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的最大的一次台风

2017-05-13

台风泰培是有纪录以来规模最大的热带气旋,直径高达2220公里,将1951年8月台风玛芝创下的1130公里纪录提高了近一倍。泰培的最大覆盖面积达到美国本土的近一半。下面小编为大家分析它的形成初期到巅峰的过程。

世界上下的最大的一次台风

地球纪录上最强的热带气旋台风泰培(Typhoon Tip) .1979年10月12日,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泰培中心风速每小时306公里,最低气压870毫巴,环流宽2174公里,足以遮蔽半个美国.

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是有纪录以来全世界综合情况最强烈的热带气旋,源于10月4日澎贝岛附近季风槽产生的扰动天气,是1979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19场风暴和第12场台风。泰培的发展和移动起初受到西北方向一场热带风暴的不利影响,但该风暴之后向北移动,泰培于是得以增强。掠过关岛后,气旋得以爆发性增强,于10月12日达到风速每小时305公里的最高强度[注 1],海平面气压低至870毫巴(百帕,25.69英寸汞柱),刷新世界纪录。台风在此强度下的风场直径高达2220公里,又创下覆盖范围最大的热带气旋纪录。泰培接下来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之后因受低压槽逼近的影响转向东北,并在这一过程中缓慢减弱。10月19日,气旋登陆日本南部,不久后便转变成温带气旋。

美国空军气象局派出60架次侦察机飞入泰培内部执行观测任务,这场台风因此成为近距离观测次数最多的热带气旋之一[1]。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日本神奈川县开展的训练营因泰培间接引发火灾,致使13人遇难,68人受灾。该国其他地区还因这场台风引发大范围洪灾,导致42人丧生,海上还有许多船只沉没,至少44人死亡或失踪。

形成初期

Roger早于10月2日上午在关岛之西南约300公里处形成,同日下午它在关岛以西约420公里处增强为一热带低气压。其后Roger于10月4日增强为热带风暴,同日下午达到颠峰,其中心最高风力达每小时85公里。同日泰培在卓克岛之东南约300公里处(北纬6.3度,东经154.1度)形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它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随后它在卓克岛之东南约190公里处增强为热带低气压。当时它受发展得相当成熟的Roger影响,缓慢向东南移动。

受到Roger影响,季风槽延伸到东经160度附近,当时是有广泛而强大的跨赤道西南气流存在,显示季风槽当时异常活跃。然而Roger较为强大而抢夺了西南季侯风所带来的大部份水汽和辐合流场,因此泰培初期发展受到抑制。

台风泰培开始增强之直趋关岛

热带风暴罗杰(Roger)于1979年10月6日移至中纬度地区,对泰培影响相对减少,因此泰培逐渐增强,它于10月6日增强为一热带风暴。而Roger于10月7日移至日本附近,显著减弱及进入西风带并转化为温带气旋。

随着Roger减弱,东经135度至东经140度,由赤道至Roger中心成为一广阔的低压槽状态,并呈一大型鞍型场状态,地面槽以东为强烈的副热带高压脊,西面为大陆性反气旋,因此西南季风会集中而强烈的汇聚于该槽间;而当泰培移入该槽间,可得到强烈的大尺度辐合,以及高温高湿的水汽支援。泰培在地面槽以东的强烈副热带高压脊影响下,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动,朝向关岛。它缓慢增强,并于10月8日下午增强为一强烈热带风暴。其后它直趋关岛,对关岛构成严重威胁(关岛是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总部所在),因此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作出60次的飞机观测。泰培在10月9日下午10时,于关岛以南约46公里处掠过,当地吹暴风,录得风力平均为每小时90公里,阵风则达每小时118公里。

爆发增强

泰培掠过关岛以南海域后,于10月9日下午进一步增强为台风。随后泰培移至上面提及的由西南季风及高层反气旋所组成的强烈辐合和高空辐散之区域当中,得以迅速增强。当时它的增强速度比起预期还要快,10月9日至10月11日期间,泰培的中心气压下降了98百帕斯卡。10月11日,泰培进一步增强,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估为超级台风,中心风力被评估为每小时240公里。10月11日泰培转向西北移动。

达到颠峰

台风泰培的增强未终止,它于10月12日达到颠峰。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10月12日下午11时的一次飞机观测中,录得泰培海平面最低气压为870百帕斯卡,比正常之海平面气压值低了百分之14,这创下了气象史上所录得的最低海平面气压纪录。同时亦录得泰培中心附近的700百帕斯卡高度场只有1944米,比正常值低了百分之38。该层的中心温度为摄氏30度,比四周高出1至2倍之多,这显示了其强烈的暖心结构,以及其二类条件性不稳定(CISK)机制已经到达一个相当活跃的状态。而当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泰培的中心风力评估为每小时305公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