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文化论文

2017-06-13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广义上讲,宗教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历史,而语言又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载体。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宗教与文化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宗教与文化论文篇一

宗教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宗教;跨文化;交际

摘要: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广义上讲,宗教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历史,而语言又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载体。研究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正确地认识宗教的作用,以利于我们了解彼此的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现象。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本族语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和任何在语言,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化出现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使得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的交际。要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首先要尽可能熟练使用外语,但无论外语说得多么流利总会受到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影响和干扰,因为世界上每种文化都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完全代替另外一种文化的功能。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古代开始,宗教就以各种形式给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提供建议、价值观,并对生活进行指导。正是基督教文化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使欧洲人重返文明之路。从此基督教文明之线把欧洲连接起来使其具有了相对统一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背景,而美国的开拓兴旺也与基督教文化不无关系,美国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有欧洲背景或血统。

基督教是有神教。基督教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基督徒必须绝对敬畏上帝、服从上帝。在基督教教义中,人生活在世上是痛苦的,要饱尝世间疾苦。所以在西方,痛苦往往含有负面作用。而在中国文化中,痛苦含有积极意义。请看汤一介的说法:“一般说来,中国传统是要消除痛苦的。儒家用礼乐加人道内容来克服痛苦,道家以顺应自然来免除痛苦,例如死是痛苦,但认识到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生时安生,死时安死,就可减轻痛苦。佛教认为生老病死都是痛苦,只有认识其原因,认识到这些不过是某些条件的偶然汇合,痛苦也就消散了。”

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儒道佛三教合一,英语国家的人们多数信仰基督教。中国的儒道佛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无神教或泛神教。儒教承认天和天命,但这种天命只是一种抽象而玄妙的力量,没有一个主宰的神。儒教主要关心的是现世的秩序和人际关系。佛教承认佛,但佛并不是唯一的高高在上的神,人人心中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家承认神仙,但神仙也不是唯一高高在上的神,神仙是人修炼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所以这三种宗教都没有至高无上的主宰人的神,如果没有神,那只是广泛意义上的神。

一请看这种有神和无神的英汉两种谚语的差别

1汉语里有关天和天命的谚语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天无绝人之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自古红颜多薄命。

2英语里有关上帝的谚语

Heaven is above alL(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

The treethat God plants n0 wind hurts iL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

3儒道佛教没有唯一至高无上的神,而且人可以充当众多的神。但是,人际关系都是等级森严。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利用儒家的天命观,自称天子;又利用儒家的礼仪和三纲五常,形成一整套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等级,每个人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越位。请看反映这种观念的谚语:

小鬼斗不过阎王。

鸡蛋碰不过石头。

胳膊扭不过大腿。

官大一级压死人。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是出家人。

4基督徒主张人的平等。在基督徒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除了上帝之外,人不能再有其他的偶像,人际关系是平等的。《新约・罗马书》说:“上帝使他们跟他有合宜的关系是基于他信耶稣基督。上帝这样对待所信基督的人,任何差别都没有:因为每个人都犯罪,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请看反映这种观念的谚语:

Human blood is all 0f a 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Every one i8 8 master and 8crvanL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

Sixfeet of earthmake allmen eqll8L六英尺长的土地使所有的人一律平等。

二相关习语

与佛教中的“佛”字相关的习语就有“借花献佛,吃斋念佛,烧香拜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眼相看,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而与佛经人物故事、佛教思想相关的习语更是不胜枚举。“花花世界”出自《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莲,一华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是一种超越相对时空的佛土境界。现在喻指奢侈放纵使人迷乱的地方。常用来形容情侣间心意相通的“心心相印”也是出自《传心法要》:“自如来付法,迩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本指禅宗修行者,师徒间不须用经文、言语的传达,即能相互契合,了悟禅理。“随波逐流”、“空中楼阁”等皆出自佛经,如若没有了佛教习语可以想象,汉语言便会黯然失色。

《圣经》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是英语国家文化源头之一,对西方人的思想和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圣经》中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形成了大量的习语,丰富了英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现略举几则较为常用的,展现《圣经》习语的通俗性和表现力。

1 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

源自《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20章。该篇讲到耶稣复活后出现在众人面前十二门徒之一的托马斯没有亲眼见到,声称除非看到耶稣手上的钉痕,用手探入他的肋膀,否则不信他已复活。后来人们用“doubting Thomas'’指那些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

He’8 a real doubting Thomas-he simpIy wouldn’t believeI’dwonthe car until he sawitwith his own eyes,他是一个真正的怀疑主义者―在没有亲眼看到之前他就不相信我赢得了那辆车。

