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纳工作论文范文

2017-01-04

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离不开资金,而出纳是管理企业资金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出纳工作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出纳工作论文范文一:银行柜台业务风险出纳管理论文

一、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概述

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是指银行柜台在为客户办理支付结算、现金存取、账户开销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不到位致使客户或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柜台业务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银行柜台业务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的必然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一)“人”的主观因素

在银行柜台业务中,无论是对业务单据、印章和相关资料的审查确认,还是客户身份的鉴别,都要依靠柜员依据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操作。由于需要人的操作,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正因为主观判断差错在所难免,所以导致银行柜台业务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

(二)内部的管理机制

在银行内部管理层主要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具体的一些银行柜台业务的权力责最终落实到员工个人,进而形成银行内部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样必然导致信息主体的分离和利益主体不一致,所以代理行为差错扭曲和信息失真难以避免,银行柜面业务风险也就成为必然。

(三)银行的本质

以金融中介为本质的银行其核心职能是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贷款和存款等业务方面的服务。从银行柜台业务看,业务指令源于客户,业务的资金所有权属于客户,银行仅作为代理机构履行相关义务。

三、银行业风险控制体系的缺陷

(一)风险控制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例如银行的监督检查、账户核对、客户身份识别、开户资料审核等方面还比较多依赖手工,现代的科技技术和管理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导致了柜台业务风险增大。

(二)柜员控制风险的能力没有得到重视

柜台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也必须依赖直接面对和处理风险的柜员们,作为银行柜台业务办理主体的柜员,其对风险控制的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因素将直接关系到最终银行柜台风险控制的实际效果。但在柜台业务的实际工作中,这些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三)对规章制度认识不足

管理制度和业务规章是是柜台业务风险控制的主要依据,也是防范柜面业务风险的保障。通常情况下,柜台业务风险事故的发生,一般都经常伴随着有章不循和违规操作。但是在分析具体原因时,较少关注银行规章制度本身是否合理,通常把原因多归结于上级行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和柜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具体在实际中银行柜台业务的规章制度多存在以下问题:

(1)规章制度缺乏稳定性,修改频繁,而求比较庞杂,最终导致这些规章制度难以有效的掌握和最终落实。

(2)制度与实际操作不符。制度的制定脱离了基层的实际条件,而且也不符合银行柜台业务的客观规律。

(3)制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较差。具体制度规定部分过于僵化,有的比较笼统,具体在实践中不好操作,所以导致规章制度不能很好指导柜台业务。

(四)监控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银行有审计监督、会计检查、事后稽核三个方面为主体的柜台业务后续监管,这三个方面的监管对柜台业务的风险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同样也存在着问题。

(1)审计监督、会计检查、事后稽核三个方面信息沟通不理想,最终影响到监管的效果,失去了最终控制风险的意义。

(2)监管的方式不科学。现在的监管方式多还在延续传统的监管方式,其对柜面业务的监管的方式主要是以审查凭证资料等为主要手段,以历史业务交易为重点。这样的监管方式科学性欠佳。

(3)审计监督、会计检查、事后稽核三个方面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这样可能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会出现监督空白和检查重叠,这样增加了被检查机构的负担,同时也造成了监督成本等方面的浪费。这样对同笔业务进行审查时,会出现根据同样的凭据、流程、信息、规章制度进行审查,所以导致最终的监控效果大打折扣。

(五)事前事后控制不足,过多依赖事中控制,

在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控制流程中,事前控制包括业务系统设计、柜员分工组织和客户调查了解,事中控制包括业务办理中的审批、授权、复核等方面,事后控制包括检查监督、风险分析、业务监测等方面。事前、事中、事后这三者只有各司其职,前后衔接,才能共同构成完整的风险控制链。但在现实具体的柜台业务中风险控制过度依赖于事中控制,而业务系统设计、柜员分工组织、客户调查了解、检查监督、风险分析、业务监测等事前事后控制较为薄弱,从而造成柜台处理手续多、环节多、流程多等现象。

(六)缺乏对客户风险的防范

作为银行柜台业务的委托人——客户,对其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客户风险银行柜台风险的重要根源,是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柜台业务中应该提高对客户风险的认识,加强对客户风险的防范意识。但在柜台业务中银行一般性存款户和“非贷户”, 缺乏客户事前的实地调查和事后的定期访问,未纳入管理体系,对这些客户资料的掌握仅限于开户时简单的资料,一些详细具体的资料缺乏,而且一些重要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的判断和认定。

