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论文范文,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2017-03-03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本科目录第三次调整之后的新增专业,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相呼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生物工程论文篇一

论生物工程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

生物工程论文摘要

容摘要:本文从产业发展角度和人才招聘层面分析我国生物工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从人才的年龄、学历、地域分布、知识构成等方面阐述现状,提出了应大力培养更多掌握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生物工程人才、熟悉知识产权法的生物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并设计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具体措施,以期解决目前生物工程领域的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和存在的问题。

生物工程论文内容

关键词:生物工程 制药 人力资源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和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的领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为此,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倾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使本国的生物技术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生物工程及其逐渐加速的产业化进程视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今后的十年是世界生物技术产业获得起飞机会的10年,也是生物技术企业大面积创业的十年。中国能否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今后十年是个关键。

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五个因素,即技术、资本、人才、管理和政策,缺一不可。目前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双向人才。

生物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我国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和开发人员已经有5万人左右,分别从事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其中,约5000人在500家企业中从事开发和产业化研究,成为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纵观全球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形势和我国生物工程研究开发的艰巨任务,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谨就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解决方法。

指标分析

从产业发展看人力资源需求

国际产业发展状况 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发展很快,如美国目前每年投入到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经费不少于100亿美元。生物制药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30%,超过全部药品平均增长速度近1倍,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随着生物经济的到来,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必将飞速发展。2001年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284家,其中上市公司有622家,销售总额约为348亿美元,其中基因药物的销售额为25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70%。从整个产业的分布情况看,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的85%,欧美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7%。若干年来,全球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投入和销售额一直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从业人数也稳步增加。

中国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目前拥有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20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基因工程药物开发中心3个),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总量已达1万多人,许多大学设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

医药生物技术是中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十几年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很快。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医药已达150多个,其中1/5为创新药物,已有基因工程干扰素等20多种生物技术药物投入生产。生物技术的产值从1986年的2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近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8.9%,14年增长了近100倍。

全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技术开发人员超过5千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200多家。一些生物技术的新建公司正在崛起,每年增加近100家新公司。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人才引进、进出口等方面对生物技术企业给予全面支持,目前已经培育了一大批新企业,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起着龙头的带动作用。

我国目前在企业中从事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企业研究开发的人员约5000人,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国想抓住这次生物技术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真正地创建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企业乃至优势产业,并能在国际上占有至少四分之一的生物经济总量的地位,就必须在今后十年内创建至少5000家生物制药相关企业,从业人员应该达到5万人以上。预计,今后几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将持续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这在客观上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国内、外差距 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目前已经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主要是仿制的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技术已经相当落后。新一代基因工程药物,如人源化单抗、融合蛋白等还处在研究开发中,但至今还没有重量级产品上市。

从已经上市的基因工程产品的数量上来看,我国相当于美国的约1/4不到,而且还多为仿制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差的老产品,几乎没有真正自己创新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切肤之痛。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美国目前产业化从业人员达15万人,但是我国目前还不足2万,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缩短这个差距,我们必须紧跟国际研究开发的趋势,建立开发新一代基因工程产品的队伍和技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人员,它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从招聘情况看,本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从2003年1月-2004年3月连续15个月招聘岗位数的统计,以月招聘数量计,总体上呈逐月上升趋势。招聘岗位数量从2003年1月的5101个到2004年2月的10144个,15个月内增幅达1倍以上。在过去三年里,生物制药行业的招聘数量始终位于所有行业的第四到第六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物工程行业极好的成长性和对人才需求的急迫性。

在这种旺盛需求情况下,生物工程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01至2003年间,对15家招聘人数20人以上的基因工程企业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高级技术职位长期虚位待补,几乎无法招聘到学历、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达到要求的人员。有的职位竟然空缺2年以上,最终企业只好放弃原定目标,改为高职低聘,自己培养。尤其缺乏的是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重组蛋白大规模纯化工艺研究、新型基因工程药物上游开发研究、具有生命科学背景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货可居。

