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之后日本衰落的原因
日本经济其实一直很好,特别是在80年代,但是到了90年代就开始衰落了。那么,日本经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1990年之后日本衰落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1990年之后日本衰落的原因
做企业的游戏规则变了,擅长管理、精于工艺的日本人不能适应战略时代的新规则。美国一位战略专家在评价日本企业时曾说,日本企业除了索尼等少数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战略观念。
日本在九十年代的全球产业链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随着八十年代的高速成长,日本企业的经营成本急剧上升,要保持产品的价格优势,惟有把成熟的、附加值急剧下降的产业转移到低成本区去。事实上,曾经是日本最有竞争力的家电制造业,现在基本上都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日本消费者在本国买的索尼、东芝、三菱牌彩电、冰箱,都是外国制造返销日本的。传统、成熟的产业转出去了,但又没有实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升级,没有解决下一步做什么的问题。于是日本经济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直接的结果是,日本的失业率持续高企,社会民生问题成了经济复苏的障碍。在国民对未来没有良好预期的前提下,内需是启动不了的。这就是日本政府在持续十年的衰退中,尽管采取“零利率”、政府公共投资达万亿美元等“积极财政政策”,仍然不能激活经济的战略原因。日本政府在战略上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或者说正在做的,根本就是无用功,在战略上不是正解。
日本技术实力确实很强大,但是不管在哪个领域都很难做到顶尖,几乎都处于第二集团之中。与掌握大部分利润的第一集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还在被越拉越大。日本的产品虽说是自己定位在高端,实际上却处在中端位置,高不成低不就,绝大部分利润被顶端的第一集团带走了。而落后的第三集团渐渐崛起,挤压日本本来就不多的利润空间,比如最典型的比如韩国的三星,台湾的台积电,大陆的华为等等一众企业的崛起让日本各大企业举步维艰,利润下滑肯定在所难免。
日本无法完成向更高端产业的转型,经济就很难有所起色,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欧洲的工业底蕴和美国的技术实力是日本根本无法达到的,所以日本的经济能保持自然的增长就不错了,像60,70年代跨越式的成长是不可能再出现的。
日本企业衰落的原因
1 创新理念跟不上潮流
日本“持续改善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一书中提出Kaizen方法(持续性创新方法)。Kaizen方法涉及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个工作流程的持续不断的改进。“持续改善”战略是日本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日本企业竞争成功的关键。
日本的这种持续性创新能力与“第2.5次产业”(知识集约型的制造业)的需求非常匹配,所以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丰田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能成为品质的代名词,从而成为汽车领域的翘楚,索尼公司生产的随身听walkman能卖出2亿5000万台。
这种持续性创新方法对于超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如汽车、家电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却收效甚微。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将不再是市场的主流。因为长生命周期的产业已经高度成熟,竞争格局也相对稳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利润上都很难有高速的增长。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来说,需要的创新方法是与持续性创新相对应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破坏性创新。在当今知识经济下,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需要的是上述的破坏性创新能力,而日本持续性创新能力的强大是以牺牲破坏性创新能力为代价的。
20世纪80年代,凭借持续性创新,日本企业如索尼公司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市场、利润,尽管预见到了未来的数字化趋势,但以索尼为代表的公司受现有市场的拖累,没有及时进行破坏性创新,从而错过了信息产业革命,导致目前的“一步错、步步错”,所以日本企业会面临着目前的境况。
有人提议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技术。但从技术专利的数量来看,日本的技术仍处于世界前列。从更深层次分析,日本欠缺的是将技术和生产力结合起来的经营战略。
2 日本式经营的拖累
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核心是终身雇佣制、工资与晋升的年功序列制和各企业组织的劳动工会。在这三大核心中,终身雇佣制是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来分析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下的员工几乎不会被解雇,为了应对新的局面,减少新员工的雇佣成为必然选择,企业转而雇佣“非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不仅薪水差距巨大,而且身份不平等,他们被排除在公司的制度之外,这使得非正式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更糟糕的是,绝大多数的非正式员工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没有机会加入到正式员工的行列,因为他们失去了正式员工那样积累技能的机会。对于在终身雇佣制下生活的他们来说,前途显得一片黯淡。
接下来分析年功序列制。过去,在年功序列制下,人们热衷于奉献是因为他们坚信企业在三四十年之后还存在,以前的“储蓄”等自己退休后能够被“提取”。这其实是企业同年轻劳动者之间达成的默认契约,即向他们保证,年老之后他们可以得到优厚的保障。如今,企业能否活过今年都成为了疑问。与此同时,年功序列制下的工薪阶层真的热爱公司吗?第一,他们过得并不开心,因为辞去现有的不喜欢的工作的成本过高,在经济停滞的情况下,不但可能找不到新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会有太多的保障。第二,在公司,他们要对领导唯命是从,很少据理力争,所以在开会时,随大流采取逃避策略是工薪阶层的生存之道。在他们的工作生涯中,不会在工作中偷懒或背叛公司,但要他们站出来批评上司或反对公司的某项决策也是难上加难。敢于质疑在如今的时代又显得极其重要。第三,工薪阶层的竞争不是围绕工资展开,而是围绕主流职位。这种竞争不能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对生产毫无贡献。
最后,我们来分析工会制度。日本对解雇正式员工设定的规制非常严格,2003年修改的“劳动基准法”规定:“如果没有客观合理或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理由,不得解雇员工,否则将视为滥用权力,解雇无效。”这里的员工特指加入了公会的正式员工,面对严格的规定,工会为了维护正式员工的既得利益,就不断的增加招聘非正式员工的比例,这就降低了正式员工被裁的机率,为正式员工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护墙”。这导致社会上出现大批的非正式员工,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日本式经营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它曾经有利于日本企业的发展,如今,曾孕育和促进了日本式经营的环境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还原封不动的坚持日本式经营,只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