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常识有感

2017-05-12

《常识》一书为凤凰卫视评论员梁文道,近年发表在两岸纸媒上的专栏评论汇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 梁文道所著常识的 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梁文道所著常识的 读后感篇1

梁文道这个名字,坦白而言,本人两个月前还从未耳闻。不过,自从在豆瓣网上看到有人介绍陈冠中的《盛世中华—2013》之后,了解到《开卷八分钟》这个节目之后,才开始关注这个名字。后来又看见有人推荐他的《常识》,更是有想了解此人的冲动。

前不久,在书店闲逛的时候,看到他的《读者》摆在橱窗上。翻看了几页之后,就感觉此人真是博学多才,涉猎的广度让人感到惊异。于是,决定把书买下来,仔细地品味一下。

每天下班吃完饭之后,就开始翻阅此书。越看越觉得梁文道不仅涉猎的范围颇广,而且也颇有深度。虽然他并不是专业的学者,可是他的分析评论却丝毫不缺乏专业水准。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国际化的媒体评论员应该有的水平(就像financial times以及New York times的专栏记者的专栏评论一样)。根据书中的描述,梁文道起初是主要关注哲学和人类学的。梁文道对于哲学史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得到反映:他曾经在书中提到过笛卡尔习惯于躺着思考,而虽然笛卡尔是因为由于身体不适而在为瑞典女王讲授哲学期间病死的,但是他年轻时身体却很好。而马基雅维利(即《君主论》的作者)则习惯于站着看书,而且是身着盛装。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是对于哲学史的细节了解透彻的人是绝对不会关注到的。谈到人类学,书中也谈到了吉尔兹。

谈到文学,梁文道也是毫不含糊。记得在书中梁文道曾经谈到阿南达.杜尔,这个印尼的“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左派作家。可能相比较而言,知道智利的聂鲁达的还稍微多一点。此人写过一篇《中国文学在印度尼西亚》,而且还说中国文化在印尼影响最大的是《梁祝》。吴兴华这个号称“民国三大才子”(另外两人似乎是陈寅恪和钱钟书)之一的人物也是在他的书中第一次看到,吴也是被谢迪克认为是最具天赋的学生。这是他在看望陈子善的时候,陈子善对其介绍的。

在《读者》的第一节谈到了“书皮学”,这个名字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让我了解了“为什么有人从未看过此书,却能夸夸其谈”的原因。其实似乎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举动,只不过我谈论的更多的是经济学专业书籍。有时根据某书的目录以及索引等联想到相应的参考文献和经济学知识。

谈到政治,谈到文化以及科学,梁文道也是有独立视角的。谈到国际政治,梁文道不仅引经据典,而且还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为什么会出现某种现象的根源所在。当然,也许喜欢谈论政治问题的人并不能理解他的分析。这也是梁文道在“十博士大战于丹”一文中所说的:中国人首先应该了解的不是国学,而是逻辑和辩论的基本原则。谈到进化论,他提到了《物种起源》,而且还说我们通常翻译的“进化”其实是曲解了“evolution"的含义,应该用“演化”来替代:达尔文似乎从来就没觉得物种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和施特劳斯的观点有点类似,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未必是一直进步的”。当谈到“天体运行论”的时候,我感觉这似乎是一般人都不会注意到的书,似乎现在的人对于天文学更能接受的是诸如《果壳里的宇宙》这些科普读物。

从我目前的了解而言,大陆上的很多人都没有读书(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包括自然科学类)书籍的习惯。很多人都习惯于网络上快速浏览。如此一来,也许很多人对于现象的误读的责任,就要归因于这些媒体记者或者评论员了。看到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评论,实在让人觉得很多大陆媒体人的知识素养有待加强。

梁文道所著常识的 读后感篇2

一直都喜欢看梁文道的文章、评论,喜欢他在凤凰台《锵锵三人行》不骄不躁地温文儒雅地很有条理地说自己的看法。有一次我还疯狂到看他的书、《开卷八分钟》、《锵锵三人行》看到深夜4点。理性深刻的思考、逻辑性强而玩味的文字、批判同时带着温暖与人文关怀,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而《常识》就是一本梁文道先生写的过去的时评集,但它却并没有失去时效性,梁先生也不知道该是哭还是笑好吧。其中有一篇名为《要老妈送上学的一代人》的文章,他由南大浙大颁布禁止新生自备电脑返校说起,说到大学生并没被当作成人看待而导致大学生幼童化的问题。其中有一句话更令我印象深刻:“大学生这个年纪不只可以结婚,更要依法负上完整的刑责了,为什么一个年轻人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大事负责,为作科犯法负上法律的责任,却不能为自己游戏玩的太入迷而负责呢?大学是不是也该替所有的学生争刑法豁免权呢?”而且这样的语言,恐怕我还要修炼几世才能达到的吧。

梁文道曾写道:“阅读不应该是一种运动,而是一种习惯。”确实是,读书不应该是为了完成某个号召某项任务,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能提高心灵生活水准、提供思考空间、满足精神需求的习惯。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静下心来好好地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梁文道所著常识的 读后感篇3

这几天看梁文道的《常识》,觉得写得挺好。

首先说书名吧,我是这样理解的,常识,顾名思义一般人应该知道,而作者在书中讲的一些道理恰恰是当下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麻木,或者是装不知道。正如鲁迅笔下曾经描述的,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麻木的“看客”。起名“常识”,我理解是想唤醒民众的意识。

其次,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挺讲究技巧,可能是资深媒体评论员的缘故,说话比较有分寸,既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又不过头,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所以,他才可以继续评论,这大概也是今天许多媒体评论员应该学习的地方。

再有,从作者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当下尤为珍贵。

关于“知识分子”,前一段时间,看到黄万盛的一篇《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理论》文章,其中介绍到,“康德曾经认为,所谓知识分子,是自觉地将人类进步的责任和道义扛在肩上的人。”而在我们国家,一段时间知识分子被误解为是“有一些知识的人”,“毛泽东在19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中认为,凡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他把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的高低联系在一起。”这两种解释的本质显然不同。这就难怪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身上很少看到社会责任感了,一些“知识分子”不是自觉地将人类的进步和道义扛在肩上,因此,一些有点知识的专家、学者成为某个政党、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就不足为怪了。反思我们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不能不让我们对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提出批判。

而所有这些,都源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太过于功利化了,太过于缺乏社会责任感了!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读梁文道的文字,不觉让我为之一震,大呼过瘾。然而,感觉当下这样的文字太少了,读这样文字的人也太少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