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格式

2017-06-15

开题报告是我们对自己的论文写作所做的文字说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生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格式,希望你们喜欢。

本科生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格式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关于青春的论文范文

一个人的青春史

在北京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当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怀。那时候我从天通苑站乘地铁,然后换车去后海上班,而那一代的少年们则是乘旧式火车、邮轮从码头出发去远方求学。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站在汽轮、火车上朝着镜头挥舞帽子的影像,我所能记得的则是高考前拍摄毕业合影,高考之后的暑假结束,乘火车去大学读书的情景。

高三复习课的时候,百无聊赖的那段时间,常会想起鲁迅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与如今的留学生不同,生活在异国,总有一种难于言语的悲观。当年的鲁迅在经历留学日本仙台,回到北平之后,他会常记得自己年少时候的光景。他的青春以及百草园、线装书、《山海经》是中年的鲁迅依旧常常忆起的。青春已经过去的时候,我们再回到中学时代的课桌前,看看当年折的纸条,做错的数学题,那个时间仿佛已经很远。

现在依旧记得那段时间,每个午后,炎热的天气里,坐在教室的窗边,身边堆放着的几本资料。窗外可以看到足球场、爬满绿植的老教学楼、宿舍楼窗口飞过的鸽子。解开一道关于数列的题目,喝一口冰镇汽水,整个下午就是这样度过。那些爬山虎、青草、向日葵都在疯长,而高考的日子也逐渐逼近。张艾嘉的老歌最能代表那段时间的心境。

最初我们骑单车去上学,后来乘火车,现在则是乘坐地铁穿梭在一个没有乡愁的都市里。这样的城市里,你需要带着手机、地图、指南针,以免让自己迷失方向。想来还是三毛《闹学记》里面写的场景亲切,可以真切地爱,自由地笑。从初中到高中毕业,记得最爱读的就是三毛、席慕容的作品。高考之前的一个下午,我还坐在树林下看席慕容的散文。她写到那些寻找故乡的少年,长城以及出塞曲。而当黄昏来临,我回去准备第二天的高考,那些高晓松、老狼、叶蓓们吟唱的青春似乎真的临近终结了。

1983年,也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年,罗大佑的第二张创作专辑 《未来的主人翁》发行。而当青春逐渐远去,高考尘埃落定,我们似乎并没有准备好做自己的主人翁。未来依旧显得遥不可及。穿着最爱的蓝色衣服,在球场上大汗淋漓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在我读高二的时候,很偶然的一次,我在朋友随手递给我的一本书上看到了一首感动了我几年的诗歌。那首诗歌在这几年的读书生活中一直陪伴着我,就像我向往的那些蒙古长调一样,占据着我的世界。那一年我读高三,用两元五角钱买一杯可口可乐,坐在电视机前看高考辅导班老师推荐的时事政治新闻节目。无论是战火弥漫的科索沃,非洲的自然灾害,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还是轰然倒塌的五角大楼,在我的视觉里都是被知识和地理信息组合限制的影像。而高考的那年我十九岁,估算完分数之后,坐在教室里,捏着一枝铅笔,有点淡淡的恍惚感。中学时代,最喜欢蓝色,喜欢看《灌篮高手》以及张承志的作品。那个不羁的樱木花道以及小说中在黄河流域寻找古遗址的考古学家,他们对青春的理解,对于我是半个启蒙。只是时隔这么久想起来,那些启蒙究竟是真的完成了吗?

中学时代似乎一开始就与校园民谣、漫画书、武侠小说、情书、篮球赛这样的词汇相关。它们是我们日记、记忆里的关键词。我们喜欢摘录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那样的小说段落,或者和朋友们一起去大排档喝啤酒,在宿舍里讨论最近的篮球比赛。那是一段无拘无束的日子,可以写厚厚的笔记,然后在操场上打整个下午的篮球,在晚自习后结伴骑自行车穿过街市回家。那时的我们与泡在YOUTUBE、BBS上的学弟不同,更多的是生活在一种兄弟情义之中,而非虚构的网络世界。

