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刺绣机,刺绣机机器

2017-01-06

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中都有了不同的发展。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刺绣机,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刺绣机

绣花机,从字面上一看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绣花机,绣花的机器,或者是绣花的机械,这是字面的意思,在绣花刚开始脱离手工刺绣的时候,当时所谓的绣花机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绣花机,因为当时的绣花机是用传统的缝纫机,换上一个带小圆孔的底板,缝纫机针不停的上下进出,再加上手持用绣框绷紧了的布,来回的动,实际上讲,这种所谓的绣花机,其实仍然是手绣的一种。

对于全球绣花机的发展历史,大致上是这样:

1828年

Joshua Heilman 生产了第一台手摇绣花机。是由 Mulhouse 的 Koechlin 制造的,一年以后卖给了英国曼彻斯特的 Houldsworth。

1834年

手摇绣花机在巴黎博览会(Paris Exposition)展出,并获得 Legion of Honor 金奖。

1860年

瑞士提花编织者 Isaak Groebli 对将手摇绣花机技术与当时的缝纫机(或锁针)技术结合在一台机器中很感兴趣。他的目的是为了研制一种能使用连续线(绕在线轴上)的机器。对锁针的利用必将给机器绣花带来一场完全彻底的革命。

1864年

Groebli 在瑞士 St. Gallen 的 M. Wehrli 先生支持下开发了第一台实验样机,因为其梭子形状像一只小船,因此被称作“schiffli 机”(在瑞士和德国的方言里,schiffli 的意思是指小船),中文则译成:“飞梭绣花机”。这台机器有24根针,1 1/2 码长,只有一根针能工作正常。瑞士温特图尔市的机器制造者 Reiter 先生将 schiffli 的开发工作承接了下来。

1865年

Reiter 推出第一台 Reiter 型的 schiffli 机。工厂的生产能力却不足以应付定单。此机的特性如下:

4 1/2 码长

28转/分

由提花机驱动

1867年

第一台飞梭绣花机在巴黎世界展(Paris World Exhibition)上展示,并被授予公认奖。

1870年

德国 Plauen 的 Schnoor and Steinhouse 商行开发了一种类似 Rittmeyer 的手摇绣花机。此商行取得了成功,仅1982年便售出2325台。

其后较有名的手摇绣花机制造厂有:Martini 公司 、Tanner 公司和 Adolph Saurer 公司。

1873年

纽约的柯赛特公司(Kursheedt Co.)进口了12台手摇绣花机,Jacob Klaus 作为机械师也随之来到美国。

1875年

飞梭绣花机的第一次出口定单是给美国的柯赛特公司(Kursheedt Co.),一单便是18台。这次随机来的机械师是 Arnold Groebli 和 Isaak 的儿子。Kursheedt 同时买下了在美国的专利权。

1878年

苏拉(Saurer)和桑司(Sons)在瑞士的 Arbon 开始制造飞梭绣花机。

另一个飞梭绣花机制造商(Vogtlandischer Machine Works AGE)进入了市场,它又被称为温迈格(Vomag),Vomag 不久便成为飞梭绣花机技术的领导者。

Isaak Groebli 开始实验将提花技术(同样也用于制造编织机的设计指导)结合在新机器的制造中,这种革命思想和实验导致了 Groebli 自动化的发展,对现代飞梭绣花机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1890年

第一台自动机械飞梭绣花机在纽约运行,但此后没有打版系统可用的状况一直持续了六年。

19世纪初

罗比圣纺织公司 (Robison Textile Co.)在新泽西开张,生产并销售飞梭绣花工业用的线。

1905年

普络(Plauen) 和苏拉(Saurer)双双推出10码飞梭绣花机。

1890年至1906年,美国的飞梭绣花工业得到显著增长,建立了143家工厂,拥有600台飞梭绣花机。且大部分集中在新泽西的哈得孙县,因为这里靠近纽约的服装工业基地。相比之下,瑞士有6000台飞梭绣花机在使用中。

