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教育论文

2017-05-27

深化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必须把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活动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中国梦,运用好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成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梦教育论文篇一

《中国梦教育现实基础》

摘要: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态度是高等学校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的现实基础。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通过广泛开展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建立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基础,提高了大学生认识中国梦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主观愿望。深化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必须把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活动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中国梦,运用好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成果。

关键词:高等学校 中国梦教育 现实基础

当前,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中国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在实现中国梦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总体要求,成效显著。作为中国梦教育活动的对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态度成为了高等学校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态度的基本状况,有助于明确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的现实需要,切实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中国梦教育活动的实践要求,持续不断地把中国梦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调查要点

以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思考、大学生对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思考、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态度及需要为调查内容,以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67份,有效率91.8%。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中国梦何时明确提出的,26.4%的大学生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19.1%的大学生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提出的”,回答正确的大学生占总数的45.5%。35.5%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19.1%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关于大学生学习认识中国梦的渠道或来源,69.8%的大学生选择了“电视广播”,64%的大学生选择了“互联网”,49.3%的大学生选择了“学校课堂”,46.6%的大学生选择了“报刊书籍”,44.4%的大学生选择了“手机网络”,43.6%的大学生选择了“校园文化活动”,2.5%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如党校培训、学术讲座等。关于中国梦的基本内容,30.5%的大学生选择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0%的大学生选择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8.4%的大学生选择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2%的大学生选择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1%的大学生选择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中国梦的意义,35.7%的大学生选择了“强调了国家梦与个人梦的统一”,27%的大学生选择了“明确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24%的大学生选择了“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12.3%的大学生选择了“更好地激发人们追求并实现个人梦想”,1.1%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大学生对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相互关系的认识,41.1%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国梦是个人梦想汇集而形成的”,33%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国梦的实现有助于个人梦想的实现”,16.6%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国梦对个人梦想有指导作用”,即认为中国梦与个人梦想有关系的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90.7%。4.6%的大学生选择了“即使中国梦实现了,但自身不努力,个人梦想也难以实现”,3.8%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国梦太宏观,不会直接作用于个人梦想”,即认为中国梦与个人梦想没有关系的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4%。0.8%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关于大学生的个人梦想,32.2%的大学生选择了“有明确的梦想,但努力程度不够”,28.9%的大学生选择了“有明确的梦想,正在努力中”,20.4%的大学生选择了“我的梦想还不够明确,对此我有些担忧,我想我对未来感到迷茫”,18%的大学生选择了“我的梦想还不够明确,但正在努力追寻中”,0.5%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关于个人梦想中最重要的因素,34.9%的大学生选择了“个人兴趣”,19.6%的大学生选择了“社会地位”,19.6%的大学生选择了“金钱”,18.8%的大学生选择“对社会的贡献”,3.8%的大学生选择了“名气”,3.3%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比如幸福的家庭,自由的生活等。

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态度及需要

关于大学生对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态度,48.2%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必要开展”,45.2%的大学生选择了“可以接受”,5.2%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开展”,1.4%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确定”。关于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期待及需要,71.4%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树立个人梦想”。12.5%的大学生选择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国情”,8.2%的大学生选择了“掌握与中国梦有关的理论知识”,7.6%的大学生选择了“获得人生的启迪”,0.3%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关于中国梦教育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82.6%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利于共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促进社会文明的提升”,70.3%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69.8%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0.5%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

数据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态度的基本情况,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大学生对中国梦概念和内涵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认识

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广泛开展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梦的渠道非常丰富,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所开展的中国梦教育活动因其特有的理论性、系统性,更能抓住大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更能够提高中国梦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等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全方位地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调查发现,约有一半的大学生从学校开展的活动中了解了中国梦,表明高等学校已经发挥出了中国梦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大学生对中国梦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倾向于从一些具体的描述中去理解中国梦。调查发现,3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就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具体的描述,对于中国梦所包含的更加宏观的含义,认识上还存在不足。二是没有很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认识。中国梦的总体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具体发展目标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是一致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两个百年”的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建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查发现,不到40%的大学生把中国梦与“两个百年”的内容联系起来,说明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总体布局和阶段性目标认识上还存在不足。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大学生能够从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想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中国梦。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并不是孤立的,并不完全是从个人取向的角度认识中国梦。调查发现,90.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是国家梦与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倾向于把中国梦作为国家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统一体来进行认识,认为中国梦既有作为宏观的内容,即国家梦、民族梦的方面,同时也包含个人梦想的内容。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有助于个人梦想的实现,个人梦想的确立应以国家梦、民族梦为依据。同时,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不能脱离个体的奋斗,个体的奋斗就是对个人梦想的追求。在这个辩证关系中,大学生更倾向于联系个人梦想的实现来认识中国梦,这就要求针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不能脱离个体的梦想来抽象地谈论中国梦,而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认识中国梦。