中学的时候喜欢读晚清明初时候的人物故事,觉得无论是谭嗣同、鲁迅还是林语堂,他们的青春时代总是让人无限感慨,字里行间能感觉到充盈的激情和力量。但做完厚厚的卷子,一转眼时间已经不再是踢完足球,回到图书馆,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校园时代了。十七岁的鲁迅走出绍兴去水师堂读书,而如今更多的年轻人是乘坐火车去工业城市的郊区打工,去城市里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地。而在高考的时候,我们的志愿填写的最多的专业则是金融管理、语言文学、计算机程序、物理学。在我们高中毕业之后,却很少去思考它们未来实现的可能性。填报志愿的时候犹豫着,不知道选择哪个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但是却不会料到若干年后自己的选择与它们之间的偏差。没有人能够按照毕业纪念册上面的那些理想和道路去生活,毋宁说它只是梦想的引导。

青春可以骄傲,但不可以遗忘,和1902年的鲁迅以及1986年昌平的海子相比,我们缺少那种激烈和果断。徐志摩是怎么谈论他的爱情的,我都已经记不清楚,橘红色的雨衣,斑斓的路线,地铁车站的男孩们,带着足球、滑板,穿过人群,留下的只是更为匆忙的我们站在原地。而大学的时候在205宿舍的楼道彻夜读《香草山》上一代人的爱情故事,总能让感情更加脆弱的年轻人怦然心动。去食堂吃饭,在篮球场唱歌,在油菜地里朗诵古代的情歌《上邪》它属于最简单的学生时代。

如果从1978年开始,近三十年的时间已经过去,这些“80后” “90后”们已经不再是操场上踢足球,口口声声表达叛逆观点的那些小孩了。京师大学堂已是烟云, 我们大多在高考之后成为青春时代的见证者、记录着,而非早先的那个在场者。在写完语文试卷的作文之后,我们已经离开那个轨道,成为一个漂泊者。在一个个的城市往来,读书,寻找工作的机会,或者为了难得的聚会,乘坐一整夜的火车奔赴我们最初的激情。

1901年的庚子年,京师大学堂之后,便是中国留学潮,那一代的少年,细细想来,依稀只有书上的句子了,梁启超或者胡适。徐志摩的诗歌还是春雨与光亮那样的细密,读来可以安慰自己。当我们在去往大学读书的火车上,那些中学时代最能给人激情的诗歌却仿佛是告别的句子:“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如果能读懂那个时代的课本或者书,少年时光算是没有荒废。一直在尝试着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去接受更多的知识,至少,这是我喜欢的。我这是不知道,到底我在这个世界上寻觅的事物,它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一程又一程,这么多年了,青山之后,绿水之上,树荫前面,就是熟悉得传说了。这样的传说,它是如此的接近心灵,彻底的完美,何故,却总带着悲伤与愤懑么?

将话题放大的话,可以看到现在我们同样在经历这种变化:beyond的音乐成为过去式,用3G手机发情书,在周末联机玩游戏,然后再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人才市场,在漫天的简历中添上自己的一份,等待成为幸运儿签上工作聘用合同。生活在变化,我们也在长大,生活得糟糕或者快乐,都在促使我们对当下的自己进行反思。

依稀记得高二读过的那些玛雅神话,他们认为孩子是拯救未来的一代。我们早已不是孩子,高考之后,我们从经历者成为青春故事的讲述者。童话、神话都成为过去时,我们尚未开始准备,就已经被推上了舞台。只是,我们没有那样洒脱,缺少足够的资本让自己从容不迫。在责任感与自我的选择之间,我们犹豫着不知道如何迈出下一步,内心祈祷能够拥有更多的好运,却总会忘记所谓的勇气我们原来从不曾缺少过。青春不会随着高考结束,你用2B铅笔涂写的答题卡得到的答案并不是关于青春的全部终结。

“人生可当首歌谣唱,总唱到醉人美丽的地方”。不是么?这句歌词也许最适合呈给我们的青春时代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没有终结,你不必猜,也不必担心害怕,你只会最终变得勇敢、强大,虽然你还是要经历一段难熬的时光,但是雨过天晴,我们已经长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