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中地理中考资料
相关话题
在初中的地理学习过程中,掌握重要的地理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2016年初中地理中考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2016年初中地理中考资料(一)
区时
区时,是一种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人为规定,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
时区的划分,完全没有考虑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政治疆界。实际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正好跨一个时区。现实当中,世界各国往往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有些国家采用比理论时区快一小时的标准时,如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都位于中时区,但采用东一区的标准时。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时区的标准时,其中央经线和理论时区的中央经线相差7.5°,如亚洲的伊朗(东3.5区)、阿富汗(东4.5区)、印度和斯里兰卡(东5.5区)、缅甸(东6.5区),澳大利亚中部(东9.5区),太平洋中的瑙鲁(东11.5区),北美洲的纽芬兰和南美洲的苏里南(西3.5区)。
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地区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如朝鲜位于东8区和东9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的计时,北京时间即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亦即东八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或东经120°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还有的国家,采用的时区的中央经线既不是15的整倍数,也不是7.5的整倍数,如亚洲的尼泊尔使用的时间比东六区慢20分钟。
总结:此外,有些地处高纬度和中纬度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充分利用太阳光,每年下半年要把钟表拨快一小时或半小时,称为夏令时。为了避免日界线穿过陆地,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增加了几处曲折。
2016年初中地理中考资料(二)
土壤盐渍化分布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2]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中国在建国初期对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认识不足,在开发大型灌区、发展灌溉、扩大灌溉面积中,也曾使大面积土壤出现过严重的次生盐质化,造成了不良后果。例如1956年一1961年间,在华北平原大搞引黄灌溉便是一例。冀、鲁、豫三省平原有老盐碱地32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l0%左右(滨海区除外)。解放后,不少老盐碱地经过排水冲洗,挖沟种稻,引洪放淤,结合适当的农业措施,得到了改良利用。但是自50年代末期在黄淮海平原上大量引黄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视了排水,曾导致平原北部大面积土壤盐渍化,使盐渍土面积由2800万亩增加到4800万亩,经过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复。
黄淮海平原总面积35万k㎡,有耕地2.7亿亩,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当时引黄灌溉面积曾一度达到2.3亿亩,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来的2~4m减少到1~2m,土壤次生盐强化迅速扩展。据调查当时几处大型引黄灌区,次生盐渍化面积竞达实际灌溉面积的1/3.有些地区在开灌后一、二年,盐碱化即会露头,或在局部地区发展。三、四年后即有大片次生盐碱地出现,造成次生盐演化的直接原田是引黄灌溉打乱和截断了排水系统,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渗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华北平原具春早秋涝、涝后又早,早涝交错的自然特点,地势低平,又多河问封闭洼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矿化度大(一叙2~10g/l),土壤属壤土或粘质砂壤土,具有易盐渍化的条件。
总结: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2016年初中地理中考资料(三)
(1)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草原带
分布:0°附近的东非高原
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对流)弱,降水少。因此形成热带草原带。
但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与刚果盆地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不同,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仍然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只是因为温度低、降水少,所以植被才没有西侧的刚果盆地茂盛,才形成的热带草原带。
(2)热带草原带变为热带雨林带
分布:主要包括北美洲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南美洲巴西东南部沿海
成因: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遇到山地抬升,降下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①中美地峡东部沿海:东北信风,墨西哥湾暖流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东南信风,马达加斯加暖流③澳
大利亚东北部沿海:东南信风,东澳大利亚暖流④巴西东南部沿海:东南信风,巴西暖流)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分布: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以东
成因:该地盛行西风(西北风),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降水几乎全部将在了安第斯山脉以西的太平洋沿海岸,安第斯山脉而以东的大西洋岸处在背风坡,降水很少,气候干旱,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温带大陆性气候变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西欧西部
成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总结:非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