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2017-06-05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所以,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色

当朝一品锅

川菜——发源于巴,蜀二地.其特点是重油重味,以麻辣见长.川菜讲究调料,且善于翻新.一块豆腐在四川厨师手中可做出十几种味.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

麻婆豆腐

粤菜——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组成,特点突出一个"杂"字.选料广而杂,鸟,兽,虫,蛇皆可入;口味清淡,爽口生脆,大多偏甜;季节性强,有"时菜"之称.清末随着海岸通商,粤菜扬名欧美.

苏菜——又称淮扬菜,以苏州,扬州,杭州为中心.以清淡雅致著称,是"南食"的代表.选料多为鲜活河类;口味兼有南北风味,浓而不腻,淡而不寡;极讲饮食环境,饮食器皿,饮食风尚.常借船舶大摆宴席.饮食场所与工艺,雕刻园林,盆景,音乐,建筑,书法,装潢结合.使人在吃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烟花三月淮扬菜——番茄松鼠鱼

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肴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江南特点,选料多为鱼类河鲜,肉,禽,笋兼顾,料重味鲜.许多菜都含有寓意:"年年有余(鱼)","早生贵子"(枣,花生,桂圆,荔枝),"油炸烩"(秦桧),"宋嫂鱼","东坡肉等".

东坡肉

闽菜——以海鲜著称,善制药膳.讲究味道醇厚.福建地方菜.

湘菜——湖南地方菜,以辣椒和熏腊食品为主流.与川菜之麻辣不同的是只辣不麻,口味浓厚刺激.湘人还多嗜苦,如苦瓜等.

皖菜---安徽地方菜.多用沙锅烧炖食品,微火慢制,选料多肉,鱼,喜生蒜,香菜配肉,油重,咸中带辣.熏,腌,腊制食品也是其特色.

除八大菜系外,鄂,陕,豫,晋诸省的烹饪也多有特色.

湘菜——剁椒鱼头

古代不少文人雅士都精于烹调.孔子就提出了"七不食"的饮食标准——"食殪而餲(饭变味),鱼馁而肉败(鱼烂肉腐)不食;色恶(食物变色)不食;臭恶(变味)不食;失饪(烹调不善)不食;不时(不熟或不到吃饭时间 )不食;割不正(刀工不好)不食;不得其酱(调料使用不当)不食."还主张不食动物内脏,虫,蛇等污秽,阴邪之物.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尝遍南北佳肴.他做的烧肉"慢煮火,少煮水,火候足时他自美","东坡肉"流传至今.陆游与东坡相反,喜欢素食,写了几十首赞叹素食的诗.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强调"鲜"是食物的本味,对"暴烩天物"深恶痛绝.

另外,中国节日饮食也非常讲究.大者如:除夕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的腊八粥,不仅各具风味,且包含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也是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提的一朵奇葩.

二.中国传统酒文化

中国酿酒,饮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豪放气质的流露,体现出道家不拘于物,心随意造的浪漫气息.一些儒者将酒与茶比,认为茶是"始于礼","终于礼"的理想修养方法,而酒则是"始于礼"而"终于乱"的祸根所在.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一说仪狄),时间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最早的酒是果酒,由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多种祭祀,会盟,庆典,外交活动盛行,大量的酒类需求更刺激了造酒业的发展.西汉时期酒类主要是谷物压榨或酿造酒.晋代出现了药酒,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效果.唐代出现了烈性烧酒,即蒸馏酒,酒精含量可高达65°,而同期他国无一超过11°,到元时,中国现存的酒类大都已经出现.

酒之分类向无定规.习惯上分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再加疗疾健身的药酒:

黄酒——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酒.色泽黄亮,香气浓郁,富含氨基酸,舒筋活血,促脾补胃.名品如绍兴酒,即墨老酒,沉缸酒等.

白酒——高度酒,大多在40°--65°,最高可达67°,一般以香型分类:酱香型以茅台为代表,浓香型以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代表.董酒,西凤酒属特殊香型.

葡萄酒——果酒类.按酿造方法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按口味分甜型,半甜型,干型,半干型四类.现以法国产最为著名,我国的长城,张裕葡萄酒也颇有影响.将葡萄酒蒸馏后的酒液放入橡木桶中存放一定时间就是白兰地,我国在唐代已开始酿制,它酒精度适中(40°左右),有独特的脂香,清香,后味绵长.烟台生产的金奖白兰地为我国名品.

果酒,露酒——前者以各种水果酿造,后者以植物的花,茎,叶入酒酿造.四川红桔酒,广柑酒,辽宁苹果酒,黑龙江"三梅酒"都是果酒中的杰出者,长白山五味子酒,山西杏花村竹叶青酒,广州五加皮酒都是露酒中的精品.

