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们该如何写关于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篇一
《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摘要: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反抗外侵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枢纽。关于抗战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中的两个战场、主要战役和事件、抗战胜利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观点较多,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对复兴中华、维护世界和平有极重大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日战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从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今后我国抗日战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
(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但是,关于抗日战争是从何时开始的问题,学界看法并不一致。
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起点。有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1]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的。[2]1034胡锦涛也曾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3]虽然一般来说,有侵略就有反侵略的自卫战争,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队并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因此,不能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等同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西安事变标志十年内战的结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有学者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与十年内战互相衔接的特殊历史时期,因此,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也是十年内战的终点问题,而西安事变则是十年内战结束和抗日战争开始的一个历史性转变的关键。[4]还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是不可能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的,也就无法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周恩来也曾指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意味着中国的政治生活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战将停止,对外退让政策将告终结,国内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6]73虽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并未使得国民党完全放弃反共的立场,但是国民党内外政策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前提。
七七事变的爆发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有学者认为,七七事变以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曾公开宣称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而共产党则坚持反蒋抗日的政策,反蒋仍是其政策重点。[7]九一八事变以后,国共两党仍是敌对的,中国政局仍处于一种分裂与动荡的状态下,中国抗日战争仍然是局部性的,但是,战争在国际法上主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使用武力推行国家政策引起的武装冲突和由此产生的法律状态,因此,局部性的抗战能否纳入中日之间的战争值得商榷。
(二)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
关于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我国史学界历来坚持将其划分为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但是,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五个阶段说。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出现过两次战略大撤退,导致抗日战争出现两次战略防御阶段,与此相适应自然出现两个战略相持阶段,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划分为五个阶段。[8]
两个阶段说。有学者认为,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三个阶段划分是科学的,但由于战争后期国际形势骤变,中国战场未能实现战略反攻,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中日两军的战略相持阶段。[9]
三期五段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划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分别是:1、局部抗日战争时期,包括军民自发的武装抗日阶段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阶段;2、全面抗战时期,包括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时期,包括中国战区时段。[10]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将会出现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11]462但是,毛泽东只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发展阶段进行大致的划分,客观实际的发展要比理论预测复杂的多。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发展阶段的争论是对毛泽东三个发展阶段理论的细化,各有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促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很多,学界关于抗战胜利的研究成果也不计其数,梳理有关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提供帮助。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基本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12]还有学者认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各阶级、阶层人民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了蕴藏在中国人民中的反侵略的伟大力量,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者。[13]毛泽东认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建国大业完成与胜利的保证。[14]22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团结和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来临,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有学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5]还有学者认为,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的力量源泉,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条件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关键在于它是一场全民族空前团结、广泛参与的战争。[16]人民群众是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样,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大力支持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条件。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如果没有国际援助,抗日战争的时间可能会更持久一点,损失还会更大一些。[17]还有学者认为,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亚洲各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相互支持以及整个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战斗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1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内部因素,而国际援助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外部条件。离开了国际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仍然会胜利,但是会付出更大的牺牲。
作为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促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很多,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历史经验,可以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借鉴。但是,学界侧重于对社会政治因素和国际援助的分析,缺乏对抗战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基本保障。
三、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
