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的猫腻你知道多少

2017-03-06

银行理财产品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各种猫腻广为诟病,使投资者无辜损失收益。高收益是真实惠,还是噱头?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猫腻,希望对你有帮助。

1、五花八门的收费

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表述:产品预期收益率=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

销售费是支付给为你进行理财服务的客户经理以及与销售相关的后台运营部门的费用,银行理财经理卖产品越多,其提成就会越高。而这款产品是否真的适合投资者,那就另当别论。

托管费是银行为为托管理财资产而提取的费用,需要用来监管理财管理人的投资运作,而理财管理人也是银行,可以说自己监管自己。

按照银率网数据,2013年以来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托管费平均为0.05%,销售费平均为0.26%。

倘若真是按照这个标准收费,银行可谓非常厚道。

作为盈利机构,银行收取手续费和托管费用无可厚非,况且银行也尽到告知投资者的义务和责任。

只是,一些隐性的收费却是投资者并不了解的,这部分费用往往占比更大。

2、隐形费用

我们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常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本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扣除其他各项费用后高于客户可获得的封顶收益,则超出部分作为投资管理费。

不过,大多数银行并不表明“投资管理费”多少,一般也没有上限,所以银行到底收了多少费用,外界并不知道。

曾有业内人士根据某城商行的业务数据测算,“投资管理费”与投资者收益的比值可能超过40%,可见银行从中收取了不菲的费用。

建行发行过一款名为“乾元—私享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产品说明书显示“产品拟投资的资产组合预期年化净收益率为5.7%-6.8%,销售费率为0.02%年,产品托管费率为0.05%/年,扣除这些费用后,该款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应该为5.45%-6.55%。

然而说明书中却提示客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这意味着有0.7%-1.75%的收益不见了,被银行神不知鬼不觉提走了。

客户若不认真计算,是很难发现这个问题的。

3、延长资金存放天数

除了各种费用外,银行理财产品还有部分收益损失在“等待”中。

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即本金被银行冻结的时间长于产品的管理期限。

通常6%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香饽饽,很多投资者为了抢一款这样的产品,一大早起来盯着电脑,或者拜托理财经理留额度给自己。

然而,你会发现,这款产品离起息日还有好几天,个也就是说购买日不等于起息日。

从你购买到起息日这段时间的利息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计算收益,这就意味着你持有银行理财产品的时间无形中又增加了几天。

除此之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日并非到帐日,到帐日通常要晚于到期日,这段时间内,你的理财资金也只享受活期利息。

理财产品的期限主要包括募集期、产品期、清算期等,说明书中提到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是指产品期,并非产品的实际存放天数。

通过这种方式,客户的收益被摊薄了。

每到银行的考核时点,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更是层出不穷。

银行通过对理财期限的安排将大量的理财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回到表内,帮助银行度过存贷比考核。

表面看,银行是为了给客户实惠,实则是为自身利益考虑。

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为自身考虑的何止这些

目前,80%的银行理财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保本型产品大约只占20%。

从过往的兑付记录看,非保本产品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概率很高,其风险并不高。而且非保本产品一般比保本产品的收益高出1.5%-2%,性价比更高。很多投资者对此并不了解,以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很高,去买保本型的理财产品。

其实很多时候,保本型产品和非保本型产品的资金投向是差不多的,挂钩的资产收益率相差无几,为何给到客户的收益却有差别。

这是因为,在银行内部,保本型产品被列为银行存款的一部分,银行还需要为此多提取存款准备金,由此蚕食了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收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