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系论文开题报告

2017-02-14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世界的音乐教育也在不断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使音乐文化和音乐艺术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系论文范文一:音乐学院校园建设中的文化艺术特色

城市是商贸、消费、教育、服务的集聚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有偿文化消费的需求分析,是城市合理构建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这就需要研讨该城市一种“在地性的”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方式———有关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探讨文化如何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滋养与发展,并纳入区域规划。大规模的城市体,也意味着是高等院校的集聚之选。高等院校的建筑群落,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同时也常常被作为文化性地标,她们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多层次建构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席位。浙江音乐学院作为典型的建设案例,无论从建筑设计,校园景观营造,还是校园公共艺术与公共导视系统设计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文化艺术特色。该项目的理念与设计实施,尤其是其力求作为浙江文化地标的诉求,其对城市环境的创造性手法,都值得我们展开分析。

1地景构建———山居

在谈到浙江音乐学院的建筑与规划之前,我们先把规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就是在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多以“三横三纵”“一圈一轴两线”等为概念模式的规划。在此我们将其命名为“蓝图式规划”,即考虑各区域安排中,人群进行各项活动时的效率因素。在各区域的人群活动功能定位基础上,配比空间、能源、交通……以上这些都重在考虑实用、高效、便捷。这类习以为常的规划与思考模式,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福特汽车工业流水线。即通过计算与分工,将各功能区域匹配在快速运转的工业流水线上,它集中体现了生产方面的集约、高效。从此,直线纵横的结构方式也就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范本。功能主义生产方式类型的城市建设,使得在一般的城市区域内,建筑成行排列,环境成为穿插其间的附属物。另一类,区别于“蓝图式规划”的,则是更加强调历史性积累的建设规划。此类规划的成型,从山、地、河流的地理条件约束开始,随着人群传统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与生活、风俗、历史等更多相关内容相联系的建设成果呈现。这类成果更为生活化,具有丰富的地域性和具备文化意蕴。我们在此称其为“有机生成式规划”。浙江音乐学院在规划与建筑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方面,对前两种分类作出了综合性的考量与应答,在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地景的概念。即参照上述“有机生成式规划”,在考虑功能安置的基础上,追求表现方式,力图产生有机的、劳作中的、一种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并充满生命力的地景。所谓地景,自然景观与建筑的融合可粗略的分为有机可生的地景概念和设计性的地景概念。有机的,又称作劳作中的,是一种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充满生命力的地景,对应前述“有机生成式规划”概念;而设计性的,是一种人为营造的,让“自然”努力适应建筑的地景,也出于前述“蓝图式规划”概念。虽然设计性的地景在初步成效上可能会更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无论从建筑还是环境的自身生长发展来看,有机的结合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自然融合形成的地景概念主要由两个因素组成,即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而两个因素融合构成的地景概念也因此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选址环境(包括对于环境的利用、保护、破坏情况),建筑本体(建筑形制与构成),以及两方面考量的综合处理,相互融合。因此对于音乐学院建筑的地景面貌分析就可以依据这样的逻辑来进行。建设中的浙江音乐学院,建筑群有机地融入群山环抱的地形环境中。

(1)其外———山水环绕,因形就势。音乐学院选址转塘镇象山,群山环抱,曲水蜿蜒,环境宜人。音乐学院落成的思路也紧扣“钱塘山水,富春山居”的地理意向,充分保留原有地貌形态,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保留更多原生态储量。从基地原有的自然肌理上,梳理出“经络”,依脉络布局来“生发”建筑,既不会破坏原本的自然环境,也让在自然中的音乐学院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无论对于学校还是音乐、艺术这样的概念来说都无疑是十分宝贵的。

(2)其本———庭院错落,面貌纷呈。由环绕的道路与水系,串起每一处聚落式庭院建筑。建筑依各教学院系的专业取向各呈面貌,大型教学建筑中,穿插廊道、亭榭,从而造就出层次丰富、多彩纷呈的艺术气息。建筑的材料与取色尽量贴近中性色彩或原色,减少了工业与人工的冰冷感,使得建筑面貌更加原生态,更好地与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3)其间———有机地景,相辅相生。造校园不止在造屋,更重在造境。将景观按公园、庭院理出层级关系,从草坪林带、果林到院落园景与花池矮垛;从开放包容的户外逐渐到隐秘独享的中院;从疏朗大气的共享性到宁静亲切的相属感,既可眺望期盼,也宜于凝神思索。这样的环境与造景,使得在环境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境体验,浙江音乐学院夜景,两个建筑单体与地景相辅相生。

