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创业成功事迹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广,网上创业逐渐成为时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创业成功事迹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网络创业成功事迹:万司:建“技客区”网站互换脑袋做技客
“技客区网站”的创始人名叫万司。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总想在年轻时多学几门技能,但面对社会上眼花缭乱的培训机构和动辄上万元的培训费,再摸摸自己干瘪的钱包,当时就想,还不如将万司改为万死算了”。
一次和朋友聊天,朋友的一句感慨让他“从黑暗中倏忽看见了一缕曙光”。朋友说:“虽说做生意就是简单的交换,为什么有人能发财,有人却倒霉了呢?”这句话让万司陷入了沉思:既然是交换,我为什么不把我所会的技能和别人进行交换呢?为什么不设立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交换技能呢?于是,他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谈了自己建立技客区的设想。大家热血沸腾,当即作出建立“技客区网站”的决定。
做起来就碰到了难题。万司是理工科出身,花花绿绿的页面设计和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他有些发懵。“既然要做,就不能退缩,退缩就等于自杀!”他在鼓励自己往前冲的同时,又在努力寻找电脑技术高超的人才。一次网聊中,万司认识了毕业于某高校艺术学院的一位珠宝设计师,此人叫彦君。当万司把自己的设想和遇到的难题讲出来后,彦君不仅谈了对“用户体验”的观点,并表现出对电脑技术的强烈好奇心。这正是万司的所需要的,他立即对彦君提出技能交换:用电脑技术换取页面排版。两人达成共识,并相约3天后在深圳会面。
这次会面,可谓一次理工派和抽象派的热烈拥抱。在彦君帮助下,技客区个人资料修改页面首个新版横空出世,页面简洁明了,引导合理,还加上了有趣的小功能——技能互补匹配结果等。彦君也在这次交换中,对互联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两人因了这次技能交换,成为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至今仍在互学互进。
万司从与彦君的技能交换中尝到了甜头,“一个网页的页面设计聘请他人做或许得花一笔钱,而现在用自己的技能就免费得以换到,这个双赢的效果确实让我高兴了好一阵。”他在撰写《关于技客区》这篇告知“技客”的文章时,一直感到无从下笔,有了这次交换,他再不用害怕,他想到了初中时的好友、文笔了得的某高校传播学院高材生琪琪,取得联系后,万司说明了自己的意图。琪琪则以一篇《关于技客区》文章与万司交换photoshop技术。很快,观点新颖的《关于技客区》就出现在技客区网站上,而琪琪也在与万司的这次交换中,学习了全新的photoshop技术。
“技客区”开张后十分火爆,万司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好时机,又将“技客”的含义进行扩充和优化,在本质上与“极客”(专注于某项技术的专才)严格区分开来,并将这一概念推广扩大。在此期间,万司发现技客区有名广州注册会员开了一个“春树陶笛”店铺,在聊天中获悉,对方有首《天空之城》的陶笛曲子,他便表达了要学习吹陶笛的强烈愿望,并飞往广州与店主会面。在店主悉心指导下,短短半小时,万司就吹出了《天空之城》,又通过交谈后万司得知,“春树陶笛”已上了一个线上网站,但设计效果不甚理想,正在考虑改进方案。万司当即提出,作为交换和回报,他可以教店主学习photoshop,以降低后期推广成本,得到店主的积极响应。不久,万司就在“技客区”为“春树陶笛”设计并树立了新招牌,让陶笛这一古老的文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春树陶笛”为回报万司,从此在每周安排时间到一些学校对外来工子女进行免费教学,以期将陶笛文化普及到社会。
万司坦言:“成为技客不一定要会多么高超的技术,人家不会,但你会就是技能;人家会的技能,你比别人厉害,也是技能。甚至你睡觉时打呼噜也是一项技能,也有人想学。在技客区就有这么一个案例,想学打呼噜。大家有这样的需求,技客区就为大家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意思。”
网络创业成功事迹:张拓:观众网从观众席上挖“金矿”年赚千万
一位85后,大学实习时,从电视节目现场观众席上嗅到商机。
他创建“观众网”,仅仅5年时间,从一名草根成长为千万级财团CEO。
他就是张拓,观众网CEO兼首席执行官。
观众席上现商机
张拓,出生在湖南邵阳市的一个偏远小镇,是个实足的草根青年。2005年进入北京吉利大学就读商务策划师专业。
大学期间,张拓是个活跃分子,热心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曾先后组织创建3个校级社团。他骨子里有一种湖南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大一时就到央视体育频道做实习生,成功邀请主持人马欣到校园做奥运知识宣讲;在一次大型商务活动论坛上,他第一个勇敢走上台,和美国纳斯达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格雷菲尔德握手交谈。