目前人力资源的现状

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 如图1、图2、图3所示,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工作经历和地域分布情况是人力资源分析的基本参数。通过以下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基因工程制药行业从业人员年龄偏低,20-30岁工作经历很短的人员占据了大多数。这与该行业需要较长时间的工作积累的特点是不相符的。这与我国生物工程产业起步较晚、目前的企业规模都还比较小有关。

从学历分布看,本科比例较高,硕士占相当数量,大专及以下比例超过半数,博士及以上只占4%左右。这与该行业对研究开发人员的学历和科学素养要求比较高,对生产及辅助人员的数量大、学历要求比较低有关系。

人力资源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中心城市,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等直辖市,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甚低。这与该行业对资金、信息、科研、原材料供应要求较高有密切关系,与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留学回国人员及其贡献

通过对国内25家基因工程研发企业的调查,发现国内从事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多有留学背景。特别是,基因工程制药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都有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其中20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有在国外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我国基因工程企业早期发展时,主要是通过引进菌株和生产工艺。随着行业的逐步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他们往往是某企业的创始者或是主要的技术提供者,成为国内生物工程产业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这些留学归国人员在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学归国人员对国内生物工程产业的主要贡献可归纳成以下几点: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海外的高等研究机构(包括大学)或企业中工作的经历,使他们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当然载体。他们与海外技术界、产业界的广泛联系,使国外先进技术或产品可以及时输入到国内,缩短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他们掌握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弥补了国内高层技术人才的短缺。

极度缺乏知识产权人才

生物工程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它需要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发达国家,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多数具有非常好的自然科学背景,既有自然科学的博士学位,又具有律师资格。但是在国内,从事律师工作的人,多数缺乏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一状况使我国生物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对国内60个律师行的调查表明,272名工作人员中,有生物工程相关学科背景的博士只有3人,硕士学位的也只有19人。大部分人员没有生物学背景。这与国外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掌握产业化关键技术的人才严重缺乏

我国的生物工程行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与我国整个生物医药界的现状有关。目前30多万海外留学人才中,约有1/3分布在生物技术领域。而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开发人员对于科研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差,不会用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研究开发的成果,而对于如何将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让技术插上资本的“翅膀”的意识还属于刚刚起步,发展空间也很大;此外,由于我国药品、生物产品的开发的步骤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出入,不懂国际规则就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种种原因造成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和研究环境都并不是处在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高度,这也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相关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创建生物技术企业需要双向兼通的生物技术创业型人才。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技术门槛、人才门槛高,投资周期长。生物科学技术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性学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只能算是刚刚入门,只有在研究生毕业5年甚至10年之后,才具有产品和技术的开发能力。因此通常情况下,在这个领域能够扮演创业者角色、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平均都在35岁至45岁之间,显然这将增加创业的周期和难度。

在人才紧缺的生物医药行业内,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工程、化学制药和中药研发是人才尤为稀少的工作岗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上海需要的生物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3-5年科研开发工作经历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基础专业背景有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及工艺、中药制药及工艺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需要多年的努力方可完成。

我国的大学教育仍主要为应试教育。由于受学科和学制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在目前体制下培养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更偏重于基础理论,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均存在着明显缺陷,培养出的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何况在多数情况下,其中相当一些人又选择了出国深造和发展,这对于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缺少技术梯队的窘境更是“雪上加霜”。

企业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培养

目前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尚未完成原始积累,在全社会现有人力资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各企业都还没有能力自己有计划地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上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重使用、轻培养,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花大力气。

综上所述,我国生物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工程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显然,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上“双管齐下”。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吸引海外生物技术学人才,尤其是在产业界具有工作经历的人才回国创业,成为产业的领导者、研发的主力军,这是各个新经济区域和各级科技、经济部门领导者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通过新的办学机制建立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大批一流产业技术和管理兼通的人才,已是我国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面临的紧迫任务。应该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相应的机制,以便大面积、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兼具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目前归国留学人员在该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层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培养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以适应生物技术急剧发展的需要。

生物工程论文文献

1.罗瑾琏等,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素质分析,《上海综合经济》,1995.12