2公共层级———音院

公共性建筑的另一大要点在于“公共性”。简单的三个字,却是指人与人交流活动的不简单。人的成分越复杂,交流越多样,越需要这个公共场所中可能涵盖更为丰富的公共层级。而公共层级越丰富,建筑所要承担的功能性职责就越复杂。在设计环节中理清这些层级,可让空间在公共性的建立上产生更多的积极作用。

2.1校园公共层级的分析

校园无论从物质还是从人的角度,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环节的公共性问题。如何来为复杂的校园中的公共关系进行层级划分呢?公共层级的划分依据是明显的人群关系,校园中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大学校园不仅包括教学活动,还有一大块是学生及部分教职工的食宿生活,因而在校园内部环境里还有后勤、医疗、管理、服务等人群,增加了人群关系的交集选项。但无论如何复杂、如何细分,它们都是在校园环境内部,即小环境内的面对面的一种日常生活层级的公共活动,即校园层级的公共性。对比日常的、内部的层级,则是对外的、校园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城市事件,即社会层级的公共性。这样的人群交流会更加多样,如学生家长的参与、学生校际间同学朋友的活动,校园招聘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或者公益活动,甚至是学校的教学成果(尤其是音乐学院独特的教学内容,诸如音乐会、各类戏剧类表演、艺术展示交流等)对社会的展演等。这种社会性层级的活动就不再是校园内部的了,而是面向城市,甚至面向全国的、跨国的、国际性的,处在无限放大的公共空间中,它们甚至是很抽象的互动交流,早已脱离了面对面而具有的影响。基于从校园层级与社会层级两个大样,开始一系列对于校园公共层级的梳理,接下来对于每一层级的公共性活动在音乐学院这个实践环境中的具体体现及应对措施,就可以有一个相对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2.2音乐学院校园公共层级问题的应对

依据上文分析的公共层级分类,首先来看日常层面。南区学生公寓周边对应学生服务的生活区广场街道设计,提供了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超市和活动空间。艺术工程学院与文化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相连设计,建筑各体量间的夹角空场也为非表演艺术的师生提供了休憩、活动的主题性场所。北区戏剧学院与舞蹈学院共享的活力中心,为表演类学生提供了晨练、小型表演活动的场所。中心广场和景观湖则为音乐学院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情景相融的极佳练习场地。然后,从社会层级来看,学院作为音乐教育场所的特例,舞台表演、露天表演以及媒体宣传等多方内容的要求被植入设计的诸多环节,使开放性和自由交流均得以展现。南北两个主入口,即北入口七玄汇音广场和南入口水乐礼泉广场,是带有音乐特点的大型公共空间,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的外形形象与入口形象。入口,是外来者第一眼的感受,也是离开者最后的印象。它意味着频繁往来者最熟悉之形,是精神家园所在。前来了解学院的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参加每年艺术招生考试的考生,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典礼,或许都会将这里作为合影留念的地方。南区的下沉式体育广场,一方面承担着在校生日常的田径、足球等体育运动,年度运动会等大型竞赛活动;另一方面,下沉式的看台,结合体育馆为背景的主台设计,使其成为能够接纳社会大型公共活动(如西湖音乐节等)的可能场所。北区山音剧场是音乐学院面向社会服务的音乐厅、剧场和影剧院所在的位置。这里必将成为未来社会活动及校园活动交集丰富的场所。中心欢跃音阶广场是音乐学院独有的公共广场空间。音乐与表演专业在民间有着在露天公共场所表演的传统,艺术成就了场所的文化性与公共性,欢跃音阶广场则为艺术形式的传统在场所上给予条件。整个园区规划中,各个分院在一楼独立设置文化展馆:音乐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艺术工程学院、文化管理学院与人文学院各具特色的展馆,展现了各自艺术学科领域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并从整体上相互联系,构建起浙江音乐学院这所“音乐的博物馆”。

