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课是当代教学工作里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我国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如何?该如何看待呢?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工作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即普通大学生体育课堂教学、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及大学生运动员训练与竞赛。当前,我国普通大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不高,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及观赏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偏低;虽然绝大部分学校上报的在校大学生体测数据比较可观,但却难掩普通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年下滑的严峻现实[1];亦有研究表明,虽然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诸多问题[3],亦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鉴于此,本文拟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工作即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训练与竞赛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研究,并进而提出应对及干预的相应策略。
一、我国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方法
1.访谈法。本文采用半结构型访谈并设计了两个版本的访谈提纲:(1)教师版,主要访谈专家、学者及教师;(2)学生版,主要访谈在校大学生,包括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
2.问卷调查法。本文设计了两个版本的调查问卷:(1)教师版,主要调查专家、学者及教师;(2)学生版,主要调查在校大学生,包括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问卷发放情况见表1)。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和EXCEL2000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
二、我国公共体育教学的常见误区
1.重外在形式忽兴趣培养,致使大学生体育兴趣水平偏低且体育意识不强。据调查,有不少大学生缺席体育课,对于缺席的最主要原因,教师和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尽一致:教师认为是有事或无故旷课,而学生认为是没有兴趣或无故旷课――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无故旷课也是由没有兴趣所导致;对于为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会采取适当措施或经常采取措施,但学生的认识恰恰相反;近70%的学生从来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8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关注或很少关注体育方面的信息;对于体育精神,85%的学生认为一般或较不重要,88%的学生表示自己一般或较少从体育运动及其蕴含的体育精神中得到些启发或感悟。
当前,我国普通大学生体育课出勤率不高,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性欠缺,体育信息关注度偏低,对体育运动蕴含的内在意义也认识不足。总之,一句话,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水平之低令人意外,也让人遗憾。更为重要的一点,全面审视三十余年来的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关于体育兴趣的研究少之又少,且大多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何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呢!
大学校园里“豆芽菜”、“虚胖子”比比皆是,大学生体质测试不合格者人数逐年上升;在普通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低出现“不怕教不好,只怕教出事”的现象不胜枚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体育及体育课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运动天性,在特定环境下,也都能表现出一定的运动能力,他们平常很少进行体育运动、不关注体育赛事、也没有表现出浓厚体育兴趣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运动的天性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而如何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并培养体育意识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肩负的责任。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必须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是学校体育改革必须选取的价值方向与实践取向[5]。
2.重技能教学忽体能训练,致使大学生体能及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滑。1952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012年,袁贵仁同志谈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性时强调:体质不强,何谈栋梁[6]。目前,在校普通大学生体能较差以及由此引起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且随着年级的递增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有研究表明,从1979年和1985年两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调查结果来看,青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不太满意,部分体质指标呈停滞或下降趋势[7];尹小俭等根据1985―2008年间6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资料,全面分析我国大学生20多年来体质变化趋势,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肺活量、50米跑及耐力跑均随着年代推移呈下降趋势[8];另一项研究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了连续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大学生体质状况总体上呈下滑趋势[1]。
体质健康监测与评价所选取的指标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类[9-10]。系统的体育锻炼对于改善形态、增强机能和提高素质均有积极的正向效应,而一谈起体能,则首先意味着运动素质水平的提高,其次是身体机能水平的增强,再次,长期、系统的体能锻炼也必然会改善形态,使人外在表现为一种身体上的美感。可见,体能水平与体质健康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体能水平较高,体质健康也多会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反之亦然――试问,一个50米跑成绩不及格、1000米跑不能坚持下来的青年大学生其体质健康水平又能如何呢!从这个角度而言,充分认识到体能之于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学生的体能重要或很重要,但只有少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每次课均专门安排体能教学内容,并认为每次课运动量达到了应有的标准或要求;对于“近年来大学生体质状况总体上呈下滑趋势”,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持“比较赞同或赞同”观点。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安排,学生的体能水平及体质健康水平应有所提高。但现实却恰恰相反。这一矛盾说明什么呢?只能是认识上出现了误区。本文并没有否认技能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而是认为不能过分“重技能轻体能”,应辩证看待技能和体能的相互关系;本文之所以提出重技能轻体能这样一种认识误区,其唯一目的就是着重强调,在学生体能及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如再不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再不加强学生体能锻炼,我们必将培养出一代“体质不强,枉称栋梁”的新世纪大学生。 