点滴滴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学习的新理念,运算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数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我用情境引出算式12-9后,并不急于教给学生怎样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学生有的用小棒摆,有的在计数器上拨动小算珠,也有的根据以前学过的竖式法则试着计算。虽然学生动手、动笔操作的时候不一定十分规范,但学生自己经历了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因而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进位加法的算法意义之所在,从而建立了良好的数感。
4 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学习中,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行,估算,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能用有理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际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学习运算是为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方法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引导学生探索数以及实际问题中蕴藏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低年级学生如何做好数感培养
一、结合学习《标准》,提高自觉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数感”,实现了由过去忽视数感培养到重视数感培养的跨越。我们可以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找到关于数感的具体描述,并进一步归纳出数感的主要表现。比如:理解数的意义和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和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和估计运算结果,等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有研究者就数感内容对小学一线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发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90%以上的教师都知道数感这一核心概念,然而却说不清“数感”的内涵,更不知道数感的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尽管8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数感对促进小学生数学发展很重要,却对数感培养的方法途径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理性解读课标,及时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数感培养的误区,纠正诸如忽视学生的亲身体验、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不断提高数感培养的自觉性。
二、结合情境创设,调动积极性
生活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教学中,应善于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起他们潜在的创新欲望,让学生喜欢数学。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刚拿100元钱,想为自己两位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刚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16元、铅笔盒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同学们猜一猜小刚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计算?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如此再现了学生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既能明算理,又能悟规律。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从生活化的情景中体验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结合数学活动,激发探究性
实践表明,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最容易接受理解。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做数学,有利于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数感,并且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米和厘米》时,可以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如下操作活动:一是动手量一量,让学生用自己的双臂比划1米的长度,用食指宽度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使用这些身体尺的过程中,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二是动员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和1厘。三是大家走一走,请学生很自然地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数一数大约要走几步,并且明确教室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又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内容时,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一是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称出一袋盐重多少,一块香皂重多少,一筐苹果重多少。二是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用眼睛感受一下1千克苹果有多重。三是数一数,让学生点数一下,l千克的苹果有几个。让学生在活动中“触摸”数学,从而在头脑中正确建立l克、1千克、l米、1厘米等度量概念。然后,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直接经验去测量相关物品的重量或长度,有效地避免出现一张床长2厘米,一头牛重200克的错误。实际上,不论是游戏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形式。比如,在猜数游戏中,可以猜猜一台电冰箱的价格是多少。在这样的猜数游戏中,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比较数的大小,还能感悟到用“区间套”逐渐逼近的数学思想,十分有利于培养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