3灵活开放———多义空间

如果从领域上来看,前述两个问题———建筑与景观和公共性层级划分———前者是纯建筑学的问题,后者则是任何学科都可参与、都不得不参与的共同性问题。如果前者还可以通过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设计进行基本的解决完成,后一个共通的问题却是设计需要克服局限来努力筹划的。如前所述,公共性层级的划分是依据人与人活动来进行的,是人的问题,而前期这个问题的最终成果,也是参与到其中去的人。设计作为一个直接与物质环境相联系的存在,前期只能对解决问题提出一个假设、条件、可能性,这却恰恰是现当代设计的一个不可放弃的任务。当设计从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它的身份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艺、工具,而是拥有了自身的思考和灵魂。现代设计的指向性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本身,而是提供一些可能性,即在功能性设计目的中添加可能性。这里提到的“功能”不是狭义功能主义概念中的那个同音词。在建筑设计,尤其是公共性建筑设计中,单个场地符合单个功能条件是低级的、机械的、落后的功能主义;而多义空间,才是现代设计理念中的核心概念。空间在新一代的设计师手中拥有了多元性、混合性、复杂性和更多的可能性的特点。建筑物是死的,但是其所承载的功能与职责这些牵扯到人的内容却是活的,僵硬地划定区域单一职能的设计思路在面临开放社会的开放性时显然落伍。因而在新空间定义下,对于空间的多重利用以及对场地的重新诠释也是音乐学院建筑与规划的闪光点。例如:中间区域林荫休闲花园中的音谷云廊,结合钟楼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遮风避雨的休闲空间。云廊南北兼顾的均好位置,也将成为未来公共信息发布的中心位置。它可以承担新生报到、学生会纳新、校园招聘会等活动并作为其内容信息平台。北区戏剧舞蹈楼之间的古台新韵,是将老戏台在此复建。既活态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学生与社会表演团队交流实践提供了平台。学生是最富有不确定性的人群,打破死板的框架,撕掉固定的封条,层出不穷的创意与对旧有事物的全新定义本就是艺术类学生的擅长,更是艺术教育所期待他们去做的事情。功能灵活多变的校园与建筑设计寻此线索,为学生们的创、思提供了铺垫。

4结语

当代的社会是一个分工日益细化的社会,却又是一个在人们潜意识里不断杂糅的社会。设计更是呈现出更多其历史上不曾出现的复杂面貌:多样性,深刻性,等。对于处在当今时代定义概念下的设计环境,公共建筑设计尤其是有着一定特殊地位和传统的校园,在其设计环节将要面临的不再是“符合一般规格的宿舍大小是多少我就来做多少”或者“每个校园的体育场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的我也来”这样按部就班的任务了,没有标准是现今设计的语境。如何针对与学校传统以及学校自身教学内容的特性与校园环境的个性化特征,将空间活用、功能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更丰富更具内涵与意韵的选择,成为校园设计区别以往的着力点。音乐学院在建筑设计一个院校的同时,注重对于散点式成长地域中一个文化单元建设的筹划,对于一个艺术院校独特的建筑设计形式的探索,以及文化点之间文化与地域之间互生的探寻。我们对于浙江音乐学院校园设计的文化艺术特色的分析研究,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果的展示,更是希望能够在艺术性校园建设、文化单元构建及文化区域的影响方面,提供一个更新、更有益的案例参考。

音乐系论文范文二:小学音乐学生评价的新区研究

一、评价要及时有效

一堂课中,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时段中的表现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放大学生的优点。要避免固定的时间、模式,抓住合适的机会,随机而行,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更好地体现评价的现实意义。一位教师在执教歌曲《母鸡叫咯咯》时,针对第三句歌词“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中生字较多,节奏紧密的难点,多次进行了范读,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有个调皮的学生开始模仿母鸡下蛋的动作,可爱而滑稽,周围的同学都不禁边念边笑。教师及时地发现了这些,她并没有严厉斥责,而是当众和蔼地表扬了这个学生,称赞他把歌词理解的很完整。男孩子顿觉脸红,认识到扰乱纪律的错误。老师接着夸奖他模仿母鸡下蛋的动作惟妙惟肖,并且和歌词非常吻合。在该生的带领下,全班的“母鸡”和着琴声,一边“下蛋”,一边熟练地演唱着这一乐句,解决歌词的难点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评价的语言要适度,态度要亲切

