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导语:关于学生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你掌握了多少内容呢?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实施合作学习时,要关顾到每一个学生,不要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同学参与,而其他同学则袖手旁观。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讲究策略,讲究方法。
学生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管理理念不合理
在这种管理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个性的严格制度,这种曾在高校管理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管理模式,由于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随着新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它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队伍不稳定且素质不高
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考核制度缺乏切实可行性,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积极性不高,责任心和事业心较弱,并且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没有积极进步知识和观念更新滞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的专职辅导员都是采用在校本科生和外校研究生选留两种方式并行的办法。留校的只是把留校作为自己短期发展的选择,他们一直在从事当前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准备考研或转行,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缺乏对学生的责任心。而聘用的人员流动性很大,而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他们的待遇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针对学生管理队伍稳定性的建设工作亟需加强。
(三)管理的方式落后
1、部分高校的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网络是开放的,有精华但也充斥着糟粕,学生由于心理上不成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学校应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和校园网的全面建设。
2、学生管理者处理问题只会简单的说教和训导。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他们不注重基础文明建设,不擅长做有目的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正确地进行前瞻性的引导,严重时甚至会在工作中出现走极端。
3、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面对这些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先前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高校的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科学化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生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学生管理思想僵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是部分教师管理理念滞后,不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二是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不到位,过分强调“管”,忽视适度“放”,工作方式缺乏创新。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缺位”现象。很多教师仅仅将教学或科研视为己任,潜意识将学生管理工作归于学生处或辅导员的责任,缺乏全员育人意识,“万能型”辅导员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学校或教师作为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以“管”为主,以“严”为准,管严并济,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的个人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事无巨细,导致学生依赖性强,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保姆型”辅导员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代名词。
(二)学生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宏观层面形成了“学生工作部(处)、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的三级管理模式;微观层面与学分制相适应,以专业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将学生管理工作固化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需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管理,缺乏与系统外的沟通交流,易导致管理混乱、覆盖面不全的问题。同时,学分制教学模式下,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增加,这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界限不清楚。当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行了院(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但是实际运作层面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仍为突出;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两张皮”甚至“多张皮”的现象,导致学生管理的有效性、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及教育的实效性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三)学生管理方法和手段缺乏灵活性
主要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线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管理制度的原则性,却忽略管理手段的灵活性和柔性化。另外,缺乏对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缺少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由于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等原因,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方面较差。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潜意识会产生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不够信任,只好利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但是,如果忽视学生个性强、叛逆心重的特点,完全忽略灵活性和人性化管理,可能会效果不佳,甚至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而育人”,并非“育人而管理”的怪象,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往往是自发的,范围小、效果差,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来实现管理,达到减轻学生管理人员负担的效果。
(四)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强
与高职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相比,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却相对缓慢,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掣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数之比为l:200。但在实际运作层面,辅导员数量远低于文件的要求,有的学校辅导员师生比达到1:400。二是管理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管理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多数辅导员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工作激情有余,但管理经验不足。同时,辅导员“所学与所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突出,短时间内很难利用所学知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弱势,导致辅导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无暇考虑学生管理问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辅导员”成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
学生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方法落后、效率低下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三不限"学生(即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应往届),且每年招生规模庞大。这种招生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源,但组成的这种学生群体势必给管理工作者带来更大的挑战。可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学生,基本上仍然采用陈旧、单调的常规方法,对学生说教多、训斥多,关心学生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弱,这必然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甚至互相不理解。中职学校一般都由学生科、班主任直接负责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然而多数情况下担负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是班主任,但从目前中职院校班主任的组成结构来看,绝大多数来自于一线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即兼职班主任,这种"双师型"教师即非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又非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职班主任,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专业课题研究以及竞争激烈的职称晋升,又要从事繁琐的学生管理,很多教师反映"力不从心、疲于应付,",或者根本不懂学生管理,这些因素都必然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1.2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非常庞杂的任务,它要求管理者做到事无巨细,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的解疑、择业与就业,而来自于一线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即兼职班主任很难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中去。此外,在学生的自我管理手段方面,来自于一线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明确方向,帮助制定自我管理的计划和制度,不能有效地培养出一支热心工作、敢于负责、善于管理的学生干部队伍,不能注意协调、处理好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因而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不强,致使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3管理者的业务水平未能与时俱进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要求管理工作应该突出全面性、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更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但由于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者积极性不高,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再加上信息闭塞,送出去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又很少,导致管理者业务水平未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学生方面的因素
2.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差,厌学
有54%的学生对学习毫无目的,甚至没有学习的近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应有的积极主动性。例如我校的中医类、康复类等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基本的学习方法及态度,因为不会学习,又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个别学生最后发展到厌学,这部分同学在学生群体内影响极坏,可谓是"害群之马"。此外,某些学生在学期考试中几乎所有课程不及格,按照学分制要求,学生不能及时拿到相应学分,需重修学分及补考,给教学及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2.2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多样化
中职生的年龄大多数在15~18岁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表现自我、展示自己,自控能力较差,而又叛逆的时段。容易出现高度的兴奋、冲动,愤怒、叛逆、悲观等情绪变化。此外,我校还有13%左右的学生的家庭不稳定(包括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或孤儿等),由于家庭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情绪表现也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加倍予以关怀和温暖。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2.3缺乏集体观念,协作、包容性差
个别学生往往无法将个性发展和集体观念相融合,自以为是,好逸恶劳,自暴自弃。其行为表现是孤僻、冷漠、古怪、多疑,对打扫教室、宿舍卫生,抬水、檫黑板等分派值日之类的小事斤斤计较,不愿配合班级和学校的工作。此外,一些学生由于初中阶段成绩的不理想,教师和同学都懒得与他们交往,加之部分优秀学生的家长不允许自己的子女与其来往交流,所以中职入学后,一些学生不愿意与别人打交道,出现回避和孤僻现象,对同学或老师产生敌意、不满或偏见,不配合、不支持教师和班干部的工作,不服从管理,缺乏集体观念和团体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