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参考论文

2017-03-28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参考论文篇一

《浅说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

关键字: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参考论文篇二

《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各种竞争愈演愈烈,理想与现实、现代与传统的矛盾、就业与前途的忧虑等因素困扰交织在一起,当代大学生便承受着日益巨大的压力,这使得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恶化的趋势。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3%。因此,只有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才能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而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择偶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表现强烈;

(二)由依赖向自立转变时的困惑日趋增加;

(三)人际关系不协调引发的孤独感普遍存在;

(四)自信心缺失引发对未来的焦虑十分明显。

此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表现为情感的困惑、面对繁杂物质世界的迷茫、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人格缺失等。这些问题应该引发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没造成严重后果之前就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现在我们着重从恋爱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什么是爱情

这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关于爱情的本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另一个异性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员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这就是说,爱情不仅包括自然属性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还包括社会属性的内容。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招神生活,它不仅要求男女双方在思想、情感、趣味、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和谐,而且要求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3、大学生恋爱现

男女大学生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1.恋人之间常有眉目传情和语言沟通;

2.常有美化对方、“情人服里出西施”的倾向;

3.力图完善自己、表现得更好;

4.渴望与恋人在一起;

5.看见恋人与别的异性在一起会有嫉妒心理;

6.期望在身心上与对方融为一体;

7.希望能为恋人多作做奉献。

恋爱着的大学生常常表现出羞怯性、兴奋性、冲动性、幻想性等心理特征。

大学生中恋爱现象比较普遍,发展的趋势是有增无减,这反映出大学生在恋爱态度上的变化。而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恋爱低年级化,人数里上升趋势。以前,高年级大学生恋爱的人较多,而现在年级下移,大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

(二)恋爱方式从隐蔽化向公开化转变,结交异性朋友大方,恋人相处不遮隐,出入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对别人的议论毫不在乎。

(三)在爱情问题上迫求一种现实的快乐观、爱情浪漫化。以前的大学生把谈恋爱看撤臣严肃、选择恋爱对象也很慎重,没有一定把握不会马上投入实践。而现在大学生中一部分人的异性交往更加注重情感上寻求快乐,把恋爱成功与否看得不那么重,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

4、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问题

(一)择偶标准不实际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幸福,期望自己有一个称心如意的爱人。但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经历单纯,受文艺作品等的影响,往往把选择的对象理想化。择偶不能无标准,但标准要结合实际,尤其不可因虚荣而划标准。

(二)恋爱动机不端正

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的从众心理等。大学生中的“寂寞期恋爱”、“痛苦期恋爱”、“攀比性恋爱”等多半不是因为有了爱情而恋爱,而是因为生活的单调、寂寞或烦闷或因为虚荣心等等。这种人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的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纯洁的爱情使青年人健康;轻浮的爱情,消愁解闷的爱情使人堕落。

(三)爱情表达方式上缺乏修养

爱情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马克思曾说过:“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撂热情,过早的亲呢。”爱情的表达方式既反映民族特点又反映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准。中华民族的特点是感情表达含蓄、深沉。大学生的表现应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应举止文雅,注意分寸都场合。

(四)受西方观念影响,性行为轻率

受西方性解放观念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恋爱中对性行为抱不严肃的态度。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可以不受干涉、随心所欲。有的恋爱不久,就发生性关系。有的在校外同居;有的在宿舍发生关系,既伤害了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行为也不负责。对此,恋爱中的大学生应增强责任感,把恋爱行为严格限制在社会规范之内。

(五)不能正确对待恋爱挫折

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干扰或障碍.致使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感状态。恋爱中的挫折,常见的有失恋、单相思,陷入感情纠纷中不能自拔也是一种挫折。

大学生中有不少人有过失恋的体验。失恋是恋爱过程的中断。在客观上表现为与相爱者的分离;在主观上表现为失恋者体验到悲伤、绝望、虚无、忧郁等创伤性情绪;在行功上客表现为冷漠、颓丧、烦躁、逃避或攻击等。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单相思的大学生非常痛苦,处理不好对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因此,陷入单相思的大学生要及早止步另做选择。

5、结语

应该说,恋爱是青年人的心理要求和合法权利。但正确行使这个权利还需要有高度的修养,并且付山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大学几年时间短暂、极其宝贵,是为今后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当你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使学业和爱情一致起来的时候,请你千要不要盲目涉足爱河。大学生谈恋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因人而异。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参考文献:

1.全莉娟.张飞飞.邾强当代男大学生择偶心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新医学2009(2)

2.期刊论文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理性思考-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4)

3.期刊论文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4)

4.宋玲玲《学习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