2 the apple of the/one's eye(眼睛中的瞳孔)

源自《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Keep me as theapple 0fthe eye,”(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另《申命记》第32章也出现“He kept him asthe apple。fhis eye,”(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现译作“掌上明珠”,表示特别珍视的东西。

His youngest son was the apple of his eye,他的小儿子是

他的心肝宝贝。

3

alI eyefor 8rI eye(以眼还眼)

在《圣经》中多次出现,如《圣经・旧约・申命记》的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他发布法令:“The punishmentist0 be a lifefor alife,an eyefor aIl eye,atoothfor atooth,a handfor a handand afootfor afoot,”(“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汉语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即源于此,表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 feet of clay f泥足、致命的弱点)

典出《圣经・旧约・但以理书》第2章。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撤(Nebuchadnezzar)梦到一泥足巨人,头是金的,胸臂是银的,腹股是铜的,被飞来的一块巨石砸碎了脚,整个巨人顿时瓦解。希伯来先知但以理释梦,称这预示着国家要分裂。现多用来指“伟人不为人知的弱点或致命的弱点”。

When the coach Was arrested for drunken driving,thestudents realized that their hero had feet of clay,当教练酒后驾驶被拘留,学生们才意识到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有致命的弱点。

5 clean hands(洁净的手)

源自《圣经・旧约・约伯记》第17章。“He that hathclean hands shall be sb'ongerand slronger,”(“手洁的人将会愈益有力。”)。现多与come out with,with或have等词连用,表示“廉洁、清白”。

He retiredfrom office with clean hands,他退休时两袖清风。

John grew upin 8 bad neighborhood,but he grew upwithclean hands,约翰在不良的环境中成长,却出淤泥而不染。

6 as one man(一致地)

这是英语中最古老的成语之一,源自《圣经・旧约・士师记》第20章“s0 8ll the people got them up as 011emall,”(“所有人都团结起来如同一个人。”。现仍表示“(全体)一致地”。

Theteachingata~speak a8 one man on this issue,在这个问题上全体教员意见一致。

7 old Adam(老亚当)

源自《圣经・旧约・士师记》第2、3章。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男人,取名为亚当(Adam),后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现用“old?Adam…来指“本性的罪恶”。

One’s real enemyis the old Adam,人的真正敌人是本性之恶。

因为亚当非女人所生,所以没有肚脐,是最容易辨认的人,因“not know somebody from Adam“就表示”完全不认识某人。”

Mrs,Smithis afriend of mine,butI don’t know herbus・band from Adam,史密斯太太是我的朋友,但我完全不认识她丈夫。

8 chapter and verse

本习语并非出自《圣经》,其来源却与《圣经》有关。16世纪时,《圣经》在原先分卷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章(chapter)、节(velqse),这就为人们在引用《圣经》时标出确切出处提供了方便。现多与give连用,表示“详细地“或“精确地”。

Shefailed to give chapter and verse for her charge that hehad taken brides,她指控他受贿,却没能提供确凿的证据。

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中国宗教对文化及文学作品的影响

1佛教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茴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2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道教的思想观念直接脱胎于道家,也把道家的原始文本《老子》和《庄子》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经典,这些思想汇入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中并与儒家、佛家等其他的思想融合,在中国古代的文艺长河中不断前进。魏晋玄学主要融合儒道,以儒解道,促生了玄言诗和山水诗,使文艺侧重追求自然之美,到唐代诗歌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分,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一些诗人如李白、李贺等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以丰富的想象为诗歌插上腾飞的翅膀,而唐人的笔记小说中,道的成分更重,宋代文人受儒道佛观念影响,既能以积极的心态人世,又能以超然的心 态出世,并用自己的笔记录内心的感受,自明清以来,文学作品中的鬼神观念不断加强,而且有了更多的善恶报应观念,体现了一种文化大融合的现象。

纵览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发现,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贯穿始终,而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潮直接来自道教及道家思想的启发。一般认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是庄周的《庄子》,庄周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思想得创始人之一,《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以及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汤显祖的“意趣神色说”等浪漫主义的美学理论,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受到了道教的影响,甚至还有很多作品直接以道教神话故事为题材,使得中国古典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其中魏晋游仙诗、玄言诗、山水诗,唐代山水诗、田园诗、吟咏道教的诗、宋元的话本、元明的戏曲以及明清的小说很多都带有一定的道教色彩。