根据抗战过程中中国军队的领导者、作战地域分布、战略战术应用等方面,将抗日战争划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学界历来重视对两个战场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抗战中的正面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是指以国民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为主力,以大规模阵地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对侵华日军主力部队进行正面作战的军事战场。学术界关于正面战场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力地支持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有学者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为抗日战争战略防御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9]毛泽东曾给予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高度评价,“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以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①“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对日作战比较努力,同我党的关系比较好。”[2]941尽管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而转向抗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吸引了日军主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实力,为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国民党是否坚持片面抗战路线的问题,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就是坚持片面抗战的路线,对人民群众有所戒备,没有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加抗战,从而导致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20]还有学者认为,蒋介石曾多次发表声明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有整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抗日,才有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因此,简单地将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定性为片面抗战路线是不确切的。[21]毛泽东认为,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战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全国人民参加抗战,把抗战只看成是政府的事,主张片面抗战。[14]96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点理应得到肯定。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予以客观的评价,对于增进国共两党的关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抗战前期和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对抗日战争的态度由积极转向了消极,从而影响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发挥。学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缺乏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采取简单地基本否定或者基本肯定的态度,无法真实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抗战中的敌后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要战术和作战方式,深入华北、华中、华南等敌后广大区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对侵华日军进行攻击的军事战场。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学者认为,由于敌强我弱,单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无法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与日军进行持久作战。[22]还有学者认为,敌后战场的开辟不仅具有必然性,还具有可行性。由于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无法控制广大的沦陷区,必然会出现相当大的空虚地带,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提供了可能。[23]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形势以及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形成对日军双面夹击的作战形势,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促进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
敌后战场的历史作用。有学者认为,敌后战场的开辟,迫使敌人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有力地挫败了敌人“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企图。[20]敌后战场的开辟不仅扰乱了敌人的阵脚,还给予正面战场以巨大地配合和支持。还有学者认为,敌后战场的作战,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如果没有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正面战场将会遭遇更大的困难。[24]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没有最广大的和最坚持的游击战争,而使敌人安稳坐占,毫无后顾之忧,则我正面主力损伤必大,敌人进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难以出现,继续抗战可能动摇。”[11]52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一方面牵制了大量日军,缓解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为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敌后抗战还有效地积聚和发展了人民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统一的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22]还有学者认为,虽然两个战场在战略和战役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但是由于受到两党关系的制约,两个战场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关系。[25]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形成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战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都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到了抗战中后期,国民党由积极抗日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未能很好地配合敌后战场打击日本侵略者,使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作为抗日战争有机组成部分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虽然其领导者、作战方式、作战领域不同,但是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而且,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并不是明显区分,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也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反之,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也有国民党军队。因此,无论缺失哪一方,日军将会倾其全力进攻另一方,那么不管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将难以坚持。两个战场的形成,既是抗日战争各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两个战场的形成再一次彰显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各党派能够做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四、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事件
(一)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
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起点,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在整个中国抗战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卢沟桥事变是否是“偶然事件”,中日两国学界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卢沟桥事变与柳条湖事件不同,不是由于事前的计划和预谋而发生,因此可以断定卢沟桥事件是偶发事件。[26]还有学者认为,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计划的产物,是当年驻华北的日军用卑劣的手段制造的阴谋事件。[27]近年来,为否认日军侵华罪行,日本学界极力美化卢沟桥事变,认为卢沟桥事变不是日本有计划发动的,而是无计划无准备的条件下发生的。但是,历史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日本学界忽视大量存在的历史史料,将卢沟桥事变看成是一场偶然事件,有悖历史真相,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历史和当今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
关于卢沟桥事变以后,蒋介石对日态度问题,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事变发生以后,蒋介石下定决心抗战,确定了“不求战,必应战”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动员应战措施,并且督促冀察当局,积极对日应战。[28]还有学者认为,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国民政府仍处于游移、动摇、妥协退让的徘徊之中。[29]准确判断卢沟桥事变以后蒋介石的态度究竟是战还是和,不仅对当时华北战争及整个抗日战争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还对当今正确评价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二)关于平型关大捷的研究
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关于平型关大捷战果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此次战役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30]这场战役到底歼灭多少日军,以及八路军损失多少人,学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议,需要学者们依据更加权威可靠的原始资料,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关于平型关大捷成因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积极主动地配合国民党军队和前线指挥员从敌情和战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是平型关大捷的主要原因。[31]平型关大捷是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因此,国共两党政治上相互信任、军事上相互配合是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关于平型关大捷历史意义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平型关大捷深化了对日作战方法和军事战略方针的研究,促进红军在抗日战争初期军事战略转变的实现。[31]还有学者认为,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战场对日作战取得的重要战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国人士气,提高了八路军的声望,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巨大力量,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32]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不仅获得了丰硕的战果,还鼓舞了士气,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平型关大捷是国共合作的典范,加强对平型关大捷的研究有利于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实现祖国统一。