3.重课内教学忽课外辅导,致使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及其辅导呈无序状态。课内指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指课外体育活动。对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要想在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基本技术、形成基本技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只有加强课外体育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外体育运动,学生的体质才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但现实却令人遗憾。对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及公共体育教学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而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绝大部分学校及相关部门不重视、不关注,无专门管理文件或奖惩条例,也很少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
据调查,当前学校及有关部门对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不重视或很不重视;对于课外体育活动辅导,所调查学校及相关部门均没有专门管理文件或相关规定,也没有专门安排大量教师进行辅导;87%教师和84%学生认为即使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辅导,绝大部分教师也很少去或从来不去,最主要原因是学校不重视或没有报酬或奖励;对于课外体育活动辅导,35%的教师认为重要,89%的学生认为重要或很重要;当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师不配合或不响应及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制定相关文件或条例。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即使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辅导绝大部分教师也很少去或从来不去”的最主要原因与“当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辅导’”的主要原因,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无人选择“没有必要”和“比较累”选项。这充分说明学校没有专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辅导、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辅导的态度也不甚积极的背后蕴含着深层次原因。鉴于此,为最大限度促使我国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及其辅导的开展,学校及相关部门必须尽快适应形势,迅速制定切合实际的专门管理文件或奖惩条例以调动、激励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重运动成绩忽素质教育,致使大学生运动员虽运动水平突出但综合素质欠缺。作为我国普通高校一个充满影响力的群体,大学生运动员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体育技能,还应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思想素质,他们不仅要遵循体育竞赛规则,更要遵守大学校园纪律,他们不仅要参加相对专业的比赛,还要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起着传、帮、带的作用。但当前大学生运动员素质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还无法肩负起这些责任和重担。
据调查,接近或超过90%的教师和普通大学生认为文化成绩、遵守纪律、不文明语言及行为、迟到早退请假旷课等是大学生运动员素质水平的主要内容,但对(体育)文化素养、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在学校起到正面影响等认识不足;与教师和普通大学生相反,95%的大学生运动员认为运动成绩是素质水平的最主要内容;对于迟到早退请假旷课,绝大部分教师(93%)、普通大学生(95%)及大学生运动员(76%)观点相似,这说明即使大学生运动员也认识到上述行为是不妥当的。
据调查,教师和普通大学生认为当前在校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大多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对于“如果大学生运动员有时或经常违犯校园纪律但又没有受到处罚”,教师和普通大学生的观点与大学生运动员截然不同;绝大部分大学生运动员认为自己“经常或有时”迟到早退、请假旷课、挂过科(原始成绩)、很少或偶尔不遵守校园纪律,且从来没有或很少因为上述因素受过处罚,因为教练等会给他们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绝大部分大学生运动员认为这正常或很正常。
总之,对于在校大学生运动员尤其是那些比较优秀者而言,训练就是一切,成绩就是一切,虽然有些运动员迟到、早退、请假、旷课、考试不及格、不遵守校园纪律,甚至打架斗殴的事时有发生,但只要运动成绩好,一切都可免于处罚。当前,学校、教师(练)、家长及学生个人对大学生运动员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生运动员素质教育严重缺失,从而造成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运动员成绩突出、素质欠缺的严峻局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必须“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在当前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与教育中,素质教育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必然造成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与教育观念落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只有既重视运动成绩,又注重素质的培养,大学生运动员才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5.重荣誉奖励忽责任义务,致使大学生运动员责任心不强且无义务意识。责任,一般指分内应做的事,也可称为职责或岗位职责;义务比责任更宽泛,一般与权利相对应,主要指对外应做的事,以及在政治、伦理及道义上应尽的责任。责任与义务一起规定、约束着一个人不仅要考虑自己,更要考虑他人,不仅要照顾家庭,更要关注社会;一个人只有将荣誉奖励和责任义务有机融合在一起,他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人。据调查,虽然教练或主管领导很少强调,但绝大部分大学生运动员清楚或很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认为自己最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是训练、比赛以及获得好成绩;绝大部分大学生运动员认为“提高运动成绩、努力训练及全力比赛”和“文化课学习、正常上课、遵守纪律”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显然对于“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在学校起到正面影响,帮助、感染其他学生,加强文化素养,活跃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对学校体育文化和体育氛围有良性影响”认识不足;绝大部分大学生运动员认为自己较少或很少对学校和普通大学生校友施加了良性影响,这与普通大学生的认识完全一致。
大学生运动员既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也不同于专业运动员,在普通高校里,他们这一特殊群体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当前,我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日益增多,大学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客观地说,就其影响而言可谓小之又小――比赛波澜不惊,观众稀可罗雀;几乎无人关注高水平运动队,更不用说受益良多。这一切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肯定与大学生运动员只关注自身(训练竞赛及获得荣誉奖励)而最大程度地忽略应尽责任义务是密不可分的――试问大学生运动员这一群体不支持、不帮助普通大学生,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氛围不施以良性影响,普通大学生又有何责任义务对大学生运动员青睐有加呢!