四、加强银行柜台业务风险管理

(一)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和流程

规章制度和流程是管理柜台业务活动的指南,同时也可以规范柜台业务操作,其作用重大,所以在制定章制度和流程时,必需符合柜台业务操作的实际情况,使其与基层的风险控制实践想吻合,与执行的客观环境相适应,而且要便于操作。从规章制度和流程制定看,要强调体现员工实践经验的总结,强调对基层员工意见的听取和采纳。所以要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和流程,使之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更加便于操作。

(二)强化事前事后控制, 重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流程

在保证对少数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并严密跟踪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柜台业务服务要求,疏通柜台业务处理流程。要达到以上要求就必须要从业务系统设计、柜员分工组织、客户调查了解、审批、授权、复核、检查监督、风险分析、业务监测等方面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即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整体着手,撇弃传统的事中控制的习惯思维。在做好事前监控防范方面,要从优化业务系统、增进客户调查、规范岗位设置、优化客户结构着手全面改进;在做好事后检测监督方面,要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和业务监测体系,不断改进审计监控、业务检查和账户核对监控效果,使柜台业务中的柜员客户、交易都在严密的监控之下。只有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整体着手,撇弃传统的事中控制的习惯思维,才能实现全程均衡管理,提高防风险效率。

(三)转变监控方式,增强事后监控体系功能 ,

避免管理真空和职能重合,明确审计监督、业务检查、事后监督的职责分工。事后监督旨在提供线索、发现疑点和监测动态,重点负责柜台业务的持续性监测。审计监督重点是进行制度遵循性和有效性评估监督,履行再监督职责。业务检查重点是排除风险、评价风险、摸清情况。从监控方式上,事后监控体系应核实交易“真实性”为主要目的,以风险定位、数据分析、监控录像、模型监测等为手段,摒弃凭证审核和交易审查为中心的方法,全面提高柜台业务监控能力,从而实现全方位监控体系。

(四)健全柜台客户管理体制

健全柜台客户管理体制应该努力改善客户结构,建立“危险客户”和“瑕疵客户管理制度;建立存款客户关系维护、产品营销、定期回访、跟踪分析、开户调查等客户管理制度,贯彻“了解你的客户”原则,有效沟通银企双方信息,真正建立银企风险联防机制;确立管理职责和管理部门,将“存款柜面自动增长户”和“非贷户” 入银行客户管理体系,消除客户管理“真空”。

(五)提升风险控制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

现代的科技技术和管理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导致了柜台业务风险增大。所以要提升风险控制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降低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比如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测能全面增强业务监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改进监控质量;综合对账和短信通知系统能改善银企信息沟通,提高银企对账效果;指纹认证技术的唯一性和可靠性,能解决当前柜员卡使用保管的普遍问题。此外,电子密码系统、电脑验印技术等先进技术工具的推出,为银行改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现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可以提高我国银行业柜面业务技术防范水平。

(六)重视发挥银行柜员风险控制的主体作用

作为银行柜台业务风险认识和控制主体的柜员主管和柜员,是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控制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力量。要加强柜员对柜台业务风险的认识,提高柜台风险意识,认识到自身在柜台业务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的地位,加强对其具体风险控制的培训学习。同时降低柜台处理复杂度,积极推进前后台分离改革;分解柜台业务压力,促进柜台业务分流;加大对合规操作和优秀管理的奖励,对违规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控制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虽然银行柜台业务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使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关于出纳工作论文范文二:出纳事务的审计事项探析

内部控制对于任何单位都是防止风险的第一要素,事业单位虽无复杂的经营管理以及资本运营等工作,但同样面临内部控制问题。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注包括以下方面: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诚信和道德观,财务人员以及主管领导的胜任能力,单位管理层对财务工作的参与和重视程度,单位管理者在涉及财务事项工作时的理念和风格,单位组织结构及权力的分配,单位对财务人员职位与薪酬管理和奖励模式,单位有关财务工作的纵向和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情况,单位授权制度,单位实物管理控制方式,财务岗位职责分离情况以及单位财务工作信息处理等。