啤酒-----舶来的低度酒,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其特点是营养丰富,口味醇和,清爽.

药酒更是五花八门.

最初因酒稀少珍贵,往往做祭品之用,祭祀完毕方可分享.酒在民间婚丧嫁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所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言欢".如谢媒酒,定亲酒,喜酒,交杯酒,满月酒,周岁酒等.大观园里每每用酒,金瓶梅中女眷们常常请吃酒或被请.黄元英《商洛民俗文化述论》P63:在古代典籍《四库全书》电子版中,能搜索到"酒"字52008次和364062个匹配.经,史,子,集中,记录"酒"字的次数分别是134,3644,3434,2319,共计9531次.《诗经》运用"酒"字57次.《全唐诗》出现"酒"字5113次,"醉"字4184次.

"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论朋友聚会,还是宴前欢洽,或是洒泪告别,酒都是助兴添情的媒介."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欧阳修"十载相逢酒一卮"谓朋友久别相逢;白居易"添酒回灯重开宴"谓款待宾客,摆酒细谈;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谓饯行劝饮之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刻画出曲终人散,独自漂泊异乡的凄凉.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宋代诗人杨万里《留箫伯和仲和小饮》:"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高兴了借酒庆贺,痛苦了借酒浇愁.

文人以酒明性情,武人以酒壮豪气.或者大敌当前,畅饮至半酣,胆量倍增,杀敌如入无人之境;或者微醉之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或者连饮十八碗,迷迷朦朦走上景阳冈,借酒猛拳打死猛虎,或者畅饮数斗,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概然自刎乌江......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以酒为媒.鸿门宴上,项羽欲借酒杀人,大宋初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欢宴之中,杀机四起.若无酒,恐历史难以如此酣畅淋漓.

与酒相关的著作很多,《齐民要术》有"酒"之专题,朱翼中《北山酒经》有极为详尽的酿造,饮用之法,苏轼《酒经》一文廖廖数百字,从制曲到酿造,无不备述.陶渊明也有类似作品传世.

是功 是过 是饮 是酗 《中国青年》1989年4期:1988年我国白酒产量600万吨,成人人均年消费量10公斤;白酒生产厂家3万多家,每天酒精中毒1470万人,均居世界第一.酿酒每年耗粮120亿公斤.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知识

一、宫廷、贵族饮食

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封建帝王不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统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无上,而且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标新立异,以示自己的绝对权威。这样作为饮食行为,也就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和意识,表现出其修养和爱好,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宫廷饮食。

首先,宫廷饮食的特点是选料严格,用料严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权力的无限扩大,使其荟萃了天下技艺高超的厨师,也拥有了人间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宫廷就已有职责分得细密而又繁琐的专人负责皇帝的饮食,《周礼注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渔人、腊人、食医、疾医、疡医、酒正、酒人、凌人、笾人、醯人、盐人”等条目,目下分述职掌范围。这么多的专职人员,可以想见当时饮食选材备料的严格。不仅选料严格,而且用料精细。早在周代,统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后来,统治者的饮食越精细、珍贵。如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的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窝鸡皮鱼丸子、燕窝万字全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口蘑鸭汤、燕窝炒炉鸡丝。

其次,烹饪精细。一统天下的政治势力,为统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种珍美饮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宫廷饮食在烹饪上要尽量精细;而单调无聊的宫廷生活,又使历代帝王多数都比较体弱,这就又要求其在饮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细。如清宫中的“清汤虎丹”一个菜,原料要求选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其状有小碗口大小,制作时先在微开不沸的鸡汤中煮三个小时,然后小心地剥皮去膜,将其放入调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渍透彻,再用专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的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见烹饪的精细。

再次,花色品种繁杂多样。慈禧的“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临时的“御膳房”就占四节车箱,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餐总“共备正菜一百种”,同时还要供“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一百种”,因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来”。除了正餐,“还有两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总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复的,由此可以想象宫廷饮食花色品种的繁多。

宫廷饮食规模的庞大、种类的繁杂、选料的珍贵及厨役的众多,必然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极大的铺张浪费。

官府贵族饮食,虽没有宫廷饮食的铺张、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竞相斗富,多有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的特点。

贵族饮食以孔府菜和谭家菜最为著名。孔府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内厨和外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饮食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饮食菜肴。这无异是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祖训的影响。

