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实践论文_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2017-03-24

二十世纪末,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后现代的转向和哲学家的呼唤中逐渐重视行为的参与,将音乐定义为听觉艺术,只是音乐行为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实践论文篇一

民歌对中学生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教育实践论文摘要

摘要:当前,在中学阶段教育过程中,包括民族音乐教学在内的音乐学科教育改革得到了深入推进。这对于提升中学生群体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以及民族精神等诸多层面均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让民歌进入课堂,能够更好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剖析了当前中学音乐课现状,分析了民歌的特点及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并阐述了民歌对中学生音乐教育造成的影响。

音乐教育实践论文内容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中学生;音乐教育

一、引言

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十分悠久,从古到今,已经为现代人积累了十分丰厚的音乐财富。现代人怎样才能传承历代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瑰宝,已经成为当代中学音乐教师的关键性教学目标之一。民歌,是民族音乐中的一支,也是学生最易接触到门类。深入学习与民歌有关的知识,在民族音乐的大潮之中积极培养中学生群体的高尚人格。要用更加生动活泼、情趣高雅的民族音乐来唤起现代人在精神世界之中的情感共鸣,提升中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强化人和人之间在感情上的密切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各民族间在音乐、舞蹈、饮食、宗教以及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彼此交流。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华传统民族音乐,不仅仅要培育更多的本土音乐专业理论人才与表演人才,而且还应当培养出熟悉甚至精通民族音乐的欣赏者,这就要求对中学生们开展包含音乐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

二、当前中学音乐课现状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音乐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如此让人受益无穷的艺术教育课堂,学生应该非常喜欢,然而,事实上音乐课却始终处于尴尬的局面,在中学生群体中,不喜欢或者厌恶音乐课程者为数不少,这令广大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觉得十分无奈。[1]一些诸如有多少多少比例的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有多少多少比例的中学生不想上音乐课等数据经常被媒体爆出,往往会让中学音乐教师们倍感压力巨大。通过调查发现,近80%学生对学校音乐课的态度表示一般或不喜欢,有的学生认为:所有副科都不重要,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有些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但并不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是因为在音乐课上能说话、能玩、比较随便。但通过访谈结果显示,有98%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在边远地区,中学生们的音乐基础往往更加薄弱,音乐课堂以歌曲教学为主,条件有限,器乐进课堂的几率非常小。比如,身处内蒙古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特点,接触内蒙古民歌机会较多,但是要想接触到其他类型的民歌,机会就十分渺茫了。[2]

三、民歌的特点及所传达的文化精神

第一,民歌是通过广大劳动人民长时间的即兴创作、逐步积累、口口相传,从而逐渐形成并且发展而成的。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中国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那些经典民歌,诸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和《茉莉花》之类,均产生或者形成于宋、元之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的反复吟唱而流传下来的。《东方红》是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颂毛主席的颂歌,就源自于陕西民歌《骑白马》之曲调,这一曲调传承下来之后,再由农民演唱李有源重填新词而形成。首先,民歌与其他民间文艺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民族音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其一为民歌,其二为歌舞音乐,其三为说唱音乐,其四为戏曲音乐,其五为民族器乐。这五类音乐从来都是彼此影响、吸收并且共同发展的。其中,民歌是其他四类音乐得到开发的重要前提。目前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歌舞就源自于民歌。比如,二人转《走西口》的曲调就来源于同名的陕西民歌;著名的云南花灯《十大姐》的曲调则出自于云南传统民歌《小河淌水》。同样,北方地区所流行的秧歌、盛行于安徽地区的花鼓灯、南方地区所流行的花鼓戏等,均和民歌之间具有极为密切之关系;其次,民歌具有鲜明的表现手法。民歌的表现手法显得简明而又质朴,十分平易近人,其艺术形象非常生动,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群众的基本性格特征、良好心理素质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例如,流行于河北的民歌《小白菜》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第二,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因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之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其在长时间的劳动生活之中产生了自身所独有的思想、感情以及意志,就必须以艺术化的方式加以表达,而民歌正是这样一种很好的艺术开发工具。民歌能够传达民族情感。因为民歌会受到各个不同民族及地区的语言、文化、地理、民族人口性格特征等诸多内容之制约,从而体现出十分浓厚的民族特征以及民族色彩。因此,有的民族音乐理论工作者将中国的汉族民歌划分为若干色彩区,除汉族民歌外,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风格独特的民歌。中国作为了拥有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以万来计数的大量风格不一的民歌作品,同时还有大量品种花色不一而足的民族歌舞、器乐、曲艺等作品。从内容极其多样化的民族音乐之中,能够感受到各民族对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无比挚爱,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今后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四、民歌对中学生音乐教育造成的影响

