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人的小故事

2016-11-08

了解名人的故事也是对当时文化背景的一种了解,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有关名人的小故事。

有关名人的小故事1:孙中山最后的尊重

有一天,孙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疗。当时,孙中山已是大总统、大元帅了,对医务人员仍很尊重,讲话很谦逊。平时,无论是早晨或是晚间,每当接到护士送来的药品,他总是微笑着说声:“谢谢您。”敬诚之意溢于言辞。

1925年,孙中山患肝癌,弥留之际,当一位护理人员为他搬掉炕桌时,他安详地望着她,慈祥地说:“谢谢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过后您应该好好休息休息,这阵子您太辛苦了。”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

世界上,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和等级差异,尊重每一个职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孙中山做到了,尤其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对护理人员的尊重,更突显了他伟大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以及他那始终如一的悲悯情怀。

有关名人的小故事2:一个白面书生的逆袭

包大人生就一副书生样,白面净脸、眉清目秀。至于那张广为流传并被编排成各种段子的黑睑,以及那个犹如贴了标签的月牙胎记,当然只是善意的谎言,不过是为迎合他后来的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形象。试想,一个书生,本已缺少劈山开路的气场和力度,再加白面,哪里有带着月牙胎记的黑脸来得触目惊心并不怒自威呢?

同样遭遇刷黑的,还有包大人的出身。他非但不是出身贫寒,由嫂子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恰恰相反,包大人生在官宦人家,父母双全,备受宠爱,幸福指数爆棚,以至于成年后的他很宅、很恋家。都28岁了,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终于可以出去赚钱养家、光宗耀祖了,只因工作地点离家远了点,便托人找关系又换了个地方,结果还是未能如愿靠近家门口,傲娇的包大人竟然辞了官职,弃了前途,把陪伴侍奉父母当事业来做。这一守就是十年,直到父母病逝、守孝完毕。

38岁这年,老大不小的包大人终于第一次入仕,出任天长县县令。

在这一任上,一起虎头蛇尾的“牛舌案”,将官场菜鸟包大人塑造成了如假包换的神探——

一户人家的牛舌被割了,主人来衙门报案。包大人二话不问,直接吩咐主人回家把牛杀了。不久有人来状告牛主人(私宰耕牛在宋朝是违法的),圣明的包大人由此断定,这个状告牛主人的人便是凶手,否则便不会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这是包大人一生中唯一的有明确记载的断案,至于发明三口威风的铡刀、怒铡负心的驸马爷等桥段,自然也是演绎,当不得真的。可这段唯一的官方记录,也是漏洞百出,实在看不出前后有半毛钱关系。妙在那人很配合,自觉被识破,“惊服”!于是包大人机智果敢、善断奇案之名就这样流传开去,并且越传越神,越神越传。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成就并神化这样一个经不起严格推敲的白面书生呢?从包大人后来的人生里可窥端倪。

41岁这年,包大人来到了仕途的第二站端州(今广东肇庆)。这是个盛产端砚的地方,每个来此做官的人,都会拿这个东西当作行贿受贿的明星产品,为自己前程铺路的同时,也中饱私囊,赚他个钵满瓢溢。唯有包大人与众不同,不仅下令定额进贡,并再三表示自己决不染指半个。离任时,包大人果然不曾带走一方端砚,就连他平日里在公堂上用过的那方旧砚,他也造册上交了。

凭借一身干脆利落的清正廉明和洁身自好,没带走一方端砚的包大人,迅速得到民间的点赞、朝臣的赏识与帝王的青睐。

很快,44岁的包大人被调入京城,负责监察百官,直接参与朝政——他的人生火速切换剧本,进入另一角色,一生尽心尽力地弹劾他人。

据统计,在包大人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件事,他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最著名的当属六次弹劾“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拉下马来。他不仅白纸黑字大呼张尧佐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还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高潮时,情绪激动的包大人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仁宗又尴尬又窝火,却也只能拂袖而去,并最终不得不顺势而为。

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刚直不阿的做派,为包大人被推上神坛又添了一把火。

5 8岁那年,包大人当上了开封市市长。在封建社会,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宋朝实行门牌司制度,告状必须由门牌司传递状纸,坐堂问案的县太爷并不是鸣鼓喊冤的老百姓想见便能见到的。衙役们趁机层层设限,层层盘剥。体恤民情的包大人下令,把衙门口大开,无论谁有什么冤屈,都可以直接走进来告状,绝不会再有层层关卡,让不识字、不知法、不懂门路的良民有冤无处诉。