大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中国梦。不仅能够主动地思考“中国梦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同时也在积极地思考“我能够给中国梦做些什么”“如何践行中国梦”。如何践行中国梦,这不仅是中国梦本身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回应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的迫切要求。从宏观上讲,践行中国梦就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微观上来看,每个个体的一言一行,只要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带来正能量,都是践行中国梦的具体体现。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把对中国梦的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强烈意愿,这是对中国梦价值的积极探寻。有的大学生提出,希望中国梦教育给予大学生实践方面的指导,有的大学生认为,践行中国梦应该立足于对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的认识和把握之上,希望中国梦教育能够进一步更好地结合实际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实现持有积极的期待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影响力充满着积极的期待。一是期待中国梦的提出能够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期待中国梦的实现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大学生富于爱国情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渴望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实现个人梦想,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做有益于社会的人,而中国梦正好在个人奋斗和社会贡献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个人梦想既有社会取向的一面,同时也有个人取向的一面,但是由于青年大学生未进入社会,对自身的社会价值、社会作用、社会责任感的理解还不充分、不到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指导,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大学生普遍对中国梦教育活动持支持的态度。调查发现,93.4%的大学生对高等学校开展中国梦教育表示赞同。高等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中国梦教育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化生活,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查发现,高等学校中国梦教育活动已初见成效,有三个方面的体现。一是提升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论认识,拓展了大学生认识中国梦的视野,使大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视域中来认识中国梦,并能初步认识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激发了大学生追求理想、实现个人梦想的强烈的愿望,发挥了中国梦在大学生树立个人梦想中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大学生追求人生理想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使大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以中国梦为主题和主要内容的活动,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各种丰富的案例中体会到了个人的力量对于中国梦的意义,使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更加深入,促进了大学生思想的成熟。

对策与建议

把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活动的特点,是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的基础

把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活动的特点,就是要切实地把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想联系起来。首先不能脱离大学生的个人梦想空谈中国梦,要努力把两者的关系体现出来。树立并努力追求个人梦想,这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富理想、最富激情、最富干劲的人生阶段,个人梦想的选择和确立是这一人生阶段的重要命题。这些特点要求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容不能脱离大学生的个人梦想,要以中国梦为导向,解决大学生在树立、实现个人梦想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否则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有可能变成一种空谈,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其次,要进一步认识个人梦想对于中国梦的作用。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中国梦对个人梦想的重要引领作用,也要充分认识到个人梦想对于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国家梦、民族梦以及个人梦想,如果脱离了人的实践,都是难以实现的。每个个体的积极努力是实现个人梦想的条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条件。正是由于每个个体富于个性的个人梦想,中国梦才可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吸引着大学生们为之向往,为之奋斗。

把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活动的特点,就要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在人们思想和认识上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考虑到大学生在树立个人梦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尤其是在价值观选择和确立过程中所产生的迷茫和困惑,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这种指导可以依托于课堂的讲授、集体的讨论、个体的交心谈心,也可以依托学校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校园文化活动、党团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辅导等,在涉及到义利观、金钱观、成就观、幸福观等一系列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要用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敢于指出大学生的在思想和认识中非科学的观点和态度,以科学的理想信念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

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中国梦,是深化中国梦教育的核心

践行中国梦,必须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这是指导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优势,系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系统讲授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展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强大魅力和感召力,激发大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系统讲授中国力量的力量来源,使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力量不仅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同时也源于民族团结和集体主义的原则,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关系,更好地把个人的力量融入到集体的力量中来。

践行中国梦,就要给予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上的指导。大学生普遍对中国梦教育活动持支持态度,希望在中国梦教育活动中得到实质性的指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基于这样的需要,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给予具体的指导。一是学习上的指导。教师要做好专业知识、学习方法、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指导,促进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对于践行中国梦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二是行动上的指导。大学生作为有较高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文明素质的社会群体,应该引导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域的积极作用。如倡导大学生带头遵守社会公德,争做合格公民,引领积极健康友爱的社会风尚和社会风气;倡导大学生发扬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在他人处于困境的时候,敢于伸出援助之手,弘扬“雷锋精神”“志愿者精神”;倡导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不断提高团队意识,诚信意识等等。三是在社会实践方面的指导。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入社会,了解本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利用好各种社会实践的资源,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磨练自己,获得成长。

运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成果,是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的关键

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助于个体发展的一面,也有有助于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一面,对国家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双重的促进作用。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成果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上,包含爱国主义精神、思想政治素质、公民意识、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整体素质的提升。体现在大学生个体上,包括个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精神风貌、个人行为习惯的提升。运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成果是建立在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基础之上的。

运用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成果,切实把中国梦的理论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首先,努力把中国梦教育活动与高校的学风校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让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成果运用到学校学风、校风的提升上,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把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纳入实现中国梦的总体布局之中,把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取得实效。其次,把中国梦教育活动的成果运用到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上。稳定、团结、文明、和谐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通过中国梦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肩负起构建和谐、文明、法治、诚信社会的重任,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风气引领、社会正能量传递中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7.

[2]孟睿思,杨一婧.中国梦?美国梦?――基于新浪微博的分析[J].中国经济报告,2013(6):100-104.

[3]柯芳,王汝坤.《矛盾论》和《实践论》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哲学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8):72-77.

[4]张定鑫.“中国梦”研究:现状与展望――兼论中国梦战略的内涵[J].探索,2013(4):182-187.

[5]王资博.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探要[J].重庆社会科学,2014(9):70-79.

[6]郑南宁.立德树人 培育追逐“中国梦”的民族脊梁[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5-8.

[7]韩启德.以中国梦引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J].民主与科学,2013(4):2-4.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国梦教育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