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借我一生读书札记

2017-02-26

《借我一生》是作者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那大家的笔记写了什么?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余秋雨借我一生读书札记,希望你有所收获。

余秋雨借我一生读书札记篇一

书是好书,一贯的我喜爱的文风,厚重而不罗嗦,深刻而不矫情,颇显长者风范。可惜以我的学识,只有学习和理解的份,却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和自己的观点。站在他所提的高度,确实能比较准确的解释现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一些现象……

我摘录了书中讲的关于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的特点:

1.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能够不断的延续至今,不是常例,而是奇迹,极其罕见,极其艰难。

2.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传导技术上的原因在于早早的建立了一个既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

3.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传导状态上的原因在于早早地建立了一个对社会,对历史的开放式对话系统。

4.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生息空间上的原因在于一直没有失去过一个辽阔而稳固的承载地域。

5.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精神空间上的原因在于一直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灼伤。

6.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外部关系上的原因在于一直因地理阻隔和农耕心态而并不过度热衷于对其他文明的军事远征。

7.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内部关系上的原因在于一直没有让社会长期陷于整体性无序状态。

8.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固守精神主轴方面的原因是借助于科举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一种广泛的生命化遗传。

9.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在汲取外部资源方面的原因是采取了一种粗糙而又松软的弹性态势使各文种文明成分大致相安无事。

中西文明对比:

1. 中国当前社会转型中文化的地位,要开创新文化

2. 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人格和行为方式 矫情

3. 中国文化缺少创新意识的自满

4. 中国近代以来的激进主义选择

5. 中国文化在近代城市生态上的缺漏。

6. 经济奋斗中缺少人文目标的盲目性

7. 中国文化历来重老式荣誉,轻视法律意识的传统

8. 中国文化越演越烈的民族主义偏执

之后中华文明的方向,作者有自己的观点:

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并行不悖,共臻极致

个人自由和相互尊重并行不悖,形成公德

除了书本身之外,我还有一个其他的想法。对于科技学者来说,出成果应该是在青壮年时期,老年时期除了教授弟子,就应该是享受尊荣。而对于文化学者来说,我一直认为是“老而弥坚”的,虽然精力和创造力不比年轻时,但学识的积累应该是会越来越醇厚,固然也要传道授业及享受尊荣,但是还是有很大机会发挥学术方面的第二春的。而以老余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现在就急着写出自转体散文,详述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我感觉有点为时尚早。为何他选择在这个时候?莫非他认为自己的学术创作已经达到了顶峰,之后无论是精力还是智力都难以为继了?还是他已决定收山?

余秋雨借我一生读书札记篇二

昨日在静安寺季风书店买了几本书。这本〈借我一生〉是其中之一。

余秋雨的书,我并不是特有兴趣的那种。书架上陈列了一排他的创造。但是我惟独拿起这本书,在手中翻了起来。

扉页上写着简单的几个字

“谨以这部记忆文学

献给

我的父辈

我的同代”

简单的几个字--这是一本关于回忆,亲人,成长和生活的书。

只看了第一章的第一部之第一节。我便毫不犹豫的决定买下这本书。

今天读到这样一个细节,说的是县教育局一个老师下到农村给余秋雨的老师讲语法课。余秋雨和母亲一起,去听了那节课。

那位老师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分析了一个句子。

我首次接触这么复杂的句子,印象极深。后来又一再给我的同学复述,因此就牢牢记住了。这个句子的结构大致是这样的:

周老师看了王老师一眼,回过身来对李老师说:”昨天下午刘老师和赵老师都在问我:‘前两天孙老师带病为朱老师补课的事,是不是应该让胡校长知道?’”

后来,余秋雨的妈妈对他说:“如果读书读成这个样子,那我宁愿不让你读。”

再到后来,每当上课有老师重复和稍罗嗦的时候,底下总有男孩子开始小声的嘀咕:“周老师看了王老师一眼……”

余秋雨说,在他以后的文化活动中,什么奇特的事情都发生过,惟独“周老师”怎么也不会看“王老师一眼”。

……这其中的奥妙,我无法言语。惟有用心去阅读了

余秋雨借我一生读书札记篇三

"借住了一生,还是借住"

其实人来到人世间,说得悲观一点,只是跑个过场;但是我总是相信,人生正等待我们去奋斗与创造,虽然结果也许一样,但我们却可以活出自己独特的精彩!只求借我--一生!

余秋雨经历了快乐的童年,乡村的山头给他一生都足够用的精神和力量;大学又让他梦寐以求,但他却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他不随波逐流,他苦苦思索,那时的他唯一的出路就是下乡,劳动是他寻找未来的方法,比任何书都让他感悟;但他又始终逃不掉时代的命运,家里的落寞,父亲的被打压,重重地负担压在他心头;他选择了上山,躲避外面的世界,书本让他忘记了烦闷,在书本里畅游,从清晨到黄昏,从黑格尔到尼采;但一场大地震震醒了中华民族,四人帮被打败;余秋雨知道是时候下山了;他开始研究戏剧,并逐渐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一番研究;接着,他走出书屋,走向平常百姓家,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又随着凤凰到了世界各地,实地了解各个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相似与不同,找到了我们的文明;最终,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熟悉的老家……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却勇往直前,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悔,精彩……

借我一生读书札记相关文章:

1.明月几时有的读书笔记

2.《新教育》读书札记

3.宽恕的力量读书笔记

4.新教育师生共写随笔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