孔府宴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菜名,还是食器,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如“玉带虾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荣。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一些富于艺术造型的食具外,还镌刻了与器形相应的古诗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镌有“碧纱待月春调珍,红袖添香夜读书”。所有这些,都传达了天下第一食府饮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饮食,当属谭家菜。谭家祖籍广东,又久居北京,故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主要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而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谭家菜的主要制作要领是调味讲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肴烹时易于软烂,入口口感好,易于消化;选料加工比较精细,烹饪方法上常用烧、火靠、烩、焖、蒸、扒、煎、烤诸法。贵族饮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极具个性化的制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饮食

市井饮食是随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贾、众多的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都为市井饮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唐代的洛阳和长安、两宋的汴京、临安、清代的北京,都汇集了当时的饮食精品。

市井饮食技法各样、品种繁多的特点。如《梦粱录》中记有南宋临安当时的各种熟食839种。而烹饪方法上,仅《梦粱录》所录就有蒸、煮、熬、酿、煎、炸、焙、炒、燠、炙、鲊、脯、腊、烧、冻、酱、焐、火鸟十九类,而每一类下又有若干种。当时饮食不仅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饮食需要,还考虑到不同时间的饮食需要。因为市井饮食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坐贾行商、贩夫走卒,而这些人来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随来随吃、携带方便的各种大众化小吃便极受欢迎。

中国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饪的肴馔,即民间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多少豪宴盛馔,如追本溯源,当初皆源于民间菜肴。民间饮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随意。或入山林采鲜菇嫩叶、捕飞禽走兽,或就河湖网鱼鳖蟹虾、捞莲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猪狗鸡鹅鸭,或下地择禾黍麦粱野菜地瓜,随见随取、随食随用。选材的方便随意,必然带来制作方法的简单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烧烩拌泡、脯腊渍炖,皆因时因地。如北方常见的玉米,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烙成饼、蒸成馍、压成面、熬成粥、糁成饭、也可以用整颗粒的炒了吃,也可以连棒煮食、烤食。民间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异性,决定了民间菜的味道以适口实惠、朴实无华为特点,任何菜肴,只要首先能够满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为了“美味佳肴”。清代郑板桥在其家书中描绘了自己对日常饮食的感悟: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饮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三、民族、宗教饮食

民族饮食指的是除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的菜肴。由于各少数民族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处地域、环境、物产、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饮食习俗和爱好,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生活于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三江平原一带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族。满族以定居耕作农业为主,以狩猎为副。满族人最喜欢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过年时主要吃饺子和“年饽饽”,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锅。赫哲族以狩猎为主,由于气候寒冷,故以鱼、兽为主要饮食,而最突出的则是将生鱼拌以佐料而食的“杀生鱼”。而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以狩猎为获取食物来源的主要内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类兽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处沙漠和草原,他们的饮食以羊肉和各种女乃制品为主,一般羊肉不加调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为主,宴客或喜庆的宴会,则以全羊席为最贵。而生活于西北地区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饮食原料上与蒙古族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他们的面食要稍为丰富,并多以油炸为主。

西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回、藏等族。维吾尔族日常饮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女乃皮、酥油、馕、水果、红茶为多。藏族居住于青藏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其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的肉和乳为主,并大量食用青稞、小麦,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饮食称之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饮食。即肉食以猪和鱼为主,加有各种昆虫和蛆虫;主食以米为主;喜欢腊干或腌薰的肉;喜欢各种腌制的菜;有各种植物或粮食作物为原料酿制的酒可供饮用。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种宗教在其传播的初始阶段,除了宣传其既定的教理之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建筑、服饰、仪式及饮食将人们从日常状态下标识出来。单就饮食看,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饮食风格。在中国文化中,宗教饮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

道教起源于原始巫术和道家学说,所以道教饮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而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饮食烹饪上的特点就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称之为“道家四绝”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炖鸡”,不仅清淡新鲜,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民情风俗、饮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其特点首先是提倡素食,这是与佛教提倡慈善、反对杀生的教义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这些地方一般适于种茶、饮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镇静清心、醒脑宁神的功效,于是,种茶不仅成为僧人们体力劳动、调节日常单调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培育其对自然、生命热爱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饮茶,也就成为了历代僧侣漫漫青灯下面壁参禅、悟心见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饮食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肴,善于运用各种蔬菜、瓜果、笋了、菌菇及豆制品为原料。

伊斯兰教教义中强调“清静无染”、“真乃独一”,所以其饮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称之为“清真菜”。穆斯林严格禁食猪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类鸟兽及马、骡、驴等平蹄类动物。所以清真菜以对牛、羊肉丰富多彩的烹饪而著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烧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焖羊肉、腊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汤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清真系列中还有一些小吃也颇具特色,如北京的锅贴、羊肉水饺,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面、酿皮、新疆的烤馕、烤包子,也别具风味。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