(三)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研究
作为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学者认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精神,增强了国民自信心,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亲日势力。[33]还有学者认为,台儿庄战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前途的看法,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34]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空前胜利,在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台儿庄战役以后日军不甘所遭受的挫败,并且希望歼灭中国军队,随后相继发动了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给武器装备、军队作战能力都不如日本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台儿庄战役的精神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宜过高评价台儿庄战役在军事上的意义。
作为徐州会战的核心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多种因素共同推进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与台儿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以及台儿庄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33]还有学者认为,日军的轻敌冒进,中国军队采取了以攻为守的作战方针以及参战官兵的英勇奋战是这场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34]台儿庄战役是中日双方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国民党实施积极抗战政策和全体官民英勇抗战是最基本的原因。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再次证明了全面抗战路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关于武汉会战的研究
作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武汉会战最终以武汉失守、丢失中国大片土地而告终。近年来,学界主要总结了武汉会战的经验和教训。
有学者认为,武汉会战中,中国政府的“持久消耗战略”基本上付诸实践,实现了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有机结合,不仅达到了消耗敌军争取时间的战略目的,还保存了继续抗战的实力。[35]还有学者认为,国民党政府实施片面的抗战路线和党内各部队之间的派系之争、嫡系杂牌之分,导致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36]虽然武汉会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场会战粉碎了敌人试图以武力迫使国民党政府屈服的阴谋,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不仅如此,武汉会战再一次验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取得胜利。
(五)关于百团大战的研究
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起的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的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关于发动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有学者认为,百团大战的发动有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方面看,英美为应付欧洲战局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从国内看,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亲日派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空前加重。[37]还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发动百团大战一方面为了通过大规模的主动出击来缓和国民党的指责,加强国共合作;另一方面为了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粉碎敌人试图分裂中国内部,压迫中国投降的企图。[38]尽管华北国共摩擦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抗日仍然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目的,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仍然是共产党发动百团大战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共产党军队的发展壮大也是敢于和能够发动这样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原因。
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学者认为,百团大战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粉碎了国民党散布的谣言,空前的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望,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而且,百团大战的胜利有利地支持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军事行动,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39]还有学者认为,百团大战以后,侵华日军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并且开展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华北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40]尽管百团大战以后,日军将重点放在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上,给敌后抗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大敌当前,如果一味地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主动出击,是无法取得抗战胜利的,最终也无法保全自身。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我们应当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百团大战的胜利鼓舞了士气,配合和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事,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是主流,不能因百团大战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否认这场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
(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暴行的象征,是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最突出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关于抗战胜利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发动群众控诉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但是,全面内战的爆发给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工作大打了折扣。建国初期,阶级斗争被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被涂上了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直到日本教科书事件的发生,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得以向更深处延伸。[41]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阶段的南京大屠杀研究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学者应立足于历史事实,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揭露当年侵华日军的暴行。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有学者认为,日军自侵入南京,制造了长达六个星期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许多妇女被轮奸,大批军民被集体枪杀、活埋,房屋店铺被烧,金银财产被抢,古城南京遭受空前浩劫。[42]还有的学者认为,南京大屠杀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给南京市民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43]作为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大惨案之一,南京大屠杀给南京人民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关于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学者们试图通过剖析南京大屠杀造成的巨大伤害,呼吁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正视历史、珍爱和平。
关于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日本右翼分子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存在,胡言被杀害人数为“零”,甚至吹嘘攻占南京的日军“军事严明”。[44]还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日本政府在战争性质和战争责任问题上,甚至采取暧昧或者含糊其辞的态度,助长了右翼势力的发展,导致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分子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散布歪曲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45]近年来,日本右倾化趋势加剧,公开散布歪曲或者美化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使日本一些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日历史问题漠然无知,对历史问题的解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无论是日本政客还是学者,都应当本着正视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正确认识历史,理解受害者中国人民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维护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彻底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枢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并且最终取得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22]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曾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3]习近平曾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46]“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途。”