第一,如何在各类学校教育中普通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课题。实际上,并不仅仅只有中国的教育改革积极倡导素质教育,那些西方国家所开展工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将素质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来抓。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积极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歌音乐传统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唯有下定决心,真正摆脱应试教育模式,更好地推广运用素质教育,才能够让中国在愈来愈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之中占得一席之地。应试教育通常十分排斥音乐教学,以至于音乐类课程经常会被别的主课学科所取代。还有一部分学校甚至于全面取消了音乐课程,这样一来,中学生们整天都面对题海,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们疲于应付,并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非但未能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教育方式已经严重违反了教学的规律,未能全面把握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效果并不理想。[3]第二,中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所取得的成效。其一,能够了解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对于传统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学习,学习者们能够了解到各个不同民族在风格的极大差别。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包括民歌在内的大量音乐文化遗产。要继续继承与发扬这些宝贵的财富,从而能够让中学生等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辉煌历史文化,掌握民族音乐的独有风格;其二,能够充分发挥乡土音乐的优势。因为各民族所形成的民歌,一般均具有本土性、民族性之特点,所以在情感接受度上和别的民族、别的地区音乐比较起来,就具备了情感投入更加真挚、更为直接等优势,在实践中也就能够更好地形成真情实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歌的发展,不仅仅是传承的过程,其中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要将民歌等族音乐视为最为本重要之资源,积极引进至中学音乐课程之中。通过实施民歌教育,能够让每一名中学生从小就沉浸于民族音乐的怀抱之中,并且以积极、开放之心态来吸收人类音乐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歌曲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音乐教育实践论文文献

[1]项阳.当传统遇到现代[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3]孙倩.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M].中国音乐在线网,2005.

音乐教育实践论文篇二

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音乐教育实践论文摘要

摘要: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的。音乐教育作为一门重要声音艺术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四方面探究了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要求,提出了有利于音乐教育发挥其有效影响的一些建议。

音乐教育实践论文内容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学生;身心发展;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的发展,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及社会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声音艺术教育,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能力及文化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探究音乐教育在中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影响,提出了有利于新时期音乐教育更好的发挥其影响意义的几点教育意见:

1.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音乐通过不同的旋律及词曲创造出一种无形的形象,并借此表达人的审美感受。根据《论语》记载,孔夫子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韶月演奏就感受到了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与善意,甚至被这音乐所倾倒,竟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知,自古音乐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音乐又如何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1.1音乐能陶冶情操。音乐是灵魂的展现,具有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门德尔松曾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的多。”它既能让创作者抒发情感,感悟生命;又能使倾听者愉悦感官,震撼心灵。可以说它更是一种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传递、美好的享受过程。优秀的音乐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楚汉相争之时,一首楚音成为促使项羽兵败的重要因素。在法国大革命中,一首《马赛曲》也成为了打败普奥联军的重要力量。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当时激励着无数战士奋勇杀敌的重要曲目。这些都是音乐促使人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案例,其实音乐也可以给人到来平静和谐,使人凌乱的心情得到放松。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莫扎特的《摇篮曲》,还有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等都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放松,缓解心理压力。

1.2音乐可以宣泄感情。因为音乐是一种以感觉器官感染人心的重要方式,是最直接的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使音乐有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使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爱的教育,从而激发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为音乐是超越知识经验障碍的,优秀的音乐能够深入人心,直至灵魂深处,让人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所以,可以说音乐是精神的源泉,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深邃含义能够让中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想象能力及创造力,切实体会到音乐作品的感情和已经,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宣泄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使中学生能够在性格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及生活,形成一种开朗、乐观的性格。

1.3音乐教育可以开发中学生智力。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会为学生安排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及歌伴舞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不仅愉悦学生的听觉,还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视觉享受,活跃学生全身各器官。这样,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可以起到提升学生记忆力的作用。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人的左右大脑中,左大脑主要用于理性思考与计算,负责阅读、数学运算及推理、书写及语言表达等,右大脑主要用于感情与艺术表达,属于潜意识大脑,负责音乐、空间知觉及美术艺术等。

2.有利于音乐教育发挥其积极影响的教育策略

根据现代素质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工作应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了解学生身心需求,改革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创造性、灵活性的将教材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

2.1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关于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让孩子学会些什么,在新课程理念中主要强调要给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己,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所以,音乐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合理安排与学生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学习内容,以使他们达到身心和谐。

2.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更好的生存与认知社会。知识固然重要,能力更是不容忽视。音乐教育应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加强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此外,现代教育理念下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通过音乐教育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人格塑造要求。

2.3实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传统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与享受音乐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能够在音乐中体验快乐,享受音乐所到来的美好。因此,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同等重要,教师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现实能力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大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人。综上所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学校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因此,本文在梳理了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提出了新时期音乐教育为实现这种积极影响所应做到的一些要求,望能够为音乐教育更好的发挥其愉悦中学生身心发展优势奠定基础。

音乐教育实践论文文献

[1]李旭.音乐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吴雅芳.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有关音乐教育实践论文推荐:

1.音乐教育实习论文

2.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3.关于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6.小学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