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军事教育论文
军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国防意识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军事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军事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军事教育论文篇一
《近代中国军事教育》
摘 要: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旧式军队面对侵略者一次又一次失败。部分精英开始尝试建设一支新式军队以抵御外侮或镇压内乱。从淮军到国民党军,中国军队开始了它漫长、艰难而又曲折的近代化道路,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相伴而生。福州船政学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等一所所近代军校,李鸿章、袁世凯、蒋百里、杨杰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近代中国军事教育不仅时刻指引着中国军事近代化,并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关键词:中国;近代;军事教育
一、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军事活动可以上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但是直到唐代才正式确立武举制度,直到宋代才有官府武学。在此之前,军官通常是从士兵选拔或是由贵族担任,基本上没经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军事经验主要从实践中获得。清朝前期,统治者“以武功定天下”,因此较为重视军队的教育训练,武举制度也进一步发展,并增加了童子式。但进入清朝中期以后,军备日益废弛。长期的和平环境是统治者放松了警惕。八旗军在朝廷的“优待”下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沦为社会的寄生虫。绿营军也弊病丛生,尤其是吸食鸦片以后更加腐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西方侵略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因此,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62年4月,李鸿章率领淮军进入上海,在目睹了英法联军洋枪洋炮的威力后,决定为淮军改装洋枪、练习“洋操”。是年冬,淮军上下便全面开始新式练兵。近代中国军事教育事业从此迈出了第一步。
二、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从1840年开始,中国共进行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等一些列反侵略战争。同时又进行了太平天国战争、军阀混战和国共战争等一些列内战。抛开内战不谈,仅就反侵略战争而言,除了抗日战争外几乎完败,没有取得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中国军队面敌人往往溃不成军、毫无战斗力可言(少数部队除外)。即便是在抗日战争中,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军官主体、并有少数精锐部队接受过德式训练的国民党军,在其正面战场上所组织的22次会战中也没有取得多少胜利,相反在战争末期其他同盟国都已转入反攻的1944年,还曾遭受豫湘桂会战的惨败。由此可见,中国军队在从清末以来一直进行的近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实在不多。这里固然有多重因素作怪,但是,近代中国军事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那么近代的中国军事教育究竟面临着哪些问题?存在着什么样的不足和缺陷?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是伴随中国军事的近代化事业而来的。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军事革命,然而如前文所述,这场运动主要是受战争刺激而进行的一场条件反射式改革。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并没有人意识到中国正处于一场军事革命之中。这使得中国在进入这场改革之前,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整个过程杂乱无章。这一切反映到军事教育上,使其呈现出一种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措施不系统、过程不连贯,严重缺乏组织计划的状态。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者始终没有一套长远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所建立的许多军校最终的结局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虎头蛇尾。当后来的人们意识到中国需要一场彻底的军事革命时,人类的历史已迈入帝国主义时代。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扩张和无休止的内战,我们已再无充分的经济、政治资源能够投入到军事教育事业当中。
(二)统治者对军事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统治者在推动军事近代化的过程中,片面注重武器装备的引进、仿制,而忽视了军队的制度建设,对军事教育更严重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动荡的社会环境近代军事教育的影响。从辩证法的观点看,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战争对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的影响亦是如此。一方面它的发生刺激了军事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严重干扰了军事教育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更为严重的是它对一些军校的直接破坏。如天津水师学堂于1880年开办,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北洋武备学堂于1885年开办,同样于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炮火。旅顺水雷学堂成立于1890年,因1895年旅顺口失陷而停办。民国初年为中国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保定军校就在军阀混战中多次遭到破坏和抢掠,被迫于1923年停办。不仅如此,频繁的战争还严重的恶化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影响了对军事教育的投入。经费不足成为制约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谁能够想象得到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在创立初期,曾经因经费不足使得廖仲恺不得不以个人名义向军阀借钱,以维持军校正常运转。
综述:从十九世纪下半页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也曾取得一定的成就,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军事人才,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邓世昌、刘步蟾、蒋百里、蔡锷,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的背后无不浸透着近代军事教育的心血。然而它却最终无法挽救中国一步步滑向深渊。归根结底,在于整个近代化过程中,作为地主阶级代表的领导者们妄图在不改变封建制的前提下,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来完成近代化。在这个意识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种中国近代史上对整个近代化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包括军事领域都有重大影响的思想,那就是“中体西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邻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它一方面对于早期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把对西方的学习限定在技术层面上,即:在不触动“中体”这个根本前提下,注重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运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就。当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整个社会终于意识到必须作出彻底的改变时,我们已错过了最好的时机。随后而来的是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代军事教育虽然也在这一系列战争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和整个世界的差距却越拉越大。
作者单位:哈师大恒星学院
参考文献
[1]《清史稿》[M]卷130.《兵志一》
[2]史全生.《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