[47]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和屈辱,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而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命运,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必要前提条件。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日消耗了日本绝大部分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对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起了直接的、重要的战略掩护作用。[48]453还有学者认为,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是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歼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大部分日军。[49]9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指出,假如没有中国或者中国被打败了,不知将有多少日本军队冲向其他战场。[50]51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消灭了大部分的日本陆军,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国力,不仅鼓舞了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斗志,还有力地减轻了欧洲战场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强大,还鼓舞了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促进了世界及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8]456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弱胜强的一次伟大胜利,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民族独立,有力地刺激了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人民克服了对民族前途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振奋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51]830面对着强敌,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舍身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认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47]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也曾指出,抗战的胜利,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华儿女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3]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还对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抗日战争方面的研究,学术界还涉及了很多方面,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叙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推进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在抗战胜利将近七十周年的今天,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历史经验,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载入《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1页。
参考文献:
[1]陈华林.抗日战争爆发时间之我见[J].中州学刊,2004(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C]//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4]黄爱军.对抗日战争起点问题的探讨―兼与蔡双全、陈其贵同志商榷[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李佩良.西安事变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1(3).
[6]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0.
[7]蔡双全,陈其贵.中国抗日战争应以七七事变为开端―兼与郭德宏先生商榷[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8]崔义中,赵鹏.抗日战争应为五个阶段[J].人文杂志,2008(4).
[9]马仲廉.再谈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J].抗日战争研究,1996(3).
[10]范德伟.简论抗日战争的分期[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3).
[11]马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2]张志荣.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胜利[J].江西社会科学,2005(9).
[13]戴泉源.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经验新探[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5).
[14]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二)[M].人民出版社,1957.
[15]�D芷一,张潭.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本[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6).
[16]李树泉.人民群众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J].前线,2005(8).
[17]李抚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再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
[18]姚昆遗,周家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19]吴宏.试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J].理论观察,2005(2).
[20]李蓉.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1]陈先初.关于国民党初期抗战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求索,1994(4).
[22]荣维木,步平.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J].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1991.
[24]刘庭华.论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J].历史教学,2005(8).
[25]祖雷.浅析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6]江口圭一.卢沟桥事件[M].岩波书店,1988.
[27]曲家源.再论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计划性――兼答安井三吉教授[J].抗日战争研究,1999(4).
[28]曾景忠.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有未下定抗战决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3).
[29]刘庭华.论“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J].抗日战争研究,2006(1).
[30]王聚英.八路军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J].抗战史料研究,2003(3).
[31]董志铭.平型关大捷成因及军事意义述略[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4(1).
[32]史桂芳.平型关大捷“散论”[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4(3).
[33]徐勇.笔谈:国民政府的国防建设与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J].抗日战争研究.2012(2).
[34]马仲廉.台儿庄战役的几个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1998(4).
[35]王文滋.武汉会战与持久消耗战略[J].抗日战争研究,1999(2).
[36]骆美玲.试评武汉会战[J].军事历史,1985(4).
[37]蒋杰.关于百团大战问题的探讨[J].近代史研究,1979(1).
[38]刘贵福.抗战中期的国共配合作战问题――以百团大战、中条山战役为中心的讨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7(2).
[39]甄作武.抗战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纪念百团大战55周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40]丁则勤.论百团大战后日本对华北的政策[J].抗日战争研究,2000(2).
[41]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J].抗日战争研究,2009(4).
[42]马振犊.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7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3]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44]王希亮.日本学术界“南京大屠杀事件”论争及各派论点评析[J].抗日战争研究,2006(4).
[45]张宪文.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4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
[46]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胜利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4.
[47]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7-8.
[4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4.
[49]何理.抗日战争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0]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M].解放军出版社,2005.
[51](美)伊利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M].李嘉译.新华出版社,1947.
[52]王秀鑫,李荣.中国二十世纪全史(第五卷)[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鲁俊茹(1991-),女,安徽池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