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

2017-06-05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小编在此整理了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

所 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通过形旁理解字义来帮助识字。如:

牧、捕。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

同声旁:蜻──晴

同形旁:蜻蜓──蝉;霜──露;怪──惜;推──捕

反义词:阳──阴

3、小组合作识字,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如:

所:一户一斤米

牧:骑牛写文章

闭:人才进了门

柔:把矛放在树上。

4、组词造句识字,如:

柔──柔和──早晨的阳光很柔和。

5、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认读学过的字。

6、本课写字指导,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观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练写。应当强调的是,“林”字左边“木”的捺要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这两个字笔画较多,在指导学生书写时要注意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二、朗读感悟

1、听教师范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小组合作:

试读诗歌,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交流自学:

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4、学生提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学生自由读:

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

6、师生交换读:

双向反馈,学生模仿读。

7、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8、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9、想一想:

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三、实践活动

古诗朗诵会:

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在课外学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表演。

四、资料袋

1、蝉的歌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雄蝉腹部长有两个小孔穴,叫共振室,由盖板、薄膜、音响板和通风管等构成。雄蝉收缩肌肉,通过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2、袁枚: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诗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写真情实感。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通俗流畅。

3、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挺秀,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幼时家境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拜谒谪居此地的名将张浚,张浚勉励他以“正心诚意”为学,杨万里因而将自己的书斋取名“诚斋”,并以自号。他一生作诗2万多首,现存4200多首。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