从此,关于包大人在开封的传说如井喷。事实上,包大人在开封市长任上,只做了不到两年,很多故事还没来得及发生,他便已经离开。

严格来说,包大人的所作所为,远远不足以让他成为传说中的那个包青天。可人民所要求的实在不多,只要是有心为民做事,不管做到了哪一步,人民都会歌颂他,纪念他,神化他,把他当作黑暗里的明灯,来安慰在现实社会里被打击到体无完肤的心灵。

有关名人的小故事3:白居易测字救姻缘

相传,杭州城隍庙作坊弄有一对夫妇,男的叫袁金,女的叫瓶儿。袁金常年在外做蚕丝生意,每年只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回家与亲人团聚。

这一年,瓶儿生得一女。满月之日,恰是中秋佳节,瓶儿好不高兴。天刚放亮,她就眼巴巴盼丈夫回家,谁知等到月上东山,还不见丈夫回来,她只得唉声叹气上床歇息。可哪能睡得着呢,她干脆和衣坐起,眼睁睁坐到天明。

起得床来,瓶儿是梳头无心,茶饭无意,倚在门口,盼呀盼,看看日上三竿,心里越发焦急,便将熟睡的婴儿交给奶妈,挎上篮子,上城隍庙去拜菩萨,顺便买点食醋回来。

当时正是正午时分,城隍庙前冷冷清清。瓶儿忧心忡忡,刚想抬脚跨进门去,却被门口摆测字摊的张铁口喊住:“小娘子,看你眉头打结,走路歪斜,定有疑难之事,来,测上一字,包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瓶儿被他说动了心,便停下脚步。张铁口指指板凳,让瓶儿坐下,软语细声同瓶儿攀谈起来。一通话罢,张铁口就叫瓶儿任写一字,以测吉凶。瓶儿不识字,哪里写得?张铁口就让瓶儿任指一物替代。瓶儿不再推辞,依言随手一指。

张铁口一瞧,瓶儿所指之处,恰是城隍庙大门上的一只蜘蛛,便呵呵笑道:“无妨,无妨!蜘蛛,虫也!门中一虫,闽也!你丈夫在福建,担心做甚?蜘蛛吐丝,说你丈夫忙于蚕丝生意,误了归期。”

瓶儿听罢,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她再用手一指篮中的醋瓶,求问丈夫归期。张铁口略一沉吟说道:“醋拆而为酉昔,昔者,廿一日也!若无突变,廿一日酉时之前你夫可望回家,你安心等待就是。”

瓶儿大喜过望,加倍付了钱,笑盈盈转身回家,不料脚下一滑,摔了一跤,手中醋瓶也碎成数片。张铁口喟然长叹道:“小娘子别高兴得太早,空跌一跤,运道不妙,须防分道扬镳!”瓶儿眉头一皱,回转家门。

光阴辗转,转眼已是八月廿一日,这是张铁口说的最后一天了。瓶儿将室内室外打扫得纤尘不染,烫好酒,烧好菜,等丈夫回家来享用。

这里暂且放下不提,单表张铁口,可有点心神不定,后悔自己把话说得太满。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要是有个差错,自己这块招牌不被砸个稀巴烂才怪。想到这里,他再也无心测字,成天躲躲闪闪,在作坊弄口徘徊,打探瓶儿一家动静。

事情也巧了,袁金为了催讨一笔债款,耽搁了几天。虽然归心似箭,昼夜兼程,但赶到杭城已是八月廿一日了。眼看已错过中秋佳期,他再不敢停留,直奔家中。此时,张铁口正在弄口徘徊,见远远奔来一人,肩背包裹雨伞,料定必是瓶儿丈夫,方喜滋滋离去。

袁金进门正是酉时,瓶儿喜出望外,又打热水又端酒,忙得走马灯似的,一张瓜子脸更是红晕迷人。袁金见瓶儿如此这般,却是犯疑了。往年八月十五回家,瓶儿知情,事事具备,自不消说。今年延期数日,她怎知我今日到家呢?若是不知,那这热气腾腾的酒肴又是为谁而设?这时,他忽然想起弄口那个鬼鬼祟祟的男人,再瞧瓶儿粉面含春的模样,莫非妻子红杏出墙?

袁金越想越怀疑,一股无名火在心头熊熊冒起。他猛地起身,正待发作,可想到“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只得强行压下怒火,气哼哼地过了一夜。

次日清晨,袁金早早起床,说要去拜见岳父母,瓶儿自是喜欢。

岳父母见女婿上门,那个亲热劲就甭提了。吃罢中饭,袁金从怀中取出一只封得严严实实的信封,交与岳父,说自己得去料理一宗大买卖,且留瓶儿在娘家小住几天。岳父母见袁金神色郑重,只得应允。

袁金一走,老父亲笑吟吟取出信来一看,不由得面色煞白,照着瓶儿就是一掌,口中大骂:“你干的好事!袁金写了休书,叫为父今后如何做人?”