我们在日常的讲述中可以是满腹经纶,滔滔不绝,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却常常是词句陈旧,简单划一。记得在二年级的一堂音乐课上,我安排了综合性的表演课,学生们自由选择表演的方式,有的是独唱,有的是小组表演,还有的邀请老师一起表演。在每一个或每一组学生表演结束的时候,我都给予相应的评价,“演唱的很熟练”、“有进步了”、“表情很好”等等,几轮下来,不乏重复出现的字眼。低段的学生大多有较强的表现欲,在热烈、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我感受到了教学的“成功”。下课时,两个男孩的议论如一记警钟敲响了自己。讨论的主题大概是关于老师表扬的话语,他们对于老师在音乐课上反复出现的上述话语感到很纳闷,觉得在老师的眼里,所有的同学的表现都是一致的,有相同的优点,有一样的缺点。学生们纯真的话语让我真切的体会到评价的语言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或是换汤不换药的套话。针对这一现象,在其中的一个45人的教学班上,我组织了一次关于评价语言的简单调查活动,即让学生在教师例举的评价语言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并请他们写上最想听到老师评价自己的语句。尽管这只是一个简易的调查,但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平时比较胆小,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喜欢听到老师肯定和鼓励的话语;课堂中善于表现,有音乐爱好的学生希望听到老师的指点、建议;遇上答错、心存尴尬的学生期待老师耐心而委婉的引导,等等。因此,教师的语言应是丰富多变、绚丽多彩的,在考虑学生心理特点的同时,更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用心去感应学生,让他们聆听音乐般的,在教师的鼓励中,自信而快乐的走向成功。

三、评价要关注个体,顾及全体

十个手指长短不一,世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在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同样在智力发展,性格特征等方面也是参差不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有人说,好的教师应该是运用评价的专家。的确如此,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闪烁的小星》是新教材第一册中的一首歌曲,词曲简单易学,尤其是第一段,歌词形象贴切,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聆听过此曲,教师在有感情的范唱后,大部分学生就开始跃跃欲试,“我会”“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里热闹非凡。教师在反复巩固几次后,建议同桌合作,自由创编动作,并引导同伴之间的评价。大多数同学熟练地掌握了歌曲,表演的淋漓尽致,得到了同伴们的好评;其中也有个别学生,因为思维比较慢,演唱时疙疙瘩瘩,拘谨的不敢抬头,观众们纷纷举手说表情不好、唱的不流利等等。而教师似乎早已心中有数,建议同桌或前后桌互相帮忙,把各自的创编表演的更精彩。对于主动帮助别人的学生她更是加以表扬,一颗星星、一朵小花,尽管都是极小的礼物,却都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养成了互帮互助的好品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学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学生天生的素质很重要,有的学生唱歌很好,却不会跳舞;有的学生表演很棒,却不乐于创编;甚至有的学生不喜欢上用课,觉得学习音乐索然无味……因此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科学评价的关键。

四、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具有吸引力

教师要从各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心理、年龄特点出发,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音乐。如低段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好模仿、喜欢新鲜事物。教师富有新意的评价方法相磁石般地吸引着他们,“你追我赶”、“谁的果子多”等融合了小竞赛的评价方式,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但低段学生往往也缺乏学习热情的持久性,部分老师对症下药,如把表演节目、演唱歌曲、当一次小老师等等机会赋予奖励的意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评价的内容、版面设计上,力求图文并茂、新颖趣味,富有创新性和激励性。有的还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喜欢的颜色或图形给自己和他人的进步,添上标记,用特殊的方式评价自己或他人,很受学生的赞同和欢迎。

总之,总之,现代的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评价方法要多样化,核心是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音乐系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音乐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2.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范文

5.新闻采访论文开题报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