2.罗瑾琏等,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成效,《上海综合经济》,1995.7

3.刘波、孙林岩、戴昭,企业家人力资源分析及其开发与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生物工程论文篇二

中医生物工程的研究

生物工程论文摘要

【摘要】从中医(TCM)生物工程的角度探索(TCM)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对TCM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工程论文内容

【关键词】中医;生物学;生物技术;研究

随着TCM的不断创新,用现代中医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完善TCM的基础理论是必经之路。

1生命之书

1960年首次被破译遗传密码,分子生物学家对复杂的细胞分子进行了分类。人类基因从远古到现代以密码的形式表达出来,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常有一种误解基因代表每个特性,这种误解并没有因基因测序而被消除,并被加强了这是因为单基因病被讨论[1],事实上许多遗传性疾病是由多个基因以某种未知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基因组的解译,象征着思想变革的始点走向未来。

2生物学革命

细胞生物学革命并不是基因组的解译,而是基因行为方式和序列间相互作用的发现,但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得到体现, 即阅读细胞故事要归功于生物学-DNA芯片[2]。它能同时观测许多基因行为的是基因组测序。即一个细胞随时有数千个基因开启,它不仅开启一个或两个基因来完成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再将它们关闭,但其理论的构建并不是轻易获得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8],简洁一流的理论很少见,蛋白质A开启了蛋白质B,然后激活蛋白质C,如果大家能理解将对研究很有帮助。生物学家并引入了物理学概念,寻找简洁一流理论,但是并不表明研究的系统是简洁的。物理学家设计的理论用于解释大量分子行为,如氧的弥散在介质的作用下,个体特性会淹没在团体行为的模式下。基因和蛋白质更具挑战性,因为它们不移动,不随机相互作用,但能选择性的参与某一功能性活动。化学提供了另一组工具,一些非生命系统中的化学过程与生物化学过程一样复杂混乱,但并不妨碍被计算机模型所获取,其结论是使复杂的模型简单化,原因是一些成分可以被忽略。

3计算机模拟艺术

它不仅分析数据也是一种重要工具。物理学家把其艺术带入到了精密状态,天体物理学家能模拟整个星系世界,生物学家就能模拟细胞的微观世界。计算机模拟复杂的真实细胞,预测基因活性与细胞功能变化的基因组,并建立了数据库。研究细胞中多种过程的比较模型,许多蛋白质能同时催化大范围化学反应,不同反应的相对重要性会因基因被激活而产生某种蛋白而再次关闭,来模拟整个细胞行为。工程学认为一个细胞事件不会简单的导致某一事件发生,有时一个过程会影响某个过程发生,用工程学术语描述就是反馈。即角加速时人体向一侧倾倒,此时膜半规管内淋巴液向相反方向流动刺壶腹嵴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平衡中枢维持人体平衡,这就是人体位置与平衡中枢间的反馈,这种自我调节在工程学中十分常见。即可用“控制论”和“系统论”来描述它,生物学家已应用在细胞中。描述生物学功能包含扩大、改编、加强、绝缘、纠错和一致性检测等概念。描述新的生物学语言将来源于综合科学,即计算机科学或生物工程学等学科[3、4]。

4网络生物学

世界范围互联网中的信息总是最新的,那里有通信、高速公路、铁路、航运等,为网路提供能量、电流、水、物质、友谊等,细胞网络它们是如此相似。细胞中每一类分子都视为网络的组成部分,任何两个分子之间均有联系,共同参与生物化学反应,结论就是细胞网络与许多社会网络一样,有着相同的连通结构。这样的共性对于定义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很有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网络都相同[5、6],有时几个连接破坏而迅速瓦解,有时即便有许多连接被破坏,任何两个节点间仍可保持通畅,细胞网络也是如此。理解了生物学网络的特点,为组建细胞自身系统对其研究奠定了基础。