吟咏道教的诗歌也比比皆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非李白莫属。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除去他飘逸的诗歌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教信仰在他头脑中的根深蒂固。李白自少年起便仰慕道教,与上清派道士司马承祯、吴筠结方外之游,并最终成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作为一名道士,他熟悉道教神仙典故、道教教义;作为一个诗人,他继承前人诗歌成就而又发扬光大并从道教的宗教思维模式中获得激情。两者相辅相成,造就了他的诗才。纵观李白的诗文,有许多是吟咏道教的神仙诗,当然更多的是受老庄道家思想濡染而创作的浪漫不羁、超然物外、孤高飘逸,一叹三绝、千古吟唱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如其在《登泰山诗)中这样咏道: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咏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此诗描写清斋修炼后生活,幻想出诵经修炼后众神卫形、飒若羽生的情景。其飘然欲仙的理想,正是李白的境界。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故事大多涉及神狐鬼怪,作者在自序中承认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写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但无论如何神仙鬼怪的题材是构成其小说的骨架,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建构了道教的另外一个仙狐世界,成为中国文学中夺目的明珠。

中国的文明史是伴随着中国宗教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多半是占卜、祭祀的文字,随着文明的进步,道教的思想体系逐渐成熟,中国文化也深深地打上了道教的烙印,老庄道家的哲学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中国道教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民族共识,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塑造了一代代的中国文人,使其具备了刚柔相济的品性,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传承者和发扬者,而以老庄道家为始端的浪漫主义文艺潮流也一代代流传,不仅在文学上,甚至在文艺的诸多领域催生出一批批杰出的人才,以道教内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容,也不断推动中国文学向前迈进,为中国古典文学画上了辉煌的一笔。

3儒教的影响

《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两千年来的文化土壤滋养、哺育着中国人,君子是一个理想的作人修身的儒家典范,更被为中国土人们推崇、膜拜、学习。《论语》中的言语、教诲已渗透至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其生命底蕴,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体现在中国人生活中行为处事的方方面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人而言,人际交往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人际和谐,尽量避免公开冲突、回避言辞角逐。《论语》这部儒家著作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必读经典深刻地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得他们内敛而含蓄、敏感而善感、谨慎而不张扬、自省而睿智,他们在发言、交流之前,首先会观察周围的情形、氛围、交际对方的身份、态度、表情,从而判断此时说话是否得体以及说什么话为合适;而他们在特定场合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样的,不仅仅是通过言语文字接收信息,而是通过在他们看来更为形象、生动、真实的非语言途径如体态语、体距、甚至沉默来接收信息。

基督教对文化及文学作品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的教义Bible,给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有的文学作品直接以Bible里的人物为原型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美国当代作家William Faulmer的小《Absalon,Absalon》就是Bible中的人物来映射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小说《Absalon,Absalon》中主人公汤姆斯塞德出身贫寒,后来他在西印度群岛经营甘蔗园发财,在其发现她的妻子有黑人血统后残忍地抛弃她,自己去了美国。在那汤姆斯结识了白人姑娘,并挤入当地上流社会。在他儿子追来认父时,汤姆斯教唆另一个儿子将其杀死。这个故事与《Old Testament Samuel》中的Absalon的命运十分相似。Absalon是大卫王的儿子。David的长子Annnon强奸了同父异母的妹妹Tamma,于是Tamma的胞兄Absalon为了为其妹报仇设计杀死Annon,然后出兵准备攻打David夺取王位。后来战败。其父David虽然有令不得杀Absalon,但仍被他的手下元帅Joab用三支矛刺死。

有的文学作品直接从中汲取题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典型的有英国著名作家John Milton和John Bunyan的作品《Paradise Lost》(失乐园),《Paradise Regained》(复乐园)《sa/nfon Agonistes)(力士参孙),《The Pnshm’8 pro-gress》(天路历程)。其中《失乐园》中的许多情节,特别是第7卷有关上帝创世与Bible中的一模一样。《天路历程》几乎完全受《Bibl》启示创作出来的,从人物到词句都与它相关。再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写的《Cain》(该隐)中的人物和情节与《Genesis》(创世纪)第4章1―16节的该隐杀弟内容基本相同。如果没有此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部作品。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本国的宗教文化来体验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否则,极易引起交际障碍。所以为了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要了解掌握基督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努力锻炼成具有多种文化能力,善于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国际人。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一胡文仲比较文化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金鸣娟,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杨慧林,基督教的底色与延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

范晓清,任玉梅,张虹南,成语中的佛学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

[5]

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宗教与文化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