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中负心汉的形象及原因探讨
摘 要:在“三言”中,描写了很多男性人物,涉及各个阶层、各种类型。其中,有一类人物值得关注――负心汉。他们抛弃了爱人,但最终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惩罚。虽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为负心,但究其原因,却又不尽相同。
关键词:“三言”;负心汉;莫稽;李甲;周廷章
自先秦时期,负心汉这一人物形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如《诗经》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中的“士”,唐代传奇《莺莺传》中的张生等等。然而,“真正形成‘负心汉’主题模式的是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中负心汉故事的演绎和描写”。由明代文人冯梦龙所编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三言”中刻画了许多负心汉的形象,本文将选出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负心汉对其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他们各自负心的原因。
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
故事讲述的是金玉奴出身乞丐团头之家,她的丈夫莫稽早年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穷书生。他入赘金家,在金玉奴的帮助下连科及第,得授司户之职。而当莫稽贵显后,不但不念妻德,反嫌她出身微贱,影响自己的名声前途,所以在赴任途中狠心地将玉奴推落江心,企图将其淹死后自己另攀高枝,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负心薄幸者。
探究莫稽负心的原因,我认为是他自身遭遇、身份地位的变化。一开始莫稽身处贫贱困厄的境地,他“一表人才,读书饱学。只为父母双亡,家穷未娶”,受到玉奴的关心和帮助,可一旦当莫稽发迹变泰,通过“学而优则仕”,成为富贵之人时,其身份和地位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就开始考虑攀附权贵以求官运亨通,于是逐渐将昔日的恩情抛之脑后,甚至恩将仇报,将玉奴推入水中。“早知有今日富贵,怕没王侯贵戚招赘成婚?却拜个团头做岳丈,可不是终身之玷!养出儿女来还是团头的外孙,被人传作话柄。”这是小说中对莫稽的心理描写,它暴露了莫稽灵魂深处卑鄙丑恶、薄情寡义的一面,也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婚姻注重门第观念、等级观念而轻视情感的本质。
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
小说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京城名妓杜十娘一日在接客时,偶遇布政之子李甲,两人情投意合,十娘欲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李甲。当时杜十娘身陷青楼,不得脱身,但后来因杜十娘机智,并在李甲和柳遇春的奔波努力下,终得摆脱青楼而从良。他们在去往南方的途中,遇到了一个盐商孙富,孙富因贪图十娘美色就挑拨李甲与十娘的感情。李甲生性软弱,哪里禁得住他人的挑唆,于是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最后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
故事中的李甲就是典型的负心汉形象,从小说中李甲为杜十娘赎身四处奔波的情节和一些细节描写来看,不可否认,李甲对杜十娘是真心实意的。李甲若非真心,久经风尘的杜十娘不会判断不出,而决定托付终身。既然李甲和十娘情深,那为何还会酿成悲剧?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富的挑唆。一定程度上讲,李甲可能也准备和杜十娘一起面对摆在他们面前的种种阻碍。但在孙富的挑唆、撺掇下,他抛弃了杜十娘,成了一个十足的负心汉形象。
三、《王娇鸾百年长恨》――周廷章
小说写的是一位河南南阳卫千户女儿王娇鸾美貌多才,诗文极好。有一亲戚书生周廷章,因应试而寄居在王家,二人彼此倾心。周廷章到王府求婚遭拒后,就与王娇鸾在曹姨监盟下立下婚约,私结良缘。不久周家召周廷章回家,其父做主为他议婚,当他得知魏女绝美富有之后,就忘却前约。魏女过门后他就不再记起王娇鸾了。却说王娇鸾与周廷章一别后,相思成疾。遂写书信派人送去周家,周廷章见信后翻脸无情,将定情之物和同婚文书一并退还。而后王娇鸾得知实况,悲愤不已,写了三十二首绝命诗和《长恨歌》一篇,备述她与周廷章的相爱和被遗弃的经过,一齐寄给了那负心人的顶头上司, 自己随即悬梁自尽。周廷章的上司见了王娇鸾的诗文,同情其遭遇,痛恨周廷章的负心,将他乱棍打死。
小说中的周廷章也是一个丧尽天良的负心汉,他的负心在于他自身心性的不坚与内心深处的贪欲、色欲等劣根性。他和王娇鸾的爱情并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而是注重色和才,“好个俊俏郎君!若嫁得此人,也不枉聪明一世。”他有美貌,有才气。但是他又很虚伪,当初他与王娇莺一见钟情时,诗书酬答,定下盟约,立下咒语,可是到了后来却变成了王娇鸾说的那样,“书生轻薄,都是调戏之言。”可以看出,他们的感情基础很脆弱。
总结上述三人负心的原因,分别是身份地位的变化、他人的挑唆、自身心性不坚与色贪欲,除此之外,社会因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结合背景,莫稽、李甲、周廷章他们三人都是读书人,学习孔孟之道,言行一定要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然而,人本身的自然欲求与当时盛行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相冲突,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行不一的士人,导致他们在爱情和婚姻上对女子的负心。同时,封建社会中所盛行的男尊女卑和门第等级的观念,成为了处于士人阶层的男子在负心之时理所当然的借口。
参考文献:
[1](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2(01)
[2]王建平.“三言”中的忘恩负义者形象及其受惩模式[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06).
[3]沈敦忠.“负心汉”文学主题流变的文化成因[J].社会科学辑刊.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