张拓在大学时开始尝试创业,和同学创办了一家名为“方便传媒”的小公司。公司免费给消费者提供印制了广告的购物袋,通过广告费用获得利润。但不到半年,他的第一次创业就以失败告终。
读大四时,张拓先后进入央视体育频道、经济频道等多个著名栏目组实习,逐渐对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由陌生到熟悉。大佬马云作为嘉宾的一场节目录制,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其时,马云已是传奇式人物,在互联网业界拥获大量粉丝,也是众多学子心中的超级偶像。实习生张拓视马云为导师,终于等到了现场聆听和学习的机会。
然而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张拓却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马云在台上演讲,妙语连珠,激情彭湃,而台下观众席,坐着的竟有不少老大爷老大妈,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可不管是马云还是赵云,似听非听,似懂不懂,有的还昏昏欲睡。
张拓知道,这些现场观众,都是栏目组苦苦找来的,但对马云的讲座并不感兴趣。而在他看来,有众多白领、大学生多么想获得这样的机会,但他们却只能通过看电视,没有参与节目录制的途径。
一方面,节目导演急于寻找现场观众;另一方面,更多的大众想参与节目录制却无处可寻,这是不是一个可以挖金的商机?为节目录制招募现场观众,在当时还是一个市场空白领域,张拓找到了下一个创业项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调查和初步估算,张拓发现,央视和北京卫视每年需要现场观众超过3万人次,而湖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大卫视近70%的知名栏目都在京录制,这样加起来每年所需现场观众数量超过10万人次。
于是,张拓决定创建一个网站,为大众架起一道桥梁,让大家都有机会上电视、参与节目录制,更有机会与影视明星、文化名人、商业精英等近距离接触。这样既给电视栏目解决“观众难寻”的成本和流程等问题,又能满足大众“上电视当观众”的需求。
抢占“蓝海”艰辛筑梦
2008年11月,张拓和两个志同道合的学弟,一人拿出5000元,在安定门租了一间狭小的房间,开始了观众网创建。
一开始进展异常艰难,网站没名气,业务能力让人怀疑,电视台各栏目都不放心把招募观众这事交给他们,怕耽误事。一个月过去了,公司面临公关受挫、业务失败、资金极度匮乏等多重压力,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2009年初,大学校友(现任观众网运营总监)张文威入伙,拿出5000元维持运营;3月,应江林(现任技术总监)辞去微软工作加盟,网站设计和技术管理得到提升。在一次创业论坛上,张拓又争取到一位新加坡企业家出资8万元钱作为网站种子资金。该年底,观众网重新定位,以央视和北京台为主要阵地,打造“首都大学生第3课堂”。
2010年,观众网走出了困境,资金紧张、人员不足和网站技术缺失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通过价格、服务和口碑打开了局面,与72个电视栏目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1年上半年,观众网每月营收超过了4万元,找到了一条为电视栏目提供“精准观众”的营销服务渠道,网站影响力越来越大。到年末,团队已拥有20多名专业骨干,观众网也从一个只为品牌栏目提供免费现场观众的网站,发展成拥有观众社区现场体验平台、市场调研、移动平台拓展、组织高峰论坛等综合性的“观众新媒体中心”。
2012年10月,观众网已搭建起连接全国130个电视栏目与观众的桥梁,网站注册用户逾35万人。
启动“互动+资讯”模式
观众网打造了“观众文化”的概念,张拓认为,招募观众不是最终目的,要让观众与节目内容、性质等精准匹配,使之获取某种文化,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与现场嘉宾达成共鸣;观众自身就有文化,观众就是文化,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现象。
塑造“京城大学生第3课堂”品牌的观众网,已和300余所高校、上千个学生组织及社团联合会等建立密切合作,大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观众网选择电视节目参与录制,并从节目中聆听、分享和学习来自企业界、文艺界、科技界等成功人士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除招募现场观众外,观众网业务范围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延伸和创新。以“观众乐园”、“TV秀”、“我要上电视”等3大板块作为三股动力源,观众网后台建立了庞大的观众库、演员库和资源库,致力于打造国内观众互动和综合资讯服务的社区网站。