三、应对及干预策略
当前,我国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管理部门业已认识到公共体育工作的被动与无力,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总体来看,虽然发现了问题,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洞悉误区的存在,但远未建立起公共体育的治理体系,更谈不上有效的治理能力;另外,在公共体育工作中,评估评优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兴趣水平,在实践工作中也未切实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爱好倾向,更没有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兴趣水平。
1.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提高公共体育治理能力。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不再只是治理的主体,而且也是被治理的对象”,“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其有效性常难保证;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视,其有效性大大增加”。对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工作,应如何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呢?首先,管理部门应深刻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彻底改变那种由上而下、由强制到执行、由检查到贯彻、由督促到完成的单向、强制、刚性的工作思路;其次,管理部门应树立有效、科学治理的工作理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误区,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具体而言,必须针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研制误区化解的途径和手段,寻求问题解决的措施和方法;最后,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应加强学习,拓展视野,了解国内外教学环境差异,清晰误区,转变陈旧观念,提高自身认识,为新一轮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2.贯彻“两手抓”的指导思想建立并完善奖惩结合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用“两手抓”来表达做工作要全面、协调的思想。怎样看待并实践中贯彻“两手抓”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呢?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到两手抓的丰富内涵。两手抓看起来简单,但却体现出丰富的哲学内涵。从实践的角度而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指看问题、做工作要避免简单化、片面化、孤立化。其次,必须建立并完善奖惩结合机制。奖励与惩罚必须双管齐下,只有如此,工作才能收到成效。在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工作中,奖励居多而鲜见惩罚,例如,对于普通大学生体育教学工作,无论教学效果如何,教师均有每年评优评先之举措而无如减薪降岗之忧虑。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必须既注重奖励,又重视惩罚,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3.评估评优须优先考虑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兴趣水平。2012年,教育部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奖惩机制,要把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怎样在实践中贯彻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票否决”的奖惩机制呢?简而言之,评估或评优评先等须优先考虑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等指标。据初步访谈与调查,对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学校评估、教师评优评先等均采用一些显性指标,如课堂教学组织好、学生面貌风度好、学生技术掌握好等,而对于一些隐性指标如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质健康水平、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性、体育信息关注度等较为忽略。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相对于显性指标,隐性指标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4.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爱好倾向。要准确把握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爱好倾向,就必须立足于实践,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当代大学生喜欢冒险、刺激,崇尚独立、自由,爱好户外、时尚,但同时又不具坚韧、毅力,缺乏团结、协作,表现自私、封闭等。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些特点和倾向,要鼓励他们走向户外、走向运动场,要支持他们加强团结与协作、锻炼坚韧与毅力,要协助他们提高体能、强健体魄。更为重要的一点,在课程设置上除开展好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外,要大力引进、开发一些新项目,要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选项课程,如户外运动、时尚运动、趣味田径等。袁贵仁指出,“为上好体育课,必须大力开发体育教学资源,即凡是学生喜欢的锻炼项目,凡是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内容都可以进课堂、进操场”。
5.切实提高青年大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兴趣水平。如前所述,虽然绝大部分一线教师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体能及体质健康水平应有所提高,但现实却与此相反;研究表明,对于长沙市普通高校武术选修课,一、二年级学生课前兴趣均高于课后兴趣。关于“课前兴趣均高于课后兴趣”的结论因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所限尚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但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兴趣水平不容乐观。为此,一线教师应在转变观念基础上,着力研究普通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努力开发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总之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不论运用哪些手段、方法,只要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体育兴趣水平有所增强,上体育课、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激情观赏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所提升,那么该种教学模式就是好的模式,该种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