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手抄报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意义。它继承了自1840年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又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提高到完全自觉的理性阶段。而五四精神也传承至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五四手抄报,希望大家喜欢。
五四手抄报1:铭记五四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送走过多少岁月;时代画卷波澜壮阔,记载了无数英杰。今天,就让我们望岁月峰头,伴历史烟云,循火红足迹,踏坎坷征程,一起回味曾走过的风风雨雨。
回首过去,按卷沉思,难忘那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所谱写的壮丽之歌,绘就的青春之图。
1919年的5月4日,为了驱散笼罩神州大地的阴云,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那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的爱国运动。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五四”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这样说过:“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但“此一回的演行,乃永久存在”。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忆往昔,正是这一群青年屹立街头,在中华民族饱受屈辱时毅然挺身,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之中。
看今朝,更有一群青年长弓倚天,对着时代立马昆仑,是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拼搏和汗水演绎春华的硕果。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在这里我们拥有最美丽的青春。青春是美好的,青春亦是短暂的。只有把握我们现在最美好的中学时代,我们的青春才不会有遗憾!我们现在正是花一般的年纪,我们现在正是花一般的时期,我们应当把握现在,努力学习,用知识去开拓一片更高远的蓝天,描绘一幅更宏伟的祖国蓝图,引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有多少昨日已过去,明日遥不可及,唯有抓住今天才能从容的回望过去,自信的望未来。我们不是英雄,但我们要做青春枝头最娇艳的花蕊!我们要做大浪潮头最骁勇的弄潮儿!我们要做一只海燕,在暴风雨中搏击苍穹!薪火相传、亘古而今,将“五四”铸成一枚赤诚的徽章,让我们骄傲的戴在胸前。
即使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憔悴,我也不会后悔!
铭记五四,把握今日,只有这样,我们的青春才会无悔!
五四手抄报图一
五四手抄报图二
五四手抄报图三
五四手抄报2:我生命中的五四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一年,我十七岁(按照中国旧历虚岁的算法),是一个已经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了;在知识上,也开始有了一些积累。我在七岁左右的时候进私塾读书。那时还是晚清,家乡附近没有现在所说的学校,大城市有了,但我们乡下还没有,所以只能入这种旧式学堂。这是一家客家人创办的私塾,老师也是从邻县请来的一位讲客家话的生员。因为据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祖宗是讲客家话的,我父亲大概是为了让我不忘祖先的缘故,就让我读讲客家话的书。我先学了《三字经》、《论语》,后来好像又学了《幼学琼林》之类专讲骈偶对句的开蒙书,我都是一本一本地跟着学下去的。但老师教书的时候,只教诵读,不讲意思,不注意儿童心理,所以我那时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学习态度是被动的。有时老师还打人,连像我这样很老实的学生也被恫吓过,结果弄得我对读书的事,心里很怕。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年,我们那个镇子破天荒地开办了第一所完全小学,当时叫两级小学,实行初小与高小双部学制。它看上去挺新,实际上还是半新半旧的。学校里并没有新式的教学设备,师资也还是原来的生员班底,不过是受过短期的师范培训,比如读了几个月、半年的师范专科,就又取得了新的教书资格。在功课上,开设了国文、算术、格致、体操、图画等。在作文训练上,起初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如《读书论》;稍后做史论文章,较为复杂一点了,像谈汉高祖治世的《刘(邦)项(羽)优劣论》等;策论没做过。到了高小时,老师又增加了经史典籍方面的功课,如读《左传》、《纲鉴发凡》等,让学生懂得了一些知古鉴今的道理。除此而外,虽然不是开课,但在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当中,还兴起一股风气,就是作旧诗,我也被卷了进去,并且很感兴趣。我后来一辈子写诗兼搞诗学算是在这时启蒙了。当时读的书有《唐诗三百首》和《随园诗话》等。这些书,在今天看,也是好书。这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教育。那时我也读了一些文言小说,像有一部叫《余之妻》,当时很有名,作者叫徐枕亚,是礼拜六派的作家。至于白话小说,那时还见不到。总之,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陈旧的、半新半旧的教育制度下度过的。
五四运动,像一声惊雷,把我们从沉梦中唤醒。她使我们这些本来不大懂得国家民族大事的少年和青年学生,组织起来,上街游行、讲演,去各商店查禁日货,到神庙前的戏台上表演宣传爱国精神的活报剧……这些活动的想法和内容都是很单纯的,但这一来,却使我对国家社会有了一种实体的感受。过去,我在学校里做《爱国论》,都是空的;到了这时,有了自己的实践,就把原来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实在的信念。这种初步的社会实践,还成为我后来进一步为国家社会做工作的萌芽、基础。
五四运动对我更大的启导作用是在学艺方面。像大家都知道的,在五四的前两年,即1917年,新文学运动已经在知识界开始了,但五四运动的巨大力量却把它在全社会范围内带动起来,并把它的革命影响扩大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气氛下,它这只文学之舟,成了一艘驶向纵深的历史海洋的母舰,承载了许多新学术的运送使命。它们后来又同它脱离开来,成了其他的现代新学科。在这些现代学科群中,就包括了我后来所终生从事的民俗学(包括民间文艺学)。
我接触新文学运动是在1921年前后,即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
一两年。当时国内各地的报刊大都改成了白话文,所刊载的作品也大都是白话创作。使用文言的、或半文半白文体的报刊,虽然尚未绝迹,但到底不是主流了。这些刊物影响了我,使我抛弃了读古文、作旧诗的习惯,开始改而从事新文艺的创作。我开始学作白话的新诗、小品文和散文,不久,还与别的两位同学联合,出了一本新诗集,叫《三朵花》(自印,1923年左右)。现在另外两人都不在世了,其中的一位在大革命时期成了烈士,另一位在抗战中病逝。五四后的三四年,我还和同窗好友办过一个刊物,起名《狂飙》。那时我热血沸腾地创作新诗和写散文,在后来出版的《荔枝小品》(1927,北新书局)和《海滨的二月》(1929,北新书局)中,都收入了我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