5生物学模块

基因通常结队工作当细胞分解糖产生能量,激活一组基因来产生各自所需要的酶[7]。理论生物学家提示如果能够找出这类“联合作业”,并将其视为独立分子来理解细胞的复杂活动。即一部分制造蛋白质,一部分复制细胞分裂的DNA,其他部分对特殊的酶做出响应等等。但这些分子不是基因简单的组合,它们包括了蛋白质,RNA小信号分子和富含能量的分子,即酶等共同执行其功能, 蛋白质组学显示了它的特殊贡献。即细胞分裂模块包裹在膜内,如线粒体是能量的“工厂”。就像组建大楼一样,模块之间通过一类或几类介质分子相互联系,各部门备有“办公室备忘录”这就解决了每个突发件事的需要。可想象设计一种更精密的特定模块,其小部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模块延伸到整个细胞。模块的功能来自其他模块一部分输入,并产生输出影响其他模块。

其集体行为的概念类似于生物物理学概念,能表现模块的特性。即模块大部分功能特征,来自于潜在成分的特征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集合的特征。这对于生物学家来说是陌生的,但将来会习惯这样的描述。

6TCM生物学

TCM生物学家用生物学微观实验手段,即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网络工程、生物学工程、生物物理学等[8-11],模拟与解释TCM的基本理论。需要生物工程、网络工程与程序工程等共同参与形成综合性科学。TCM把“天体”对生物体的影响都考虑进去了,在疾病诊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考虑了季节变化。即冬天益气活血,温肾助阳;春天滋阴润肺,滋肾柔肝;夏天养心安神,清热解毒;秋天健脾温肾,滋阴补血。TCM早已认识到天体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并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至于经络到底是什么还没有谁在人体内剖析出来,但临床工作中银针证实了它的存在,并以唯物主义的客观事实传承下来,如何完善它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7TCM诊疗技术

TCM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疗技术是根本,特别是中草药、民间医学很多精髓尚未开发。如西医治疗感冒居高不下的体温(40℃)什么手段都用上了,TCM一付汤药就能控制体温即治愈。肿瘤压迫所致的面神经麻痹,TCM不用开刀减压针灸就能矫正,这说出来好象不可思议但TCM做到了,TCM就是这么神气有待进一步挖掘。TCM不仅应懂得自身的基础理论,并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出来,让世人相信TCM接受TCM,让TCM走向世界。

生物工程论文文献

[1]Clower CV, Chatterjee D, Wang Z, et al. The alternative splicing repressors hnRNP A1/A2 and PTB influence pyruvate kinase isoform expression and cell metabolism[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107(5):1894-1899

[2]Ohler U, Wassarman DA. Promoting developmental transcription[J]. Development. 2010,137 (1):15-26

[3]Liu L, Wu Y, Lonardi S, Jiang T. Efficient genome-wide TagSNP selection across populations via the linkage disequilibrium criterion[J]. J Comput Biol, 2010, 17(1):21-37

[4]Shimansky YP. Biologically plausible learning in neural networks: a lesson from bacterial chemotaxis[J]. Biol Cybern. 2009,101(5-6):379-385

[5]Tombran-Tink J. PEDF in angiogenic eye diseases[J]. Curr Mol Med. 2010,10 (3):267-278

[6]Hosking B, Makinen T. Lymphatic vasculature: a molecular perspective[J]. Bioessays. 2007,29 (12):1192-1202

[7]Samaga R, Von Kamp A, Klamt S. Computing combinatoria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failure modes in signaling networks[J]. J Comput Biol, 2010, 17(1):39-53

[8]Milo R, Jorgensen P, Moran U, et al. BioNumbers——the database of key numbers in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Nucleic Acids Res. 2010, 38(Database issue):D750-753

[9]Brinda KV, Vishveshwara S, Vishveshwara S. Random network behaviour of protein structures[J]. Mol Biosyst. 2010, 6(2):391-398

[10]Fregnac Y, Baudot P, Chavane F, et al. Multiscale functional imaging: reconstructing network dynamics from the synaptic echoes recorded in a single visual cortex neuron[J]. Bull Acad Natl Med. 2009, 193 (4):851-62

有关生物工程论文推荐:

1.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2.生物制药专业论文范文

3.浅谈高中生物论文范文

4.毕业实习报告范文生物专业

5.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6.生物技术实习报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