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澄甫式太极魂
杨澄甫式太极拳作为杨式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熟悉和信赖。学练者随处可见,然而有的人打“硬拳”,缺陷、凹凸、断势、僵硬笨拙;有的人打“滑拳”,少气、无力、无神。殊不知他们已经丢了太极魂,或者说原本就没有魂。正所谓,有魂则拳存,无魂则拳亡。下面是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论杨澄甫式太极魂。
论杨澄甫式太极魂一、杨澄甫式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
杨澄甫式太极拳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当年,杨式太极拳鼻祖杨露禅称霸武林,被称为“杨无敌”,“软十三,不敢贴”。他的拳法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共有十套(智捶、杨式大架、杨式老架、杨式小架、杨式长拳、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十三丹功、太极点穴法),是民间武术和皇家文化的有机组合,是对陈长兴陈式太极拳的扬弃。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杨健侯将其中的杨式老架修改为中架。冷兵器退出战场后,健身防身大众化的社会渴求对杨式中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历史的转折点,杨澄甫挑起了改革发展杨式中架的重任,删减了原来弹跳、发力、猛硬等高难度动作,将其修改为集技击、养身、表演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男女老少病弱皆宜的杨式大架(定型架)——杨澄甫式太极拳(89式)。
杨澄甫式太极拳架定型后,杨公澄甫大开拳门,广收弟子,由北向南传拳于全国各地。为使定型架发扬光大,更著书立说,用文字和图型传播拳艺,为人类开展武术和健身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太极拳由战场转至赛场、由技击转兼养生、由院庭转向社会、由中国传向世界的划时代性产物,是太极拳史上发展创新的光辉典范。
论杨澄甫式太极魂
杨澄甫式太极拳在数代人的传承和研习过程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85式、103式、115式、91式等等。其中91式是杨澄甫的次子杨振基在编写《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时,在其父《太极拳体用全书》原所列89式中,分加一式(野马分鬃左式)、分立一式(十字手)。上述各式定架基本相似,只不过在练法上有所不同,不是进化,也不是变异,更不存在超越。
时至今日,以杨澄甫式太极拳命名的研究社、授拳中心、培训馆等各种组织遍及亚、欧、美、澳等四大洲。
论杨澄甫式太极魂二、杨澄甫式太极魂
魂是附着于人体作为主宰的灵性、生命的来源、表现出来的活力等等。魂在使用上也很广泛:如中国魂、军魂、团队魂等等。
杨澄甫式太极拳产生以后,什么是杨澄甫式太极魂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一大关键,同时也是拳友们时常谈论的热门话题:有的说是“掤”,有的说是“松”,凡此种种莫衷一是。我则认为杨澄甫式太极拳之魂应该是“圆”和“圆转运动”。因为只有它,才能对杨澄甫式太极拳起主宰作用,只有它才是杨澄甫式太极拳的生命来源,只有它方可表现杨澄甫式太极拳的活力。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试将千斤重的石球置于一平面上,用很小的力即可使其动起来。从状态上看,石球围绕自己的中轴做匀速自转和公转运动;从方向上看,外力向东,石球自转的方向则朝西。可谓“四两拨千斤,动中有静,动静合一,你来我往”;又如不倒翁,只要我们轻轻一按,它就立即随着按手的方向“走化”,按手慢慢回收,它就紧贴按手还原,“不顶不丢”,“舍已从人”,永远不倒;再如水上漂葫芦,如果我们不经意地对葫芦轻轻点按时,葫芦就会很敏捷地滑到一边,即使合按其中心点,力的方向只能是垂直,一旦打曲,合不住其中心点,葫芦便会猛地反弹起来,而且按力越大反弹力就越大。这不又一次反映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太极拳“神明”境界吗?
通过对上述三种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非常有规律地作太极运动的简单介绍,不难发现,是“圆和圆转”运动在主宰它们。如若不然,我们作一反面论证:破坏石球表面,使其有缺陷、有凸凹;保留不倒翁“下盘重上盘轻”的状态,将其下盘变成非圆体;把水漂葫芦压扁。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对它们施加外力,其结果是,原来的运动轨迹全部顿然消失。
再谈“掤”、“松”。“掤”固然重要,居“八门”之首,然而“掤”的标准是手臂前撑圆、命门后移位。如果掤手扁塌,必招发打,后腰凹陷,掤势无力。这难道不是一个“圆”在“作祟”吗?“松”在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中占第三位,他说:要松到位,松到底,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然而再重要也只是手段而已,不是目的。推手达到神明的高级阶段,人体們然形成一个球体,酷似漂水葫芦,“其身体可以任人拳击,惟人所击之处即系发劲之点,跌人于寻丈之外,实属易事”,这才是目的。由此显见,只有太极圆才有太极拳,只有杨澄甫式太极圆才有杨澄甫式太极拳。经统计杨澄甫式太极拳以腰带手脚圆转的势就有二百二十二个。
论杨澄甫式太极魂三、用意招魂盘拳架
用意是行拳盘架的人揣摸打哪一招哪一4式,怎样打的感觉、思维和支配等心理活动的总和。用意的涵义是指意念和意志。意念是思考想做什么的心理活动。意志是在目的明确后由大脑向中枢神经发出信号怎么做、立即去做的指令性心理活动。所以用意是打拳的内心起因,打拳是用意的外形反映,行拳有魂,拳架就有神,似行云流水,似海上的龙卷风。为使打拳有魂,太极拳论中有好多关于用意的话题“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力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刻刻留意在心中”等等。足见用意在学拳行拳中的重要作用。
杨澄甫式太极拳是圆和圆转的运动。拳论指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圆转自如”,这就要求盘架者顶平、肩平、腰平、胯平、脚平,每个平都是一个平圆,从顶圆到胯圆须有一个“意念圆心”,而且有一根“准绳”垂直相穿,每个平圆就象地球仪纬线,准绳好比地球仪的中轴。人体中真有一根垂直的准绳(中轴)吗?肯定没有,那都是想象出来的,但这不是妄想,是科学论证中的“假想”,是太极拳论中的“用意”。
为在盘架中“圆转自如”,杨澄甫在拳论中指出,“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虚灵顶劲者,天门(百会穴)上顶,与天宝相合;松腰塌胯、气沉丹田者,地户(会阴穴)下沉与地宝相接,贯通气道形成中轴;含胸拔背、松腰者,胸椎前移,命门后撑,校正“中轴”弯曲部位,使之平准垂直;其它者,圆转匀速自如,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以达三才九宝合一,全身气血如注,时时贯通,刻刻不滞。另外,盘架者还要做到“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如此,不论男女老幼均可气血通筋,内功加身成为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