C1907年

温迈格(Vomag) 的首席工程师 Robert Zahn,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自动机器,远远胜过市面上的其它机型。

1911年

美国的绣花工业已发展到:241家飞梭绣花工厂,1013台飞梭绣花机和5900个从业人员;248家手摇绣花工厂,1159台手摇绣花机和2500个从业人员。

胜家缝纫机公司(Singer Sewing Machine Co.)开始刊登广告宣传一种缩放仪驱动的六头绣花机,但到30年代后期便不再生产了。

1919年

在德国 Freiburg,Rudolf Schmidt 和一个合伙人成立了 Burkhardt & Schmidt,专门生产缝纫线和绣花线,稍后,公司改名为 Madeira Gamfabrik。

1919年-1920年

服装的流行式样使用了大量的绣花,从业者获得有史以来最高的收益(直到现在来说都是如此)。包括西班牙披肩在内的一些最困难的绣花也在尝试中。

1920年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Dominick Golia 成立了纽黑文绣花公司(New Haven Embroidery),最后(根据一次绣花界合同的操作)演变成超霸绣花机公司(Ultramatic Embroidery Machine Co.)

20年代中期

在德国的 Plauen(称作花边和绣花城),Paul Gunold 开始提供绣花设计和打卡的业务。

1926年

德国德累斯顿的 Carl Wurker 取得工程师 Max Bretschneider 的帮助,并委任其设计第一台读卡自动缝纫机。结果使得多头绣花机变的更小、更自动化。其原型机仅仅是单头,但不久3头机便成为标准型号,到1940年,使用中的3头“沃克”(Wurker)机便达到3000台。

1933年

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E.B. Meister 和他的弟兄们开发了一种有手绣效果的、缩放仪驱动的、生产各种花押字母的机器,称作 Meistergram。

1937年

北哈得孙县的商业议会设立了绣花局(Embroidery Bureau)。其后此局的一部分人与另外一些人合伙成立了“飞梭花边与绣花制造协会”(Schiffli Lace & Embroidery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1938年

Geoffrey E. Macpherson 在英国诺丁汉开办了一家销售纺织机械和配件的公司-- Geoffrey E. MacphersonLtd.。这家公司以后至少在五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在商业绣花工业界具有主要影响力。

1942年

绣花衰退时期过去了,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90%有关战争的徽章都是在美国的飞梭绣花机上制造的。

1944年

东海缝纫机株式会社(Tokai 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 Co. Ltd.)成立了。这是田岛公司(Tajima Industries)的母公司。

40年代中期

美国绣花工人的报酬很低。1942年,一个看机工的薪金是19美分/小时。四年以后,一个有经验的看机工的工资是1.5美金/小时。

1945年

纽约的 Harry Hirsch 开办了Albihirsh International,推销针织设备和成型设备。

1946年

Jack Krasnitz 建立了销售缝纫机的“缝制机器交易中心”(Sewing Machine Exchange),以后由 Sons Ron and Marty Krasnitz 接手经营并成为美高(Melco)和田岛(Tajima)的经销商。

1949年

四月底,Paul Gunold 带领全家离开了饱受战乱的 Plauen,三周以后,在 Stockstadt 又开始了他新的打版设计生意。

1950年

Harvey Anton 在纽约 Broome 街开张一家名叫 Anton Yam Co. 的公司,出售飞梭绣花线。

1951年

Erik Gross 以“沃克”(Wurker)机为模型,生产出了美国本土制造的第一台多头机械式绣花机。

Coleman Schneider 在新泽西西纽约成立了“斯内德国际设计打版公司”(C. Schneider International Designers & Punchers),是美国国内唯一能提供“格露斯”(Gross)绣花机花样纸带的公司。后来,也开始为飞梭绣花机提供打版服务。再后来,这家公司至少拥有19名专业设计师,发展成一家最大的打版中心。