借鉴风险导向审计中有关识别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事业单位出纳岗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要比经营性质企业增大,原因就是事业单位以支出为主的性质所决定。故此,可初步推断出纳岗位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和情况可能包括:单位经营财政拨款的稳定和经营收入以及非税收入的稳定性,单位特殊支出情况,财务人员以及出纳人员的胜任程度,关键财务人员的变动,财务工作中内部控制薄弱,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变动等方面。

舞弊针对事业单位主要是侵占资产。审计时,审计师主要从三个角度考虑单位工作人员舞弊发生的可能性。一是动机和压力;二是机会;三是借口。对于事业单位出纳工作而言,动机和压力主要指出纳人员自身情况并由于长期接触货币资金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诱因;机会主要指出纳人员对金钱非法获取的可能性;借口即指出纳工作人员在产生侵占资产的动机后而为自己即将发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合理化辩解的理由。外部审计时要考虑出纳岗位工作人员在这三个方面的情况,以便识别舞弊可能。

单位收支业务是审计师重点关注的领域,当收支涉及现金与银行存款业务时,通常审计师主要关注出纳人员是否按照相关法规以及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执行工作,收入是否及时入账。尤其是涉及现金收款时,出纳人员是否及时将现金存入银行,是否存在擅自坐支现金的情况;当涉及非现金货币资金收款时,是否将其及时转入单位规定账户并及时交予相应会计人员记账。所有支出是否在按规定程序及时准确支付,并将相应现金和银行单据以及其他原始单据一并传递给相应会计人员记账。在此,审计师重点关注大额现金和大额非现金收支的及时性、合法性以及准确性等因素。

审计师在执行该程序时,首先关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情况:货币资金收支与记账是否岗位分离,收支凭据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及时入账,控制坐支现金,盘点现金并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货币资金的内部检查。审计师更为有效的货币资金审计程序是检查单位财务工作中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的执行情况。即通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审计目标:检查单位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通常包括以下工作内容:关注岗位间的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以及不相容岗位设置情况;单位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货币资金的支付业务;相关程序是否主要包含了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以及相关规定程序。检查单位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主要关注日常管理和相应的程序是否得以完整的实施。票据和印章管理,审计师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程序重点关注票据管理是否按照相应的规定执行,执行过程是否具有实质性。监督检查,审计师会关注单位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是否存在内部监督,内部监督过程是否得到严格执行。

由于内外审计的根本目标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基于单位财务安全和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出发的,其目标通常是防范风险的同时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故内部审计并不以产生相应的审计结论提交相关审计委托人而结束,通常更侧重对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制定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此类任务时内部审计主要通过内部监督协调和沟通机制完成。沟通和监督机制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实现。部门间面对面沟通讨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特殊的优势之一就是部门之间、部门人员之间都在工作业务和日常交往中比较了解和熟知,沟通讨论方式可以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通常由财务部门和内审部门制定沟通协调机制,可采取内审人员与不同岗位人员单独沟通,也可以进行集体类似头脑风暴法似的沟通,参加人员可以根据主题需要灵活处理。沟通的时间安排可以考虑需要灵活进行,以实现沟通任务目标进行安排。

询问相关人员有关单位出纳工作及其建议。询问对象可以包括出纳人员自身、单位内部其他部门人员以及单位外部业务往来人员,以获取与出纳岗位有关的信息和建议以备使用。对于询问出纳人员可以利用内部审计部门针对财务部门监督职能这一工作职责实现,而单位其他部门人员可以由上层管理者或者单位制定的管理机制开展,单位外部业务往来人员根据需要应由内审部门征得外部单位主管领导同意后安排。内审人员自行观察,内部审计人员可身临出纳工作现场观察出纳工作程序,找出问题,这类工作现场可能包括办公室、银行、税务、单位内其他科室以及外部其他单位等等。观察可以时到出纳岗位办理相关业务时随意进行,也可以随机正式的到出纳工作现场进行。

检查相关资料,主要是通过检查相应的书面或电子化材料获取出纳工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数据。检查资料可以直接获得出纳工作留下痕迹,非常直接和有效,可以是在内审工作过程中检查,也可以是专门针对出纳工作进行的检查。单位审计部门通过以上方式起到监督出纳和出纳工作的作用,通过与财务部门相应管理人员沟通后共同解决单位出纳工作现存的一些问题,实现出纳工作在内部审计监督下的风险最小化,促进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单位财务的高效化。

出纳工作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出纳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2016会计论文范文3篇

3.本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4.大专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5.会计专业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