依托强势传媒资源优势及专业市场运作团队,观众网为电视电影、体育赛事、歌舞剧、演唱会、歌友会、展会论坛等提供精准的现场观众服务,已发起近100万人次参与到各大知名电视栏目和节目中,既提供给普通大众与名人明星面对面的机会,又在无形中普及了“娱乐就在身边”的理念,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观众社区体验平台。公司为各合作伙伴提供品牌推广、活动策划、明星经纪、礼仪模特等各种软性资源,成为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的文化传媒集团。2013年,观众网全年收益超过1000万元。
网络创业成功事迹:吴滋峰:用互联网做大极致蛋糕
屌丝市场初体验
吴滋峰是一个互联网老兵,或者说是互联网创业老兵。
在上海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正值出国热,去德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却发现在那里找不到互联网的创业氛围,而此时中国互联网却迎来了黄金时期,吴滋峰索性回国创业。
回国第一份工作就是每天写网关、写代码的“程序猿”。“受不了这份寂寞”,于是跳去了网络游戏公司,全面负责公司的无线增值业务收入。在这家处于台风口的公司让他找到了想要的“刺激感”。他回忆说:“当时网游的概念非常新,整个市场上也就十多个。8个月内公司从30多个员工变成300多员工,收入从无到月入两三千万。”
谈到彼时工作的感觉,吴滋峰难掩兴奋。他对南都记者说:“那时每天吃喝拉撒睡24小时都泡在工作室,这就是创业的感觉。”这段经历也坚定了他以后要做互联网的决心。
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网游经验,他又回到上海地方互联网门户东方网从事产品渠道工作。不同行业的经验再加上技术背景,吴滋峰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组建了网吧广告软件团队。
创业的主要市场瞄准了网吧资源。切入点就是通过互联网客户端来控制网吧资源,即在浏览器插件等位置提供广告服务。很多大品牌会认为网吧属于比较低端的屌丝场所,所以当时主要客户主要以网游产品、屌丝快消品(方便面、饮料、香烟、饼干)为主。据吴滋峰透露,“当时覆盖了全国数十家网吧连锁企业。”
可惜好日子不长。当时国家开始加大力度对网吧进行整顿,受到政策影响,很多网吧就开始用网管软件去做计费网管系统等,更多的合作伙伴则选择免费的官方软件,同时网吧监管也越来越紧,团队“压力山大”。他告诉南都记者:“感觉到风向标不对,所以当时以250万美金的价格卖给了一知名网吧管理软件。”
2007年左右,骨子里就“爱好”创业的吴滋峰开始创立手游团队。
他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拿了一笔投资,专注在MT K平台上开发游戏,那时候不像现在智能机一样可以下载应用。”吴滋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在这种不开源的手机上进行内容实施更新,再下载给用户。
虽然方向是对的,但好景不长,团队发现,M T K的用户留存越来越差,大多数用户都朝着智能机去发展。当时为何不坚持做手游?吴滋峰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他向南都记者分析:“安卓用户可以瞬间下载上百产品。这时候想成功大多靠产品的优点,像我们这样比较小的公司,面对大公司的围剿,研发就乏力了。运作了一段时间又卖掉了。”
此时,已有近十年的互联网。他说:“这十年一直在为用户提供信息类的东西,总觉得很飘渺。比如我们到底给收入提供了多少价值,这个没有办法衡量。慢慢开始希望找到一个互联网跟实体行业结合的点。”
这个点便是用互联网做烘焙。
“蛋糕欧巴”进行时
印象中苦逼“程序猿”出身的技术男转型时尚偶像派的“蛋糕欧巴”,这转型靠谱吗?
吴滋峰的解释是“蛋糕仅是载体,跟网游和即时通讯产品一样的思维去运作”。
其实还走了一小段弯路。开始手乐餐饮主要跟大的主流蛋糕店合作,去做一家垂直烘焙蛋糕电商网站。但高成本及过低的毛利,2012年开始转型做自主品牌,当年下半年,手乐餐饮推出了自有的线上蛋糕品牌。但线上订购蛋糕的习惯并没有真正被培养起来。
现在手乐餐饮主要以“线上官网销售+中央厨房生产+自有物流配送的路线”。经过一年试水,2013年底,又推出了一个名为“极致蛋糕”的新品牌,与之前的蛋糕品牌配合销售。南都记者注意到这款蛋糕几乎盖上当下流行的所有概念,诸如互联网思维、云配送、粉丝效应。
是博噱头炒概念吗?
吴滋峰认为,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他以物流为例解释,相对于传统烘焙企业,这款蛋糕的物流时效性控制在2小时内。如何做到?
配送员带着蛋糕分布在市区中,每一个流动的配送员就相当于移动的仓库。当在线接单后,距离订单位置最近的配送员会接到信息。这样,蛋糕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到用户手中。但这样一来,一是产生较贵的物流成本,二是材料浪费成本。对此,吴滋峰认为物流的投入对于烘焙的成本是必不可少的。蛋糕的制作原料、工艺相比来说并不复杂,同行之间的差异也不会太大,因此吴滋峰就觉得,想要和同行做出差异,就要在服务、理念和消费者体验上下工夫。
网络创业成功事迹相关文章:
1.青年网络创业成功事迹
2.青年网上创业成功事迹
3.简单网络创业事迹
4.美国网络创业事迹
5.青年网络创业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