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变形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课文《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关键词句,理解小说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2、联系实际,理解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原因,感受小说所反映的冷酷的社会现实。
说明:《变形记》是本单元中阅读难度最大的一篇。它所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这一主题对于上海的高一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和艰深。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的学生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这就成为学生理解小说主旨的情感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从而体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本单元是小说单元,而《变形记》所运用的手法又极其荒诞离奇,所以,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关注小说创作中最传神的细节描写和人物描写,透过荒诞离奇的外表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降低阅读本篇的难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2、难点:思考格里高尔的家人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反应的内涵。
说明:小说阅读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捕捉细节和体会人物心理来完成的,这对于跨越《变形记》阅读的难度有很大帮助,也是小说教学应该落实的主要方法。理解小说所反映的冷酷的社会本质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学生也是有相类似的情感体验的。小说中家人的反应是超乎常理的,但正是这种反常强化了作品的主旨,理解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要求学生关注格里高尔家人的反应有助于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和主旨。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悉情节:
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指出不明白之处,并概括故事情节。
1、课前阅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在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
2、概括故事情节,准备课堂交流。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小说的内容比较艰深,所以,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疑问。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各自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施不同层面的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口头交流预习作业 1、要求学生口头交流小说的情节。
2、要求学生交流在预习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简单归类。
3、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尝试自行解决疑问。 1、口头交流《变形记》(节选)的故事情节:一天早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格里高尔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家人和公司里的同事见到格里高尔的变化都惊恐万分
2、口头交流在预习时产生的问题。 1、要求学生课堂交流故事情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简单归类,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设置不同层面的要求。
3、教师对学生提出自行解决疑问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再读课文了解背景 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第3段中,格里高尔心里所想的“晦气事”是指哪些事情?
2、请根据课文内容,给格里高尔设计一下一天的行程安排,准备小组交流。 1、阅读课文,理解文中所指的“晦气事”的内涵,并作课堂交流。(“晦气事”主要是指推销员的工作辛苦,饮食低劣,缺乏真实的友情,家庭还债的心理压力巨大,老板的苛刻冷酷使格里高尔受尽了气,格里高尔始终生活在重压之下。)
2、给格里高尔设计一天的行程安排,并作小组交流。 1、“晦气事”揭示了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是了解课文背景和主旨的基础。
2、给格里高尔设计一天的行程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格里高尔所处的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读课文圈划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旨 阅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思考:
1、格里高尔在变成一只甲虫之后,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变形前后,格里高尔的形象是否有变化?
2、当发现格里高尔没有上班之后,他的父亲、母亲、妹妹和公司里的秘书主任有怎样的反应?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后,他们又有怎样的反应?(要求:注意小说中对众人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1、阅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思考问题,课堂交流。(格里高尔的心情主要经历了从疑惑到忧郁,到苦恼烦闷,到痛苦焦虑,到激动失控,到镇静,到绝望不安的变化过程。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虫”,却始终关心着自己的家人。)
2、阅读课文,圈划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并作课堂交流。 1、体会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后的心情变化,以及形象的始终如一,有助于感受格里高尔所处的社会的冷酷无情,从而理解格里高尔变形的深层原因。
2、小说的社会背景比较复杂,要求学生关注众人的反应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格里高尔所处的冷酷社会的无情。
四读课文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三次提到格里高尔亲人的“哭”,分别有怎样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