瓶儿一听“休书”两字,两眼发直,一口气上不来,“咕咚”一下栽倒于地。

当下家中大乱,掐人中、揉心口,忙了半晌,瓶儿才“哇”地一下哭出声来。那哭声牵肠绞肚撕心裂肺,听得人无不陪着落泪。

痛哭过后,瓶儿想起张铁口所言,心想难道是命中注定?遂不顾披头散发,前往城隍庙菩萨座前哭诉。

城隍庙大殿香烟缭绕。一位官家太太正在进香,见瓶儿花容憔悴,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便轻移脚步,上前询问。瓶儿从头到尾将经过讲给太太听。

太太听完瓶儿哭诉,顿觉此事十分蹊跷,便对瓶儿说道:“此事由我做主,你暂放宽心,等候佳音就是。”瓶儿虽然将信将疑,但见对方气度不凡,心想菩萨保佑遇上救星也不一定,就止住哭泣,拜谢而回。

这位太太就是杭州刺史白居易的夫人。一回府,她就把这事一五一十告诉了白居易。

白居易听了,也觉事有蹊跷。他揣摩片刻,定下一条妙计。他从狱中提出一名外地犯人,命其扮成常人模样,上城隍庙张铁口处测字,严令众人不许走漏半点风声。

那犯人来到城隍庙,果见门前摆着测字摊,问知确系张铁口,便求测字。张铁口微微点头。犯人用舌尖润了润毛笔,写下一个“人”字。张铁口一见,厉声说道:“口中含人,囚也!你身为囚犯,竟来此胡闹,大胆!”犯人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赶忙回禀白居易。

这下可把白居易弄懵了!莫非张铁口真能未卜先知?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白居易决定亲身前往,弄他个水落石出。

不一会儿,一身微服打扮的白居易出现在张铁口面前。他大咧咧坐定,不待张铁口动问,就伸手要过笔墨,写了一个“人”字,让张铁口测。张铁口眼光一扫,倏地起身,躬身说道:“善哉,善哉!小民不知大人亲临,有失远迎,望乞恕罪!”

白居易暗吃一惊,但面上仍不动声色:“何以知晓?”张铁口恭恭敬敬答道:“先时有人书一‘人’字求测,今大人又加一‘人’字,人上之人,那还用多说吗?”白居易捻须笑道:“奇才,奇才!”遂将手一抬,道声“有请”,上来几名虎背熊腰的大汉,簇拥着张铁口而去。

到得衙内,白居易将张铁口请至后堂,赐座既毕,又命下人泡上香茗。张铁口受宠若惊,胸中似有七八只小鹿在奔逐蹦跳。不一会儿,下人退出,白居易才拱手向张铁口求教。

堂堂刺史,一代天下名士,竟如此礼贤下士,张铁口感动万分,遂不顾江湖忌讳,将内中奥秘和盘托出。他先从瓶儿测字谈起,说:“正午本是吃饭、休息之时,小娘子行色匆匆上庙烧香必有要事,这是一;第二,落座之后,我套问她心事,实情已了然于胸,门中一虫之说不过顺水推舟而已;第三,归期之说,则是常理所推,既然每年中秋回家团聚从未有误,今年因故延迟,按理不会过久,故由醋字拆出‘廿一日’。只是分道扬镳之说倒是信口开河,不想歪打正着。”白居易频频点头,问道:“若袁金回家,无休妻之举,你又怎么说?”张铁口胸有成竹说道:“初时我亦懊悔,后来一思量又觉无妨。袁金到时终须外出经商,这不也是分道扬镳吗?”白居易被张铁口说得笑出声来:“你哪里是铁口,分明是刁嘴啊!”

张铁口早已恢复了常态,他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囚犯一事,说穿了也简单。那人来时神色慌张,两眼不时往斜刺里瞟。我顺着他眼光一瞧,见当铺前站着一名捕快,正目不转睛盯着他,心里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至于大人您,更是一目了然。您举手投足均异于小民百姓,字迹龙飞凤舞更是不同凡响……”原来张铁口也是血肉之躯,并非未卜先知的神人。他依仗的成名秘技不过是“望、闻、问、推”四字。

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白居易一面差人告知瓶儿,一面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到袁金住地,终于使这对夫妻破镜重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