绣花业主 Lenny LaVeghetta 发明了一种电子断线感应器,用铃声或灯光提醒看机工人。

1953年

一部分飞梭绣花业主从绣花局(Embroidery Bureau)分裂出来,成立了与之对抗的另一个贸易协会——“飞梭花边与绣花制造协会”(Schiffli Lace & Embroidery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Zangs(苍克斯)开始制造多头机械式绣花机。

Geoffrey E. Macpherson Ltd. 签约销售新的“苍克斯”(Zangs)绣花机

50年代中期

“全美纺织工人协会”(Textile Workers of America)成功的组织了绣花厂的工人们,代表了80%的绣花工人,20年来,其代表性下降到不足50%。

飞梭绣花厂开始向南迁移,在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建立基地。

战后,多头绣花技术在“沃克”(Wurker)的基础上得到飞跃发展。德国汉堡的迈高公司(Markscheffel Co. 缩写为 Marco)和德国 Krefeld 的苍克斯公司(Zangs Co.)首次紧密合作,在1952年和1953年的欧洲展览会上展出新机型。在当时,迈高公司和苍克斯公司是日本市场上多头绣花机的主要供应商

在美国,制造多头绣花机的厂家是新泽西州 Bergenfield 的“格露斯自动绣花公司”(Erik Gross Embroidery Automat Inc.)。

1957年

日本 Ichinomiya 市的“爱丽娜工业公司”(Elena Industries——Yoshio Shibata 的家族服装生意)在美国买了一台“格露斯”(Gross)多头绣花机,由于机器的规格不合用,为了更好的满足其公司的需要,Shibata 开始研制绣花机。1959年,只供其内部使用的新机器诞生了。

绣花局(Embroidery Bureau)和飞梭花边与绣花制造协会(Schiffli Lace & Embroidery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合并,沿用后者的名字。

1959年

Robison Textile 公司和 Anton Yam 公司合并成 Robison-Anton Textile Co.

1962年

感谢 Erik Gross 发明了跳针装置,使得绣框移动时针可以不穿透布料。几年以后,他放弃了其拥有的发明专利权。

1963年

专门用于多头绣花机的尼龙线首次问世,是加拿大多伦多的 Robison-Anton 为 Beauty-form Lingerie Co. 生产的,开始的定单是每4种颜色24卷。

1964年

日本 Tokai 的东海缝纫机株式会社(Tokai 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 Co. Ltd.)开始生产“田岛”牌多头自动绣花机。

第一台百灵达绣花机离开生产线进入市场。

Coleman Schneider 在美国代理 迈高(Marco)和苍克斯(Zangs)多头绣花机,美国市场上的其它牌子绣花机则由格露斯公司(Gross)代理。

60年代中期

在德国,Paul Gunold 的儿子,建立了 Stickma,销售绣花线和其它辅料配件。

60年代后期

新泽西州 Paterson 的 Haggar Bros 开发了一种实用的换色系统。

1967年

日本京都的爱德公司(Eltac Co.)开始制造绣花机,他们是世界上第一家将电子控制的8单位纸带机引入多头绣花机,爱德机器主要销售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主要代理是香港的汉兴公司。爱德公司破产以后,其绣花机的生产业务由日本幸福公司(Happy Machine Co.)接手进行。

Tampa, Fla.空军基地的钟表匠 Sidney O. Beck 开发了一种“带上花押字刺绣机”,一种缩放仪驱动的、用来在名字带上对军用字符进行精确刺绣的机器。

1968年

日本百灵达公司(Barudan)推出其第一台机械式多头绣花机。

绣花业主兼打版师 Coleman Schneider 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关于绣花的书:《Machine-Made Embroidery》。

1968年--1969年

Coleman Schneider 委托 Auto-Trol 公司(位于科罗拉多州的 Arvada,从事计算机研究和数字化业务)为多头绣花设备研制电脑打版系统,Auto-Trol 公司雇佣了一帮工程师(其中有 Randall Melton 和 Bill Childs)进行此项目。其第一条样带实际使用在 Schneider 的厂里,可惜的是,在这个项目还未彻底完成之前 Auto-Trol公司便被卖掉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